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城市文化資源豐富,一代代非遺傳承人不斷創新和傳承傳統技藝,打造了一批文化特色濃厚、品牌信譽度高、具有市場競爭力的非遺產品,對於推動非遺文化在國內外文化交流,助力濰坊創建『東亞文化之都』建設意義深遠。
希望我們的諸城綠茶能夠在茶界脫穎而出,散發勃勃生機』。
山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諸城綠茶技藝』傳承人趙永青說道。
『沒錯,‘穎青’就是‘永青’,將‘穎’替換了‘永’,也是別有用心的。
‘穎’代表著新穎、脫穎而出;‘穎’帶著禾木旁,代表著生機,‘頁’通於‘葉’,代表著茶葉。
趙永青,今年55歲,國家級評茶師,山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諸城綠茶技藝』傳承人。
於2001年創立穎青茶廠,目前已經是集茶葉種植、加工、銷售、科研、鄉村生態遊於一體的具有法人資格的山東省林業產業重點龍頭企業、濰坊市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通過土地流轉,托管、代管、合同簽訂,整合土地13500畝。
打造了一產種植、二產加工、品牌推廣,三產茶葉深加工、生態遊、科研等融合的『品牌+龍頭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的一體化、產業化發展格局。
少年從業,娘家帶來炒茶技藝,苦學功夫立大志
同眾多《60年代》人群一樣,趙永青兄弟姐妹5人,年少的她開始幫著父母幹一些普通農活。
但趙永青內心明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她要有一技之長,才能跟上不斷進步的社會的腳步。
山東青島海青鎮,從小隨父親趙義三種茶炒茶。
趙義三18歲時曾南下福建做茶童,幾年後回到海青摸索制茶。
那個年代,北方地區賣茶的很少,即使有茶也是奢侈品。
他炒的茶色澤綠潤,茶氣清香,隻跟親朋好友分享,大家都贊不絕口。
在趙永青印象中,每回父親上山把茶葉采回來,她就幫著生火、揉捻,偶爾學著炒兩下,直至出嫁。
在他們兄弟姐妹五人中,她是唯一掌握了制茶技藝的。
1991年,趙永青嫁到桃林鎮,也把制茶工藝帶到這裡,沿襲父親的習慣,種茶炒茶分享給親朋好友,朋友們嘗過,都提議她做茶葉生意。
通過訪高校拜名師,以及自費參加國家茶葉博覽會,邀請茶葉行業專家、教授到茶園、茶廠指導,傳統技藝與現代技術融合,讓趙永青提高了水準,了解到諸城綠茶的獨特品質,更有充足信心從事茶葉行業。
2001年,在丈夫王景昌的建議和協助下,趙永青的『穎青茶』誕生了。
僅經營一年,客戶就從諸城發展到了青島、招遠、威海等省內城市,一步步做大做強。
趙永青父輩那代就是以種茶、采茶、炒茶、賣茶為生的。
從事茶行業的艱辛更異於普通的農作物種植。
北方的茶樹要普遍矮於南方的茶樹,采茶時蹲著不夠高,站著又太高,隻能半蹲在田間地頭,一個成熟的采茶人一天隻能采2斤鮮茶。
炒茶更是考驗人的一關,手掌在《300-500度》的鐵鍋上不斷的碾揉翻滾,燙傷是常事。
在這樣艱辛的情況下,15歲的趙永青用她那稚嫩的雙手開始了她這一生的炒茶事業。
化零為整抱團發展,打造諸城綠茶名片
諸城綠茶的發展,經歷了從小到大,從零到整的過程,今年57歲的王景昌全程參與。
變荒山為萬畝茶園。
2003年,王景昌在當地有關部門的支持下,發起成立了諸城市茶葉協會,並擔任會長,把茶農、加工戶、經營戶組織起來,抱團闖市場。
在他的帶動下,會員們在當地建立了400公頃無公害綠茶基地,王景昌將最先進的綠色農業發展模式引進茶園,2008年、2009年連續通過了國家農業部的無公害、有機食品認證,2009年被授予全省科普惠農示范工程先進單位,2014年栽植規范茶園13500畝,並被認定為諸城綠茶國家農業綜合標準化示范區、山東省諸城綠茶產業集群基地。
王景昌跟高校間的合作從未中斷,在浙江大學的幫助下,他的科研項目列入山東省科學技術發展項目。
2004年共同和青島農業大學研究山東茶越冬難及次年茶樹品質問題。
2008年至今年實施了生物菌、秸稈反應堆技術。
2009年6月,浙江大學茶學系給予認定,施用生物菌技術的茶葉提高了茶葉的綜合品質,並得以在全國推廣。
2006年起,王景昌牽頭起草制定並引導實施《諸城綠茶地方標準》,2010年成功註冊受國家三個部委同時認證的『諸城綠茶』中國地理標志商標。
而今,『諸城綠茶』品牌已成為濰坊市的一張城市名片。
地標
簡裝
一杯好茶,三分看茶青,七分看炒工
『隻有心裡常想著這是給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人做的茶,炒出的茶葉才會有靈魂,人喝的茶裡面,能品出你的用心』趙永青說道。
茶葉是很嬌貴的,炒茶師必須得精心伺候。
手上的動作不僅要溫柔細致,還要根據每一鍋茶葉的變化情況及時調整鍋溫,溫度低炒不出香氣,溫度稍微一高葉片就會發黑。
掌握那個剛剛好的點,就是炒茶師的本事!
