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烏龍茶的必備常識。

1869年,臺灣烏龍茶以『Formosa Tea』之名出口美國而聞名於世,也開啟了臺灣烏龍茶走向國際市場大放異彩的階段。

最近也有不少茶友發問,臺灣的烏龍茶到底與大陸有沒有關系呢?

那麼,我們今天就來普及一下臺灣烏龍茶的一些知識。

1、臺灣的茶樹是原生的還是從大陸移植的?

日治臺灣時期,殖民政府著力於臺灣紅茶的發展並盛極一時。

光復後,盡管應市場的需求產制綠茶,但最終回歸烏龍茶的時代,並通過創新茶飲吸引了島內和大陸的民眾。

臺灣最早的茶園在臺灣北部,並且沿淡水河及其支流而發展,涵蓋了今天的臺北縣、桃園縣、宜蘭縣、新竹縣和苗栗縣。

所制茶葉品種與福建武夷巖茶屬同一類。

但大陸向臺灣輸入茶種及制法,並不限於臺北。

另三處分別為:南投縣的凍頂烏龍茶,其技藝源自閩南烏龍,以半球形茶見長;臺北木柵樟湖山的木柵鐵觀音,源自福建安溪鐵觀音;屏東縣滿族鄉的港口茶,推測其技藝源自浙江安徽一帶之眉茶。

臺灣栽培茶樹的發源,一般皆引用清末民初時連橫《連戰之祖父》所著《臺灣通史》『嘉慶時,有柯朝者,歸自福建,始以武夷之茶,植於魚桀魚坑《今臺北縣瑞芳地區》,發育甚佳。

既以茶子二鬥播之,收成亦豐,遂相傳植』另,美國人烏克斯在其1935年完成的著作《茶葉全書》在西方世界頗有影響,他也印證了此說法。

因此,臺灣的茶樹品種和制茶技術,都是由福建傳來。

臺灣當地雖也有野生茶樹,但直到清康熙末年,人們仍未利用野生茶樹采制茶葉,更遑論有規模的茶葉制造與銷售了。

2、臺灣茶業發展簡史

1796-1820年,柯朝氏自福建武夷山引入茶種,種植於節魚坑《今臺北縣瑞芳地區》,相傳為臺灣北部植茶之始。

1855年,林鳳池氏自福建引入青心烏龍種茶苗,種植於凍頂山,相傳為凍頂烏龍茶之起源。

1866年,英國人杜德《John Dodd》設立寶順洋行,在廈門人李春生的協助下收購臺茶及推廣種植,1867年運銷澳門成功,1868年設立精制廠,1869年首開臺茶直銷美國,並創臺茶與福州茶之區格。

從此,臺灣烏龍聲名遠播。

1885年起,時任臺灣巡撫劉銘傳大力推廣茶業,茶區由臺灣北部向南擴展,外銷鼎盛。

1895年日本占領臺灣,開始長達50年的日據時代。

臺灣包種茶獲得大力的發展。

1949年後,在烏龍茶外銷的基礎上,臺灣又發展了炒青綠茶、蒸青綠茶的外銷。

於70年代銷量達到頂峰。

1964年至1967年間,政府除了輔導茶園更新機械及采摘技術以外,同時也研究碎型紅茶的制造技術,建立本省碎型紅茶的國際市場,同時輔導東部花蓮及臺東紅茶的開辟。

1968年臺灣省政府為了精簡機構,劃一事權,合並有關茶業技術研究單位,成立了臺灣省茶業改良場。

臺灣茶業的發展,始於福建的烏龍茶引種到臺灣北部種植後才逐漸興盛起來。

當時臺灣北部為一片未開墾處女之地,由此沿淡水河上遊及其支流大、新店、基隆三溪之丘陵地帶廣植茶樹,而農民多以制茶為副業。

3、臺灣的烏龍茶主要有哪幾種?

輕度發酵烏龍茶以文山包種茶為代表。

文山包種茶發酵程度在烏龍茶中為最輕,約8%-10%。

焙火亦輕,比較起來更接近綠茶,在烏龍茶中別樹一幟。

根據發酵程度的不同,烏龍茶通常可分為輕度發酵茶《約10%—25%》、中度發酵茶《約25%—50%》和重度發酵茶《約50%—70%》。

同樣,臺灣烏龍茶也可以這樣劃分:

輕度發酵烏龍茶:

傳統工藝生產的『濃香型』烏龍茶的發酵程度一般較重,屬於中度發酵。

主要代表有:臺式烏龍、凍頂烏龍、高山烏龍 – 發酵程度15%-25%。

中度發酵烏龍茶:

重度發酵的烏龍茶,非白毫烏龍茶莫屬。

白毫烏龍也叫東方美人,是臺灣獨有的名茶,是烏龍茶中發酵程度最重的茶品,一般的發酵度為60%.

重度發酵烏龍茶:

臺北縣 – 文山包種茶 – 4月至11月,年收四季。

臺北市 – 木柵鐵觀音 – 4月至11月,年收四季。

桃園縣、新竹縣、苗栗縣、臺北縣 – 白毫烏龍 – 6月初,芒種前後,年收一季。

臺中縣 – 梨山茶 – 5月底至10月上旬,年收二至三季。

南投縣/鹿谷鄉 – 凍頂烏龍茶 – 4月初至11月中旬,年收五季。

南投縣/仁愛鄉 – 高山烏龍茶 – 4月下旬至11月一旬,年收四季。

嘉義縣 – 阿裡山烏龍 – 4月至11月,年收四季。

重要的產地與對應的名茶;

本文來源:圖文來自茶書院,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如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留言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