青茶|臺灣烏龍-臺灣茶源自福建 在臺灣島的歷史發展變化。

臺灣烏龍

烏龍茶是臺灣茶業的支柱,源自福建,至今已有200多年歷史。

1 .臺灣茶的起源

臺灣先民大都是由閔粵渡海來臺移墾,來臺移墾的先民稱中國內地為『唐山』(意為大唐江山,猶如歐美人士稱華人聚居之地為唐人街)。

據文獻記載,臺灣的茶樹品種和制茶技術,都是由福建傳來。

臺灣當地雖有野生茶樹,但直到清康熙末年,人們未利用野生茶樹采制茶葉,更遑論有規模的茶葉制造與銷售了。

臺灣栽培茶樹的發源,一般皆引用清末民初時連橫《連戰之祖父》所著《臺灣通史》『嘉慶時,有柯朝者,歸自福建,始以武夷之茶,植於魚桀魚坑《今臺北縣瑞芳地區》,發育甚佳。

既以茶子二鬥播之,收成亦豐,遂相傳植』另,美國人烏克斯在其1935年完成的著作《茶葉全書》在西方世界頗有影響,也印證了此說法。

因此,臺灣最早的茶園在臺灣北部,並且沿淡水河及其支流而發展,涵蓋了今天的臺北縣、桃園縣、宜蘭縣、新竹縣和苗栗縣。

所制茶葉品種與福建武夷巖茶屬同一類–烏龍茶系。

但大陸向臺灣輸入茶種及制法,並不限於臺北。

另三處分別為:南投縣的凍頂烏龍茶,其技藝源自閩南烏龍,以半球形茶見長;臺北木柵樟湖山的木柵鐵觀音,源自福建安溪鐵觀音;屏東縣滿族鄉的港口茶,推測其技藝源自浙江安徽一帶之眉茶。

及至後來,臺灣在兼容並蓄的基礎上,自主改良培育了金萱、翠玉、四季春等多個茶樹品種。

與此同時,也從印度等地引進大葉種,形成了具有本島特色的紅茶。

2.臺灣烏龍的發展歷史

臺灣的命運曲曲折折,歷經不同階段的移民,不同背景的政權統治,臺灣島在未開發前,孤懸海外,除了少數原住民外,是沿海漁民、流亡人士的棲護所。

十五、六世紀西方帝國主義入侵,先有荷蘭、西班牙的分占臺灣南北,又有英國、日本兩國不斷覬覦,到了17世紀中葉(1661年),明朝遺臣鄭成功驅逐了荷蘭人,收復了臺灣,在鄭氏23年的統治中,漢人為臺灣的開發奠定基礎。

1683年清朝政府統一臺灣,大陸沿海的同胞以各種方式紛紛移民而來,直到1895年日本割據臺灣為止。

在清政府212年的統治期間,臺灣人口大量增加,臺灣茶葉也因此根植下來。

1810年(清朝嘉慶15年),福建茶商柯朝,將茶籽試植臺北縣,獲得成功,於是臺灣植茶就此傳播開來。

1858年(清朝咸豐8年),臺灣府為國際通商口岸,當時的香港英商怡和洋行曾派人到臺灣來收購烏龍茶的粗制品。

1868年(清朝同治7年),英國商人約翰杜德聘請福州茶師,來臺北精制烏龍茶,隔年,裝載了兩艘帆船直航美國,是臺灣烏龍茶首次運銷國際的第一人。

1873年(清同治11年),臺灣烏龍茶蓬勃發展,當時臺北一般茶商,莫不利市三倍,因而刺激各地之茶農,更加努力增加茶葉生產,開創了烏龍茶的黃金年代

1881年(清光緒7年),臺灣烏龍茶遭受世界茶業不景氣影響,日趨不景氣,迫不得已,將臺北滯銷的烏龍茶運往福州,改制『包種茶』,普通稱為『花香茶』。

促使包種茶在臺灣也就漸漸與烏龍茶並駕齊驅了。

1885年起,時任臺灣巡撫劉銘傳大力推廣茶業,茶區由臺灣北部向南擴展,外銷鼎盛。

1895年(清光緒21年),日本占領臺灣,開始長達50年的日據時代。

臺灣包種茶獲得大力的發展。

1949年後,在烏龍茶外銷的基礎上,臺灣又發展了炒青綠茶、蒸青綠茶的外銷。

於70年代銷量達到頂峰。

臺灣的茶業一開始以外銷為主,臺灣的民間飲茶一直依賴大陸的輸入,江南與福建的茶最受富人和文人們的親睞。

這一現象到70年代才漸漸改觀。

3.臺灣的烏龍茶主要有哪幾種

按發酵程度排序,臺灣烏龍茶主要有:

文山包種茶 – 發酵程度8%-10%

臺式烏龍、凍頂烏龍、高山烏龍 – 發酵程度15%-25%

東方美人 – 發酵程度5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