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經驗的老茶客,總結出5個蓋碗泡茶的訣竅,個個都很管用。《圖+文》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搜狐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關於如何看待蓋碗,茶圈裡主要分成了兩派。

有一部分茶友,愛它極深,幾乎已經到了離不開的地步。

甚至出差旅行,都要隨身攜帶,在酒店裡也能隨時泡茶。

而另一部分茶友,則是極度排斥。

在他們看來,蓋碗並不實用,使用的時候還得承擔燙手的風險。

尤其是新人,打翻蓋碗乃是常事,活生生把茶桌變成了『車禍現場』。

然而,生氣歸生氣,兜兜轉轉還是會回來。

或許剛開始的時候,會知難而退。

想著既然蓋碗會燙手,那就改用紫砂壺吧,反正都是茶具,泡出來的味道應該不會差太多。

可是,味蕾終究不願意妥協。

這像極了愛情。

再加上,大家去外面的茶葉店裡喝茶、買茶,會發現,茶掌櫃也大多是用蓋碗。

事實證明,紫砂壺無法適配所有茶類,尤其是我們福建的白茶、巖茶、紅茶。

萬一泡出來的茶湯,香氣減半,滋味濃苦,客人不買單怎麼辦?

所以,茶掌櫃斷不可能冒如此大的風險。

還是用白瓷蓋碗泡茶,簡簡單單,還原茶葉的本味。

其實,只要掌握了訣竅,蓋碗泡茶也很簡單,不僅不會燙手,還能像高手一樣行雲流水地沖泡。

想學的朋友,耐心看完這篇文章吧。

《2》

訣竅一:挑選實用性強的蓋碗

相信列位看官會覺得好奇,什麼樣的蓋碗才算實用?

如何判斷自己家裡的蓋碗實不實用?

