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茶丨茶湯到底要不要出盡?《圖+文》

泡茶時,通常會把茶湯出盡,讓茶與水分離,防止茶葉被浸泡析出過多的物質,影響茶湯的滋味與口感。

可又經常聽到老茶客說『留根』『坐杯』『悶泡』這些詞,留下部分茶湯,這讓新手茶友們摸不著頭腦,泡茶時,到底要不要把茶湯出盡呢?

這些出湯方法是什麼意思,適合什麼情況使用呢?

下面我們來詳細說一說。

圖片源自網絡

1、留根

『留根』,就是指出湯時,不要把茶水出盡,留一部分湯底在沖泡的壺中,再繼續註水沖泡下一泡。

『留根』的沖泡方法適用於滋味較淡、且不怎麼耐泡的茶,這樣做的目的是讓茶葉的滋味得以延續,可以讓連續的幾泡茶濃淡度相對均勻,不會下降的太快。

圖片源自網絡

留根法適用茶器

玻璃杯:許多人喜歡用玻璃杯沖泡綠茶、新白茶等鮮嫩度高的茶,一邊觀賞茶於水中飛舞,一邊品飲茶品的鮮爽清香。

而玻璃杯沖泡茶葉,茶與水是不分離的,茶葉一直浸泡在水中,內含物質充分析出,若是喝完一整杯再添水,濃度下降太快,第三杯基本就變得寡淡無味。

這時,便可以使用『留根』的沖泡方法,讓茶湯均勻,改善品飲的滋味與口感。

大壺:除了玻璃杯,用大壺泡茶時,也是需要用留根的方法的,與玻璃杯同樣的道理,茶葉的浸出率高,要留一些湯底中和後面茶湯的滋味。

煮茶:同樣,煮茶時,茶與水直接接觸,在煮沸的過程中,茶葉中的內含物質浸出,融於水中,要留部分的湯底,以備續水之用。

圖片源自網絡

2、坐杯

『坐杯』是指讓茶葉『坐』在杯子中,延緩出湯時間,等待茶葉中的物質析出。

通常在沖泡幾泡茶湯之後,味道變淡了,就需要延緩出湯時間,讓茶葉與水的接觸多一些,茶葉中的物質多析出一些,以增加茶湯的滋味。

坐杯的時間要根據茶湯的濃淡度來判斷,如果是沖泡巖茶,建議在第四泡時將時間延緩至10秒左右再出湯,到了第八泡,延緩至1分鐘左右。

實際的坐杯時間,要根據經驗與個人口味進行調整,泡茶時留意觀察,就能很好的掌握坐杯時間了。

圖片源自網絡

3、悶泡

悶泡的意思可以理解為『悶』+『泡』,註入水之後,蓋上蓋子,讓茶葉與水在一個密閉的空間內,悶泡至少3分鐘,通常用蓋碗或紫砂壺時,可以達到悶泡的效果。

想象一下,將茶葉悶泡在水中這麼久,茶湯肯定難以入口。

沒錯,這種悶泡的手法,在我們平時的品飲中是用不到的,多用於茶葉評審中,悶泡的方法,可以讓茶葉更容易暴露自己的缺點,不少老茶客也會用這種方法來判斷一款茶的品質。

圖片源自網絡

簡言之,平時用蓋碗或者紫砂壺沖泡茶葉,是需要將茶湯出盡,在後面幾泡茶湯變淡時,可用坐杯法來調整茶湯的滋味;用玻璃杯、大壺泡茶或煮茶時,需要用留根法,這兩種都是有意而為之,目的是讓茶湯更好喝。

而悶泡是較極端的審評方式。

傳承古時茶,敬奉天地人;

匠心築精品,薪火永相傳。

薈萃源地佳茗,敬呈予您,致力打造國學茶旗幟品牌,關注《坤呈昊茶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