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搜狐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昨天出去喝茶的時候,鬧了一個烏龍。
覺得挺有意思的,其中有些細節,值得跟各位新茶友分享一下。
事情是這樣的,朋友的妹妹,遠道而來,便一起喝茶。
20出頭的年紀,對茶文化充滿了好奇心。
正式泡茶之前,照例要燙壺溫杯。
提到『溫杯』時,小妹妹抓起離自己最近的杯子,握在手心裡,似乎在給它取暖。
一邊抬臉露出天真單純的表情,問我們:『是這麼做嗎?
』
在場的人,無一忍俊不禁。
幸好她性格好,雖然被我們笑,卻也知道那不是嘲笑,而是被她的可愛逗樂了。
因此,並沒有氣惱。
還虛心地向我們請教,什麼叫溫杯,為什麼要這麼做雲雲。
或許是因為生在福建,天生就對茶葉感興趣,骨子裡喜歡喝茶。
即使在天南海北求學,總會思念一杯來自家鄉的好茶。
村姑陳也由此想到,很多新茶友都處在半知半解的階段。
在外人面前,也很容易鬧這種類似的笑話。
於是,歸納了5個關於泡茶的術語,也算是給新人們一個參考吧。
《2》
術語一:燙壺溫杯
許多老茶客將這個步驟簡稱為『溫杯』,但意思不變,都是溫熱茶具。
茶桌上,有個約定俗成的規矩,那就是泡茶前,必須先將茶具用滾燙的熱水燙洗一遍。
當然,這些茶具已經提前用清水沖洗過了,是幹凈的。
之所以還要燙壺溫杯,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是可以起到二次清潔的作用,去除茶具的水味、異味等。
二是可以提高茶具的溫度,尤其是蓋碗,利於聞幹茶時,激發茶香。
通常來說,燙壺溫杯結束後,要把提前稱好重量的幹茶,投入蓋碗裡。
接著,端起來輕輕搖晃,再將蓋子揭開一個小口,湊近鼻端。
彼時,由於蓋碗中還留有餘溫,激發了茶葉的香氣,更方便欣賞和品鑒。
如果茶葉的品質有缺陷,從幹茶中就能聞到明顯的雜味、異味,也能及時剎車。
所以,千萬不要把這個步驟視為多此一舉。
老話都說,細節決定成敗。
在聞茶香、品茶味的時候,能發揮重要作用。
《3》
術語二:坐杯
從字面上來看,很難理解。
所謂坐杯,難道是讓什麼東西坐在杯子上嗎?
小小的杯子,又能承受住多少重量呢?
非也,非也。
其實,坐杯指的是讓茶葉長時間『坐在』蓋碗裡,而它的另外一種表達,大家更熟悉,叫做悶泡。
因此,坐杯悶泡常常被一同提起。
在各大茶葉審評賽的現場,坐杯,人們早就司空見慣。
專業人員可以通過一杯杯濃釅苦澀的茶湯,迅速找出面前這泡茶的優缺點。
但如果是普通茶客,用蓋碗泡茶時,還是得掌握節奏,前快後慢。
如果在前幾沖就坐杯,很容易讓苦澀物質過量釋放,造成湯感太濃、太苦。
相信對於大多數人而言,都接受無能。
不過,也有一些茶客愛喝濃茶,非苦澀、刺激、濃鬱的湯水,無法讓味蕾得到滿足。
在他們眼中,不苦不澀非好茶。
然而,真正的好茶,湯水應該是溫和的、清甜的、稠滑的、飽滿的、醇厚的、富有漿感的……
總之,不能是又苦又澀,讓人難以下咽的。
《4》
術語三:快出水
快出水與坐杯相對,可以理解為反義詞。
如果說坐杯是讓茶葉長時間和水接觸,從而過多釋放內質。
