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胡兆紅
正是秋陽璀璨時節,記者沿著彎彎曲曲的山路走進『溈清源』茶園,但見連綿的茶樹層層疊疊,錯落有致,易桂秋走在茶園裡,不時俯身察看茶樹的長勢,像檢閱自己的軍隊。
今年72歲的易桂秋是寧鄉煙熏青茶制作技藝傳承人,世代居住溈山頂上。
400多畝的溈山老品種茶園,已成為他生活中最熟悉的存在,尤其是那些老茶樹,像歷史傳承的見證。
山風吹來,茶葉抖動,有如碧浪。
老品種茶園保證煙熏茶品質
煙熏青茶,顧名思義,是一種經過煙熏工序純手工制作的茶葉。
湘西、益陽、嶽陽、湘潭及長沙等地農村都有喝煙熏茶的習慣,其中以寧鄉煙熏茶為典型代表。
《中國名茶志》記載:寧鄉煙熏茶產於溈山鄉,歷史悠久,以溈山毛尖為優。
寧鄉煙熏青茶遠在唐代就已著稱於世。
20世紀六七十年代,密印寺大佛像體內還發現存有15公斤多煙熏青茶,是『茶禪一味』的生動見證。
清朝詩人隆觀易曾作詩稱贊溈山茶『寒芽新壓武夷霜』,將之與武夷茶相提並論。
以前溈山人世代會制作煙熏茶,易桂秋的父輩、祖輩、曾祖輩都是制作溈山煙熏青茶的能手。
在易桂秋看來,溈山煙熏茶之所以好,首要條件在於高山出好茶。
溈山海拔700米左右,終年雲霧繚繞,氣候溫和,非常適合高山類茶葉的生長。
在此生長的溈山老品種茶葉,具有生長緩慢、茶葉肥厚、味甘性涼的特點,色香味獨特。
隨著溈山茶市場的拓展,茶葉需求量增大,溈山本地茶種生長緩慢,不少茶農從外地引進新品種栽種,使得溈山原有適合做煙熏青茶的老品種不斷減少。
為保證茶園品質,易桂秋的茶園杜絕了一切外來品種,不施化肥農藥,而是采用家用有機肥和人工除草的方法保護茶園生態。
獨特煙熏工序成就獨特風味
在中國名茶制作中,煙熏本是兵家大忌,但溈山煙熏茶偏犯此忌。
煙熏青茶制作加工分采青、殺青、揉捻、半發酵《又稱渥堆》、烘焙、煙熏等步驟。
談起做茶,易桂秋有說不完的話題。
茶葉采回,洗掉灰塵,攤晾,下鍋翻炒殺青。
待茶葉半幹變軟,出鍋攤涼,手工揉捻,直到揉出茶汁,抖散開條索成形。
再將揉捻葉裝入籮筐稍加壓緊,蓋上濕水佈讓其發酵,待茶色微黃上烘籠,一邊烘幹一邊煙熏,其間定時翻動,使受煙均勻,烘到完全幹燥茶葉變黑為止。
講究傳統風味的人家,還在柴炭中加入楓樹球、楓樹根或黃藤根,使煙熏青茶具有特別的香氣。
手工揉捻和煙熏是關鍵。
通過揉捻,將茶葉中苦澀的生物堿和茶多酚等去除,能增強茶葉口感。
微發酵後的茶葉處於不穩定階段,經煙熏後,糖與氨基酸發生焦糖化反應,香氣高沖,滋味更顯甜純,消除了茶葉固有的粗老氣和苦澀味,茶品烏黑油潤。
同時,煙熏後的茶葉具有抑菌和抗氧化作用,便於長時間儲存。
『這些步驟中對時間的掌控最為重要,多了不行,少了不行,全靠多年來的經驗』易桂秋介紹,煙熏茶其實經歷了紅茶和綠茶所有萎凋、炒青、揉捻、發酵、烘幹諸道工序,再加上五谷雜木多種煙火香味的熏制,形成了獨特的風味。
用水泡開的煙熏茶,外形微卷成塊狀,色澤黃亮油潤,白毫顯露,湯色橙黃透亮,松煙香氣芬芳濃鬱。
非遺工坊吸納當地勞動力就業
由於煙熏青茶的工藝比普通綠茶復雜得多,產量少,市面上流通煙熏青茶更少,也讓煙熏青茶養在深閨少為人知。
易桂秋帶著煙熏茶一次次走出溈山,從亮相長沙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宣傳展示活動,到參加湖南文旅產業博覽會,向公眾推介煙熏茶的歷史文化價值和營養價值。
近年來,依托溈山高山小盆地氣候和原有產業基礎,溈山鄉黨委、政府積極引導茶葉產業轉型發展,確立茶葉產業『小而精、差異化、茶旅融合』的發展思路。
在新增機械化生產工藝的同時,保留傳統手工工藝,作為溈山茶唯一的非遺技藝,煙熏青茶的保護傳承得到了溈山鄉的大力支持。
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易桂秋不斷創新,改良煙熏工序,制定煙熏青茶生產的企業標準,擴大溈山老品種茶種植規模,力求為公眾提供更多優質的煙熏青茶。
隨著煙熏茶市場的擴大,溈清源茶廠也成為了傳統工藝示范性就業工坊,高峰期每天有近兩百名當地勞動力加入采茶隊伍。
『2021年,溈山鄉實現茶葉總產量420.18噸,直接產值8600萬元,總產值1.15億元,解決就業3000人,茶農增收500萬元以上』溈山鄉黨委副書記王艷傑介紹,溈山鄉將持續做大茶葉產業,為茶農增收,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茶葉和茶旅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