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搜狐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曾有茶友問,見過很多人泡巖茶時,都用公道杯斜接茶湯,這是為何?
這倒是一個容易被人忽略的泡茶小細節。
依照麻花的想法,這僅僅是個人泡茶的小習慣。
優勢嘛,倒也很明顯。
參考倒葡萄酒時『杯壁下流』的做法,能避免發出嘈雜的聲響。
平日在用公道杯分茶時,按照默認的規矩,倒茶時也是沿杯壁註水為好。
這樣會讓分茶的動作看起來更優雅精致。
當然,參考圈內人士的說法。
用公道杯斜接茶湯,據說能避免茶水落入杯內時產生劇烈震蕩,從而讓茶湯滋味喝起來更柔滑細膩。
這一『據說』不知茶友們信不信,反正麻花是不相信的。
喝巖茶,湯感醇不醇,茶味柔不柔?
關鍵還得看茶葉品質。
茶好,比什麼都重要。
《2》
除此外還有一種說法,公道杯斜接茶湯能避免茶水碰撞形成大量茶沫。
這倒不假,茶沫的形成原因復雜。
前提是,茶葉內部廣泛含有起泡性物質。
《包括茶皂素、水溶性蛋白、憎水性微小固體粉末等》
誘因與導火索是,往蓋碗內註水泡茶,以及傾倒出湯時,茶水劇烈震蕩,從而讓茶沫正式浮現在湯面。
斜接茶湯能讓茶水落入公道杯時,盡量實現『軟著陸』,從理論上的確能減少茶沫的出現。
但為了減少茶和水的激烈碰撞,選擇慢吞吞『輕柔式』註水,選擇慢悠悠『斜接式』出湯,多少有些不劃算。
因為這肯定會耽誤時間,影響快出水的發揮。
和一開始就將茶味過量釋放,導致茶味泡濃相比,還不如參考平日常提到的老方法。
在茶味沒有泡淡前,盡量選擇快出水,一手持燒水壺往下註水,一手持蓋靠在蓋碗旁。
效仿周伯通老頑童的左右互搏術,雙手並用,待註水後立刻合蓋出湯。
可比註水後先放下水壺,再拿起公道杯,最後才是傾倒出湯,來得直截了當多了!
《3》
喝茶時,茶沫的存在頗為惱人。
一杯茶的湯面上,浮動著厚厚的一層臟沫,持久不易散開。
光是肉眼看去就已經倒了胃口,哪裡還有愉悅的喝茶的好心情?
話說,蓋碗沖泡巖茶,就沒有哪些實用可行的法子,減少茶沫的出現嗎?
盤點以往聽到的說法,在泡茶時,圍繞消除茶沫的方法,可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要麼,減少投茶量。
茶葉用量少了,茶沫數量自然會減少。
之前在拍素材時,麻花就有親自對比過,同樣一款巖茶投茶8克和投茶10克,同場競技,輪流沖泡。
泡開茶味濃淡區別不說,在第一沖泡茶時,就能用肉眼看出兩者湯面的茶沫區別。
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
原來增加了投茶量後,茶沫的厚度、密度、以及持久度,均有明顯的上升。
但在喝巖茶時,單是為了減少茶沫,從而在泡茶時『減量』,多少有些劃不來。
投茶不足,達不到最佳茶水比例,泡出來的茶湯滋味偏淡,喝茶時根本喝不準好茶的最佳風味!
要麼,降低水溫。
泡茶時,茶味物質的浸出與泡茶水溫呈正比。
水溫高,茶味浸出效率更高。
溫度一旦下降,包括《起泡性物質在內》各方面的茶味釋放都會受到影響。
和沸水相比,溫水泡茶更不容易激發出茶沫。
但這樣的泡法,不適合運用在巖茶上。
畢竟,焙火是巖茶的必經工序,無焙火不巖茶,在高溫焙火裡摸爬滾打過的武夷巖茶,泡茶時根本離不開沸水。
依靠降低水溫,從而減少茶沫的泡茶法子,顯然『此路不通』。
要麼,增加洗茶次數。
要想在泡茶時減少茶沫,洗茶絕對是見效快、立竿見影的方法。
因為,茶沫通常是大量集中在前2-3沖茶湯之內。
泡茶時只要願意『舍得』,就多洗茶兩遍。
後續泡出來的茶水,湯面肯定是少有茶沫出現。
但這種做法見效雖快,但比較浪費茶味。
對經過揉捻,茶味物質會在前幾沖大量浸出的巖茶來說,頭幾道的茶水洗掉不喝,略顯浪費。
茶葉品質過關,聞著沒有怪味,看著湯色清透有光澤,並且茶沫數量不多,心裡尚可接受時,沒有必要跟風洗茶!
再不然,泡茶過程盡量手法輕柔。
註水時不要兜頭將沸水澆註在幹茶上方,而是沿著蓋碗內壁,輕柔註水。
傾倒茶湯時,不是對準公道杯出湯,而是將公道杯打斜,讓茶水慢慢『軟著陸』。
當茶葉內部的起泡性物質沒有受到猛烈外力沖擊時,自然不會泛出厚厚一層茶沫。
這樣從物理角度的確能減少茶沫出現。
但在泡茶速度上,難以實現快出水的要求。
總結來看,不論是減少投茶、降低水溫,還是洗茶與斜接茶湯,它們的實用性都不高,不建議盲目效仿!
《4》
為了減少茶沫出現,蓋碗泡茶時最直截了當的正確做法是刮沫。
刮沫的動作,倒是不難。
往蓋碗內註水時,要是發現湯面浮起的茶沫較多,可以比平日泡茶時,稍微多註一些水。
緊接著拿起蓋子,順著一個方向《或左或右》輕輕一抹,湯面的茶沫自然就能順利抹去。
刮沫之後,再用熱水將蓋子沖幹凈就行。
話說回來,註水環節浮起在湯面的茶沫,尚且可以用刮沫來對付。
但在傾倒茶湯時,落入公道杯內的茶水像是生啤那樣,激蕩出厚厚一層茶沫,如何是好?
對此,麻花也沒轍。
不過凡事樂觀些,這層茶沫的出現,某種程度上也算一種預警。
茶沫太多的巖茶,品質往往不高。
因為茶皂素《構成茶沫的主體》,滋味苦且辛,茶皂素含量過高的茶湯,喝著會有『苦辣感』,並不好喝。
除了茶皂素以外,包括微小粉塵在內,也能引起茶沫的出現。
喝茶時不怕一萬,就怕萬一,從穩妥起見,茶沫過多的巖茶不建議喝。
畢竟即便刮去茶沫,再將茶湯喝入口,心裡也會感覺別扭!
《5》
泡巖茶,某款巖茶泡出來之後,茶沫又厚又密。
茶湯看著不清透,茶香不清晰。
甚至試喝過後覺得茶味不爽口,不好喝,隱隱有股怪味。
如此茶沫過多的茶湯,慎喝為好。
另外再換一泡茶,會比想方設法在泡茶環節減少茶沫,來得可行多了。
畢竟通過洗茶、刮沫、溫水泡等,不過是避免直面劣質茶『臟沫滿滿』的一面。
其本質,從始至終並未改變。
三十六計,走為上策。
對待問題茶,最佳方法也是如此,盡早斷舍離,才是關鍵。
當斷不斷反受其亂,那就糟糕了!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