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好茶不壓餅,有人卻說餅茶更香,都是白毫銀針,有何玄機?《圖+文》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搜狐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有個茶友來求解。

他問,不是說好白茶不壓餅嗎?

可我為什麼覺得餅茶喝起來更香呢?

呃,誰說的?

大家都這麼說啊!我身邊有個喝白茶很多年的朋友,也這麼認為,所以平時喝的都是散茶……

聽到這裡,村姑陳也是一臉懵。

隻能說,外界對白茶餅的誤解太深太深。

我們的腦袋裡,確實裝了很多知識。

但那其中,有很多來自於父母、老師、朋友、七大姑八大姨,從他們口中聽來。

還有一些,是從電視、報紙、網絡等渠道看到的。

而真正由自己實踐總結出來的經驗,比起前面這些來說,簡直是小巫見大巫。

並且,即使是經驗,時代在變,這些知識未必適用現在的環境。

因此,剛開始喝白茶的時候,因為經驗有限,所以常常會去請教身邊的朋友。

例如,白茶要買什麼樣的好?

散茶好還是餅茶好?

得到的回答,往往便是——好茶不壓餅,喝白茶當然要喝散茶。

可事實真是如此嗎?

還請列位看官,聽我們慢慢道來。

《2》

論茶葉的形態,可分為散茶和緊壓茶。

而緊壓茶當中,餅狀是最普遍,也是最常見的形態之一。

如今看來,散茶的數量遠高於餅茶。

像是綠茶、黃茶、烏龍茶、紅茶等茶類,都是以散茶狀態存在著,而不會拿去做成緊壓茶。

久而久之,茶圈中產生了『好茶不壓餅』的說法。

但懂點歷史的朋友應該知道,在中國的歷史上,餅茶曾一度是主流茶類。

千年前的宋朝,雖然尚未分出六大茶類,但幾乎全國都在流行喝餅茶《團茶》。

用現代工藝的角度來看,在唐宋時期流行的團茶,和今天的蒸青壓餅工藝類似。

最明顯的區別是,以前不殺青,而現在要殺青。

由此可見,老祖宗在制茶這方面,是很有遠見的。

雖然科學還沒有發現茶多酚,也不知道這種物質會刺激胃部。

可歪打正著的,用了獨特的工藝,將茶餅中的茶多酚蒸掉了一小部分。

也難怪在以前,大家都喜歡喝綠茶,卻很少聽說得胃病什麼的。

恰好李麻花最近在看《夢華錄》,神仙姐姐演的女主角,是一家茶鋪的老板娘。

她有一手倒茶的好本事。

茶壺離茶杯三尺遠,一手背於腰後,一手提壺,一蹲一倒,動作優美得像一幅畫。

得空的時候,就坐在角落裡,制作茶百戲。

實際上,古時候很多繁瑣的喝茶步驟,很多都是圍繞餅茶特性而設計的。

尤其是在宮廷裡,以及文人學士之間,這種飲茶之風日漸盛行。

到了後來,朱重八『廢團茶,興散茶』,因此才使得之後散茶成為主流。

餅茶則以邊銷茶的方式,一直默默無聞著,直到現在。

《3》

時至今日,餅茶再一次進入了眾人的視線。

憑借著福鼎白茶的復興,東山再起。

不過,也伴隨了很多爭議。

在固有印象裡,隻有原料等級低的,梗粗葉大的茶才需要壓餅。

反之,芽葉細嫩的茶,若是壓了餅,很有可能損耗養分。

從此,『好茶不壓餅』的說法漸漸在圈內傳開。

但真相並非如此。

白茶圈裡,最常看見的是壽眉餅。

最近幾年,白毫銀針餅和白牡丹餅出場的頻率,也逐漸變高了。

先前少見,是因為白毫銀針與白牡丹散茶的產量,本身就不多。

尤其是白毫銀針,在沒有多少人知道,且沒有多少人喝得懂的情況下,茶農自然不敢多采。

