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臺灣烏龍茶。《圖+文》

臺灣烏龍茶一向以其獨特的韻味和風格,廣為愛茶人士所喜愛。

近年隨著茶飲店在各地風行,臺灣烏龍茶進一步為年輕人認識。

可是,同樣是烏龍茶,福建的和臺灣的出品,卻展現十分不同的風味,其中原因,竟然和近代史大有關系。

源於福建

臺灣鐵觀音茶源於福建,福建種茶歷史則已有超過 1500 年歷史。

南安縣豐州古鎮的蓮花峰石上所刻的「蓮花茶襟」最早的碑文建立於東晉年間《公元376年》,可見當時此地已經是出產茶葉的勝地。

唐朝人陸羽所著《茶經》成書於八世紀,同樣將「福州、建州」列為重要茶區,當時產的「方山露芽」、「鼓山半巖茶」和「武夷茶」等皆為貢品。

此後千多年,經歷宋元兩朝鬥茶《即茶葉質素比賽》活動的流行,和明清時期種植和制茶工藝的高速發展,福建茶始終流行。

《位於臺灣嘉義的茶園》

至於臺灣,自清光緒二十一年《一八九五年》,中日甲午戰爭以清廷戰敗告終,其後在馬關條約中把臺灣割讓給日本。

此後經歷日治時期、八年抗戰、國共內戰以至國民政府退守臺灣。

臺灣和中國大陸間的關系在不同時期或弛或張,但地域上、文化上或者物資交流上的隔閡始終存在,形成兩地在飲食口味、文化和愛好上的不同。

彼此雖然源於一脈,但卻各自營造出不同面貌,對烏龍茶的愛好和培育就是一例。

臺灣風格

臺灣烏龍茶種來自福建安溪,有說法指清光緒時期輾轉透過科舉考生,將制茶法和茶樹幼苗傳至臺灣。

日治時期日本人請來福建制茶師傅,在臺灣改良了制程及口味,進一步強化臺灣制茶的技術。

及至國共內戰後,兩地交流基本斷絕,臺灣受限於茶樹品種,發展出揉合了福建閩北武夷巖茶和閩南鐵觀音的做法,卻和兩者均大異其趣的臺灣烏龍茶。

《臺灣烏龍茶的風味自成一格》

臺灣烏龍茶是制作成半球狀的包種茶,屬輕或中度發酵《發酵程度在 8% 至 70% 之間,十分多樣化》、輕焙火、揉捻成半球狀的品種。

臺灣烏龍茶的茶樹從福建武夷山茶樹移植,所以脫胎於「閩北烏龍」系,與武夷巖茶是近親。

茶湯顏色呈金黃色,和福建烏龍茶的淺金黃色或黃綠色大為不同。

制茶工藝

制茶的工藝方面,在福建沿用的晾青、曬青、做青、搖青、炒青、揉捻、初焙、復焙、復包揉、文火慢烤、揀簸等工序上,臺灣烏龍茶額外添加了回潤等步驟,又改良了佈包揉團、重火烘焙等工序。

凡此種種,皆構成兩地烏龍茶具備不同特色,和不同地區茶愛好者有不同口味的情況。

近年兩岸各種交流增加,對彼此茶的愛好更為了解,也容易買到不同地區茶葉品嘗,比起前輩,現今的茶愛好者其實是比較幸福了。

由於茶葉品種繁多,各生產商又各自命名,以下介紹的乃臺灣烏龍茶中的常見者:

東方美人茶

又稱白毫烏龍茶,在夏茶期間茶芽被小綠葉蟬叮咬後,所采收制成一種含有特別風味的茶。

東方美人是臺灣獨有的半發酵茶,主要產區有新北市坪林、石碇,以及新竹北埔、苗栗公館鄉等地。

由於經蟲咬,其甘甜茶湯中帶有成熟果香。

高山烏龍茶

泛指產於海拔 1000 公尺以上茶區之茶葉,以嘉義縣與南投縣境內海拔 1,000-1,400 公尺的新興茶區為主。

由於長於高地茶葉生長較慢,茶葉中的苦澀成份降低,口感圓潤,近年漸漸成為臺灣茶的主流。

高山烏龍茶茶味清新、甘潤,而各產區茶味有微妙差異,比較品飲十分有趣。

凍頂烏龍茶

原產地在臺灣南投縣鹿谷鄉的凍頂烏龍,主要是以青心烏龍為原料制成的半球形半發酵茶。

凍頂是早期的烏龍茶栽種地,產茶的茶菁發酵時間與烘焙火侯上均長久厚重,茶味甘醇而喉韻悠長。

紅烏龍

近年新興的臺灣烏龍茶,在 2008 年才正式上市,原產於臺東鹿野鄉,這種烏龍茶由於茶水色澤如紅茶而得名。

臺東、花蓮一帶向以出產阿薩姆紅茶和蜜香紅茶著稱,紅烏龍采納了紅茶的發酵法,同時采用烏龍茶的炒青步驟,口味別具一格。

紅烏龍茶具備成熟果香,茶湯滑潤而甘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