“眼看鍋、手磨葉、耳聽聲,全神貫註不可少』。
在手掌觸及茶葉的瞬間,一壓一捺一扣一塔,茶葉在她的手中如舞蹈般交至左手,再經一甩一抖,茶葉又重新掉回熱鍋裡,整個動作,一氣呵成。
對於趙永青來說,每一次手掌與茶葉的接觸,都是一次與茶葉的『靈魂對話』。
細細觀看她的手掌,手腕一道道被燙傷的疤印入眼簾。
指肚因為長期接觸高溫的鐵鍋生成厚厚的繭子,這就是四十年來手工炒茶的見證。
研發高緯度北方茶炒茶工藝
茶文化中最核心的部分是傳統技藝,因地制宜充分提煉出諸城綠茶中豐富的營養物質是諸城綠茶傳統手工炒制技藝的核心。
趙永青傳承和研究了特有的炒制手法,並制定出《諸城綠茶地方標準》。
『諸城綠茶的炒制方法不同於西湖龍井,受海拔、緯度影響,諸城綠茶的葉片厚度要高出杭州1倍多,因此殺青時溫度要嚴格控制在260°,精於行業標準《>180度》』趙永青說道。
『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葉作為一種藥草,炒生了,鎖喉,嚴重的話會對胃造成傷害;炒熟了,才會充分發揮它的功效。
趙永青在輝鍋基礎上增加一步高溫短時連續化提香工藝,讓茶葉水分控制在3.5%,領先於行業標準《≤7%》,充分提煉短小肥厚茶芽裡所蘊含的能量,造就了濃鬱醇厚的嫩栗香,低含水量的創新打破綠茶必須存放冰箱的歷史。
雀舌
不忘初心,成立合作社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趙永青憑借著自己精湛的炒茶技巧,贏得了眾多『鐵粉』,她的收入也開始從勉強溫飽到有所富餘。
這時候趙永青深知茶農的艱辛和不易,要帶著他周邊的鄉親一同走出貧窮走向富裕。
於是他開始探索成立諸城市北端茗茶葉生產專業合作社,通過教授茶農北方綠茶炒茶的手法,讓他們擁有一門手藝,解決單純農業種植靠天吃飯的難題,通過把農人培養成能人,把能人培養成小微企業負責人,把小微企業負責人培養成產業帶頭人……在她的帶領下,桃林鎮共有茶葉加工企業137家,有SC認證制茶企業9家,真正實現了一片葉子富了一方百姓。
趙永青說只要有人願意學,她都會傾囊相授,為的是把諸城綠茶的傳統技藝傳承下去,讓諸城綠茶發揚光大。
北端茗
北端茗茶底
新竹高於舊竹枝,『茶二代』姑娘再續茶緣
『看著父母辛勤地種茶、采茶、炒茶,我從小就對茶園有了深厚的情感,也為我註入了創業初期的萌動』這是26歲的王榮提到自己為何會從企業高管變身為一名茶農時說的話。
作為『90後』的年輕優秀大學畢業生,王榮辭去了成都500強企業財務管理職務,毅然回到這片她深愛著土地,當起了一名『茶農』。
如今家鄉的茶園普遍面臨著職業茶農老齡化嚴重的問題,而且缺乏品牌和品牌宣傳。
『和一般的綠茶相比,諸城綠茶特點比較顯著,具有湯鮮綠、味鮮醇、耐沖泡的特點。
『別的綠茶頂多沖泡兩三次就跑味了,但我們這茶,沖泡多次口感依舊很純正』王榮說。
經過浙江大學茶學系的研究數據顯示,諸城綠茶中所含有的茶多酚、氨基酸、茶水浸出物等均高出普通綠茶的2倍多,而茶多酚與氨基酸已應用於臨床起到護肝、助眠的作用。
王榮要做的,不僅要把茶賣出去,而是挖掘出諸城綠茶更深層次的內涵。
『我們還搞研學、傳統炒制技藝傳習、認領茶樹、還要做茶葉精加工衍生品等,從茶園到消費者,讓消費者更直觀地體驗茶園的美麗風光,感受大山人民的樸實與熱情』王榮說。
青二
醉春
隨手禮《綠茶》
藍鼎
趙永青的努力,讓一片小小的綠葉發揮起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作用,對諸城綠茶文化的宣傳推介、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保護和發展,助力『東亞文化之都』創建有著重要作用。
作為中國文化和旅遊部的重點工作之一,『東亞文化之都』是落實『促進亞洲文明交流互鑒倡議』的重要舉措,是中日韓領導人會議聯合宣言的重要成果。
通過『東亞文化之都』評選活動向世界展現中國文化改革發展的嶄新面貌,對推動國內城市文化建設、亞洲區域文化交流合作和促進世界文化多樣性發展都具有積極意義。
濰坊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與日韓隔海相望、毗鄰而居,地緣相近、文化相通。
創建『東亞文化之都』,濰坊正在努力!(范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