若是采下來又加工完成好,賣不出去砸在手裡,那就糟糕了。

正是出於這一層原因,使得過去白毫銀針的產量很低。

雖然現在也不算很高,但比起當年來說,已經有了一個明顯的飛躍。

而既然散茶都如此稀缺,更不用談拿去壓餅了。

壓餅,需要以量為前提。

更何況,壓餅還需要付出額外的成本。

那時候,幾乎各家都在摸索,誰都不敢貿然做出一大批銀針餅、牡丹餅來。

再加上當時的壓餅技術有限,或許大家也擔心做成餅茶以後,會損耗茶葉的內質。

別人擔不擔心我們不知道,村姑陳和李麻花在幾年以前,確實有過這樣的想法。

可隨著時間的推移,事實證明是我們多慮了。

親自喝了2018年的白毫銀針散茶,與白毫銀針餅茶,雖然風味上有所差異,但在內質的表現上,湯水的飽滿稠滑程度上,都不相上下。

說明它們的陳化結果相當,營養物質轉化接近。

遙想當年,它們來自於同一批原料。

隻是一部分拿去壓餅了,而另一部分以原始的形態被保存了下來,分別存在不同的箱子裡。

多年以後,再次重逢,沒想到彼此都收獲了最好的結局。

由此總結,白茶的品質,與壓不壓餅沒有直接關系。

產區好、工藝好、儲存好的白茶,壓成餅茶以後,照樣優秀。

那些壓餅時所損耗的物質,對於好茶來說,微乎其微,不值一提。

若是產區不好,工藝還粗糙,後期也沒有精心儲存,不管散白茶還是白茶餅,都不盡如人意。

《4》

另外,覺得餅茶比散茶好喝,也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

畢竟,喝茶喜好這種事情,眾口難調。

據我們觀察,現實生活中,喝白茶喜歡餅茶勝於散茶的,大有人在。

不同的形態,賦予了它們不同的風味。

散白茶,最突出的特點,便是鮮爽。

隻經過萎凋和幹燥,細胞保持得比較完整,香氣以天然的植物氣息為主。

我們經常會在散茶裡聞到毫香、花香、藥香、竹葉香、陳香等氣息,清新純凈。

湯感則是清純、空靈、鮮爽、淳和,口感稠滑細嫩。

而餅茶經歷了細胞破壁之後,細胞液會大量流出並附著在葉表,它們可以直接和空氣中的氧分子進行物質交換。

ps:這裡所說的空氣,指的是密封後箱子裡微弱的氧氣。

日積月累後,很容易生成一種果香。

比如大家喜歡的老白茶棗香,正是果香的一種。

餅茶的香氣更加沉穩、成熟,口感也更雄渾、醇厚、甘甜,是另外一種風格。

按照大多數人的喝茶習慣,非常隨意,熱衷悶泡。

在功夫茶泡茶還沒流行起來的時候,玻璃杯、保溫杯、搪瓷杯等,是常見的泡茶用具。

這些茶具的弊端,是難以做到茶水分離。

茶葉投進杯子裡,再註入沸水,兩者就會相互浸潤,直到泡到沒味道為止。

有時候,投茶多了,茶湯就會變得又濃又苦。

潛移默化之下,味蕾也習慣了刺激的、苦澀的、濃釅的口感。

所以,很多人初次喝散白茶的時候,會覺得茶味太淡,喝不來那股鮮爽感。

而餅茶的口味會更重一些,相對來說更好接受。

自己喜歡的,便是好的,適口為珍。

《5》

『大家』說的,不一定是對的。

但從不存在完全獨立的人,我們或多或少都是依賴於他人的。

這時候,就需要多參考,多對比,多實踐。

正如老話所說,真理通常掌握在少數人手中。

不要看大眾是怎麼想的,要盡可能看頂部人群。

不要總是拿老觀念看現在,世事是會不斷變化的。

太木訥,對變化太不敏感的人,容易被時代淘汰。

被已知的死知識局限,則看不到更廣闊的天地。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