實際上很簡單,主要看3個方面。

首先,看蓋碗的泥料,是厚還是薄。

或許有些人認為,越厚的蓋碗,隔熱效果越好,也就越不容易燙手。

但事實恰恰相反,薄瓷的蓋碗,碗壁薄,散熱快,註水後溫度急速下降,自然不會覺得燙手。

泥料厚的蓋碗,散熱慢,熱量反而會聚積在內部,仿佛一個燙手山芋。

並且,泥料厚的蓋碗,往往也比較重,再加上茶葉和水的重量,普通人很難輕松操作。

其次,看蓋碗的邊沿,是寬還是窄。

碗沿寬的蓋碗,向外延伸的面積更大,熱量不易聚集,能夠很快地散發出去。

當手握在碗沿處時,由於和碗身隔著一段距離,也就不那麼燙手了。

碗沿窄,或者根本沒有碗沿的蓋碗,使用起來就比較困難。

這無疑是讓手直接接觸滾燙的蓋碗,稍不注意,溫度太高造成手滑,還有摔碎蓋碗、燙傷自己的風險。

最後,看蓋碗的容量,是大是小。

實用性強的蓋碗,不大也不小,110毫升左右剛好合適。

容量過大,比如150毫升或是200毫升的蓋碗,碗口大,重量大,不適合新手。

即使是有泡茶經驗的人,遇到這樣的大蓋碗,仍會有失手的風險。

《3》

訣竅二:學會三指握碗法

買回來一個蓋碗後,該如何使用它,令很多新茶友迷茫。

網絡上,還流傳著一些擺拍的茶道圖片。

看起來優美,但真正嘗試過的人才知道,那些方法極度燙手,完全不實用。

盲目模仿,被燙成紅酥手的概率極大。

而正確的拿蓋碗姿勢,應該是三指握碗法。

伸出自己的右手《泡茶慣用手》,把大拇指和中指分別握在碗沿的兩邊。

切記是碗沿,不是碗身。

註入沸水後的碗身,溫度極高,用手直接觸碰,正常人接受不了,除非練成了鐵砂掌。

食指放在蓋子的蓋鈕上,輕輕搭在上面,起到固定作用。

當它們各就各位後,就可以用手腕的力量,把蓋碗平穩地端起來。

大家在練習的過程中,可以先用空碗,模仿著傾倒、出湯、瀝幹的姿勢,再放回原處。

沒問題以後,再註入溫水,繼續練習。

如此反復練習多次後,等熟練了,不會把水灑得到處都是,再接著用沸水練習,漸漸形成肌肉記憶。

這樣,就離成功不遠了。

《4》

訣竅三:註水不要過滿

泡茶的時候,註水也是門學問。

也許在大家看來,註水不過是把水倒進蓋碗裡,把茶葉浸潤。

滿了,自然就不會再註了,這是人的本能。

然而,看似簡單的步驟,卻也暗藏玄機。

說實話,很多茶友並不知道註水線在哪裡,也就是在什麼位置收手。

收手太快,註水量不夠,導致茶湯滋味過濃,苦澀感重。

而收手太慢,又會因為慣性的作用,造成註水過量,溢出蓋碗,打濕茶桌。

彼時,因為沒有給手預留出足夠的位置,一握上去,就能感應到沸水的溫度。

伸手去抓蓋碗,隻會覺得滾燙無比,根本無法端起來。

一般來說,註水量與蓋碗的碗沿平齊,是最好的狀態。

當然,不能等到眼睜睜看著已經到了碗沿處才收回水壺,那就太慢了。

應該要提前一些,將水壺收回時,還會有一些水不受控制地流下來,發揮慣性的作用,控制好註水量,不多也不少。

不過,要掌握好這個量,並不容易,一定要多加練習。

找到手感,自然就能無師自通。

《5》

訣竅四:控制好按壓蓋子的力度

曾經有茶友反映,燙手的不是蓋碗,而是開口背後熏出來的水蒸氣。

由於正好對著手心的位置,常常被燙紅。

所以,蓋與碗交合處開口的角度,也要適當調整。

不能把蓋子壓得太低,否則背後翹起位置的開口太大,水蒸氣散發,容易熏傷或燙傷手。

要知道,水蒸氣既有水分,又有溫度,比單純的高溫,威力更大。

同時,蓋子又不能不壓著,否則起不到固定作用。

萬一打滑了,開水灑出來,照樣會燙手。

至於這個平衡要如何掌握,還是那句話,熟能生巧。

中國人講究的中庸之道,放在哪裡,都很合適。

《6》

訣竅五:快速出湯,不悶泡

悶泡,不僅會導致茶湯被泡濃泡苦,還會讓蓋碗變得燙手。

簡單來說,就是當沸水註入蓋碗時,溫度尚未完全遍佈碗壁。

只要速度夠快,就燙不到你。

快出水,7-8秒內出盡大部分茶湯。

也就意味著,從註水到拿起蓋碗的時間,差不多是5秒。

區區5秒,蓋碗碗沿的溫度並不高,甚至可能根本感受不到熱量。

隻有從側面徐徐散發出的水蒸氣裡,能感受到高溫的威脅。

但如果選擇悶泡,溫度就會遍佈整個蓋碗,乃至蒸發到蓋子上去。

這時候會發現,整個蓋碗變得十分滾燙,仿佛寫著『生人勿進』,讓人不敢輕易觸碰。

強行端起蓋碗出湯,極有可能導致手被燙紅燙傷。

隻好耐著性子,等待熱量散發出去,溫度下降以後,再出湯。

可是,到了那時候,茶葉和水不斷接觸,釋放出過量的茶多酚和咖啡堿,錯過最佳出湯時機。

泡出來的茶湯滋味,必定是濃釅苦澀,不好喝的。

《7》

新人入門的第一課,就是學習泡茶。

愛喝茶的人,或者說想喝茶的人,不會泡茶怎麼行?

然而,向老茶客尋求經驗,對方往往會告訴你,燙著燙著就會了。

就像小時候學自行車,剛開始的時候,怎麼樣都無法保持平衡。

直到摔了一跤,蹭破點皮,就迎來了轉折點。

再騎上去的時候,一溜煙就跑遠了,好似身體自動學會了一種技能。

其實,哪裡有什麼天賦異稟,不過是努力的結果罷了。

從不會到會,再到精通,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燙手,則是學習中的小挫折。

而只要掌握了訣竅,就能越過一些挫折,更輕松地到達對岸。

成功,除了勤奮,找對方向同樣關鍵。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