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傳統的茶類分為綠色、白色、黃色、青、紅色和黑色茶類,我們經常聽到綠茶,紅茶和白茶,但是卻很少提到綠茶。
是不是因為綠茶很小,茶的種類不多?
當然不是!
相反,綠茶是六大名茶之一,工藝最復雜,種類繁多,風味超豐富,人們之所以覺得綠茶很少被提及,是因為人們更習慣稱『青茶』為『烏龍茶』。
說烏龍茶完全等同於綠茶並不過分,但前者是『民間稱謂』,後者逐漸成為一個學術頭銜。
為什麼叫烏龍茶?
烏龍茶是一個長久以來的稱謂,關於它的來歷,有說是因為創制者長相『烏黑』而得名,也有說烏龍茶外形條索烏潤,就像一條即將騰飛的黑龍,因而象形的命名為『烏龍』。
另外還有一種關於工藝的說法,被認為是可信度比較高的來源之一。
說鮮葉采摘運回時,由於山路崎嶇遙遠,背簍中的鮮葉不斷顛簸產生了獨特的香氣,正是不經意的發現促使形成了後來烏龍茶獨特的搖青工藝。
因為閩南語中烏龍就有稀裡糊塗的意思,因此取名烏龍茶來說明烏龍茶偶然的工藝特征。
烏龍茶加工工藝
1. 鮮葉采摘
相當於綠茶紅茶的原料細嫩,烏龍茶的鮮葉要求達到一定的成熟度,采摘標準俗稱『開面采』,茶樹新稍長到3-5葉,頂葉六七成開面采2-4片芽葉。
2. 萎凋
萎凋包括涼青、曬青等過程。
萎凋的作用是散發部分水分,使葉莖萎焉,便於後面揉捻;水分散失的過程也使酶的活性增強,可以散發部分青草氣。
3.做青
做青是烏龍茶制作的重要工序,特殊的香氣和綠葉紅鑲邊就是做青中形成的。
將萎凋後的茶葉置於搖青機中搖動,葉片互相碰撞,擦傷葉緣細胞,從而促進酶促氧化作用。
4.炒青
烏龍茶的內質已在做青階段基本形成,烏龍茶的炒青和綠茶的殺青一樣,主要是抑制鮮葉中的酶的活性,控制氧化進程,防止葉子繼續紅變。
5.揉捻
揉捻主要是做型,同時使葉片揉破變輕,卷轉成條,體積縮小,且便於沖泡;揉捻使部分茶汁擠溢附著在葉表面,對提高茶滋味濃度也有重要作用。
6.幹燥
幹燥可抑制酶性氧化,蒸發水分和軟化葉子,並起熱化作用,消除苦澀味,促進滋味醇厚。
烏龍茶分類
烏龍茶最常見的方式是按地域分,不同地域之間的烏龍茶無論是從外形還是滋味香型、還有發酵程度都有很大的區別。
1. 閩北烏龍
閩北烏龍以武夷巖茶為主,大多以茶樹品種命名,種類繁多,除去大眾熟知的肉桂、水仙、大紅袍,還有各種名叢,其中不乏精品。
2. 閩南烏龍
閩南烏龍茶產自福建南部安溪、永春等地,以安溪鐵觀音為其中的代表,黃金桂、永春佛手、閩南水仙等也屬於閩南烏龍。
3. 廣東烏龍
產於廣東省潮州市鳳凰鎮烏崠山茶區,因其繁多的香氣而出名。
4. 臺灣烏龍
臺灣烏龍最初是由福建傳到臺灣的,知名的品種有凍頂烏龍、金萱烏龍、東方美人、文山包種等。
其中東方美人是烏龍茶當中發酵程度最高的品種。
烏龍茶的沖泡方法
選具:白瓷蓋碗、紫砂壺
水溫:100℃沸水,烏龍茶原料粗老,一定要用沸水才能更好地激發茶香
茶水比:1:20~1:30,即110mL的蓋碗中投茶約5g-8g。
沖泡時間:
非球形烏龍茶出湯要快,一般5s即可出湯;
球形烏龍茶因為緊卷,所以出湯稍比非球形稍慢,一般10s-20s出湯
沖泡次數:
大多數烏龍茶都比較耐泡,像鐵觀音『沖泡六七泡後仍有餘香』, 優質的武夷巖茶可沖泡10次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