那麼,快出水就是盡可能地縮短泡茶時間,讓養分均勻釋放。
如此一來,泡出來的茶湯不會太濃,也不會太淡。
淳和飽滿的同時,又不覺得苦澀,反而突顯了湯水的層次感。
村姑陳定義下的『快出水』,是從註水到出盡大部分茶湯,用時7-8秒左右。
但據我們所知,真正能達到這個標準的人,少之又少。
畢竟,大家看待喝茶,隻當作是休息時候的消遣,自然是以放松、娛樂、休閑為主。
而不會像我們這樣視為工作,以秒鐘為鑒,嚴格看待每一秒。
既然如此,稍微放低一些標準,也是可以的。
剛剛開始泡茶的話,盡量把動作做到位,不要停頓,流暢最重要。
等到熟能生巧後,再對自己提高要求,不斷接近『快出水』的標準。
練成之後,不論遇到什麼樣的茶葉,都能泡出它最完美、最真實的狀態。
《5》
術語四:環壁註水
顧名思義,就是環繞著蓋碗邊緣,打圈式註水。
和許多人印象中,茶藝師把水壺高高舉起,並固定在一個位置註水不同。
采取環壁註水時,手臂要帶著水壺,有節奏地移動。
先找一個位置,由此處開始,內旋式畫圈,就像在寫『の』字一樣。
並且,在註水的時候,要不斷地縮小范圍,盡量讓最後的水流落在蓋碗中央。
你會發現,原本幹燥的茶葉,已經被均勻打濕。
雖然還不算完全浸潤,但足以釋放出充分的滋味物質。
即便是第一、二沖,也能體驗到豐富的香氣,淳和的湯水。
試想,若我們用定點註水,隻固定在一個位置,茶葉很有可能因為太幹燥、太輕,從而漂浮在水面上。
彼時,隻有底下接觸到水的那部分茶,在緩慢地釋放自己的內質。
而剩下的大部分茶葉,仍然處於『罷工』狀態。
故而,泡出來的茶湯,香氣略顯寡淡,湯水的飽滿度也不足。
不如環壁註水來得好。
《6》
術語五:留根
在過去,江湖中一直流傳著一種名為『留根泡法』的泡茶方法。
簡單來說,就是自始至終,都不把茶湯倒幹凈,而是刻意留一部分湯水在蓋碗裡。
據說,用這種方式泡茶,有助於調節一泡茶從頭到尾的滋味。
另外,還能讓每一泡茶湯的滋味變化不突兀,顯得平穩緩和。
可是,耳聽為虛眼見為實。
現實生活中,用留根法泡好茶,結局往往很慘淡。
原因在於,留根其實也是變相的坐杯悶泡。
底下剩餘的湯水,不斷地與茶葉接觸,就不斷地刺激它釋放內質。
之後,便成為了『藥引子』般的存在。
無論怎麼泡,都覺得茶湯裡帶著一股揮之不去的苦澀感。
更何況,我們品茶,不正是期待每一沖裡,微妙的香氣滋味變化嗎?
所以,按照實際情況,泡茶還是瀝幹得好。
當大部分茶湯從蓋碗裡流出以後,先別急著立馬放下蓋碗,繼續傾斜手腕的角度,爭取讓蓋碗裡的湯水一滴不剩,完完全全匯入公道杯裡。
這樣一來,便不會影響後續沖泡時,茶湯的風味。
《7》
作為新人,什麼都不懂並不可怕。
可怕的是,不願動腦。
要把一件事情想明白,就得多推演幾步,多看看相關的內容。
或許腦子會辛苦一些,就像肌肉用得多了,會酸痛。
但肌肉越練越緊實,腦子也要多用。
隻有反復琢磨問題,嘗試從不同角度理解它,最後才能完全吸收。
如果一味地裝明白,或者等著別人把知識喂到你嘴裡。
不懂得辨別真假,隻會離『懂茶』越來越遠。
可見,人不面對問題,就會被問題趕盡殺絕。
多動腦,多思考,遇到再多困難,都能迎刃而解。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