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雲白毫茶香飄四海。

『凌雲縣作為茶產業大縣,茶產業肩負著帶動經濟發展,實現鄉村產業扶貧到產業興旺‘蝶變’的重任,必須堅持新發展理念,加強產業轉型發展,提高質量,優化發展路徑,才能再上新臺階……』

近日,在凌雲縣政協十屆四次常委會議上,縣政協常委勞鳳華圍繞『推進茶葉產業發展,助力鄉村振興』議題作大會發言時的這番話,引發與會人員強烈共鳴。

作為白毫茶的原產地之一,凌雲種植白毫茶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

凌雲白毫茶1984年獲認定為第一批國家級優良茶樹品種;1992年載入《中國茶經》。

目前,全縣茶園面積達11.2萬畝,有茶葉加工企業60多家,茶農覆蓋全縣8個鄉《鎮》,達1.12萬戶5.04萬人,占全縣農業總人口的四分之一。

茶產業是該縣惠及面最廣、產業化程度最高、穩定性最好的富民產業。

近年來,在縣委、政府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凌雲白毫茶產業迅猛發展,先後開發出綠、紅、青、白、黃、黑六大茶類的20多個系列產品。

盡管凌雲白毫茶產業基礎好,但僅馳名於種植品種,而不是終端產品,在國內外的知名度不高、影響力不足,加上目前仍存在產業佈局規劃受限、產業技術仍然薄弱、產業鏈關鍵環節缺失、產品創新鏈整體不足等困難和問題,凌雲白毫茶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還面臨著不小的壓力,亟需進一步調結構、提品質、促融合、補短板。

『品牌效應力不強,市場競爭力弱,抱團發展步履艱難』勞鳳華直言,凌雲縣白毫茶產業的優勢仍集中在茶葉的初加工階段,茶產品加工深度不足,在茶葉加工的核心技術運用、品牌設計和使用、供應鏈和銷售鏈管理等環節發展不足,在某種程度上隻能依賴產量提升和降低價格爭取市場份額,增值率不高。

她建議,加強茶葉供應鏈源頭開發,夯實茶葉生產基礎;提升產業價值鏈並不斷延伸,創新產品價值結構;挖掘茶文化融合帶動能力,促進產業融合發展,全力開展茶文化傳播,講好凌雲白毫茶故事。

『茶葉專業人才隊伍的穩定是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因素』縣政協常委劉承劍坦言,凌雲白毫茶產業的從業者平均文化水平較低,專業人才的缺乏,制約了該縣茶產業進一步做精、做強。

他呼籲,加大專業人才培養的扶持力度,積極培養優秀的本土茶葉專業人才,對長期從事茶葉專業管理、加工、銷售的茶葉人才給予重視和重用。

勞鳳華提出,加強對涉茶人員技術指導和能力培訓,充分利用『院壩會議』『田間課堂』送知識、傳技術,與凌雲縣職業技術學校共建,開設茶葉專業知識課程,建設茶葉種植、生產、加工實踐基地,培養采茶、制茶傳承人和技藝能手;積極打破人才流動阻礙,引進茶葉生產、種植技術人員和銷售、生產管理人員,大力挖掘和弘揚工匠精神。

在縣政協常委、縣經濟作物發展中心副主任黎美榮看來,凌雲縣產茶、做茶雖然歷史悠久,但是由於做茶工藝師的理念、知識更新不夠及時或培訓學習新知識的意識不夠高,仍然采用原有的加工工藝方法和積累的經驗來制茶做茶,導致生產出來的茶品系列『濤聲依舊』,缺少特色亮點,而且沒有及時跟上消費市場的新需求,使得在市場上缺少競爭力、價格收益不高。

『 有亮點的茶品系列就有賣點。

當前是求新求變的一種生產和消費趨勢,新生代消費者更願意打破傳統的消費習慣』 黎美容建議,通過政策鼓勵和引導茶葉企業實施創新茶葉加工工藝,提升鮮茶品質,積極投入新設備,加大力度提高茶葉生產的品質和研發茶葉品種的亮點。

同時,結合自身獨特的產地生產要素的天然優勢,積極改良茶品、提升產茶量。

『要充分認識發展茶葉產業的重大意義,發揮政協委員優勢,積極為推動凌雲縣茶葉產業高質量發展、助力鄉村振興建言獻策』縣政協主席羅勝明表示,當前凌雲正大力發展茶葉等特色農業產業,但茶產業仍存在品牌效應尚未形成、知名度下降、市場競爭力不強等問題,各茶企要在縣委縣政府的關心支持下,充分補齊短板,積極創造優質茶品牌,讓凌雲縣白毫茶香飄四海。

✍️來源:廣西政協報新聞網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