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為何被撂到沙灘上?《圖+文》

普洱茶從發酵程度上說,屬於綠茶的范疇。

至於所謂後發酵,則是遷強。

因為差不多所有的茶,放一段時間後,口感和滋味都會改變。

紅茶第二年喝口感最好,烏龍茶亦然。

雲南熟茶工藝出現後,本來這種茶和生茶沒啥關系,隻是一種茶青的兩種加工方式。

如通一塊木頭加工成糞缸和或者鍋蓋。

兩者的聯系天差地遠。

茶也一樣,如同川綠和川紅。

沒有把四川綠茶叫四川生茶,也沒有人把四川紅茶叫四川熟茶。

但雲南人這樣幹了,雲南人趴在地圖上一看,發現早些時候普洱府是滇茶的交易中心,外人就把這裡交易的滇綠叫普洱茶。

再用放大鏡一看,感覺那裡大致屬於思茅地區的范疇,於是頭腦一熱,把思茅地區改叫普洱市。

城頭變幻大王旗後,滇綠和滇青統稱普洱茶,定義為後加工茶。

滇黑則改稱普洱熟茶。

誰知這下捅了馬蜂窩!

把中國茶按照發酵程度劃分為六大類,是安徽農業大學教授們心血的結晶,更是中國茶科學的基本脈絡,更是安農大賴以驕傲的資本。

聽說雲南蠻子茶自外於六大茶類,安農大首先打響捍衛理論的第一槍。

其後,安農大歷屆學子先後發難,要把普洱茶批倒批臭。

但在中國,文人的力量畢竟是有限的。

雲南那個由思茅脫胎過來的普洱市,是一個正廳級的地方諸侯,其市委書記沈培平,更是一個喜歡茶並且有思想的地方官員。

他讓普洱市政府以學術考察的名義,邀請安徽農大,浙江農大,湖南農大專家來普洱調研,交流。

雖然難以讓各路學者服贗其『後加工茶』的理論,但至少,普洱茶已經名聲中天了。

後來發現確實玩不轉這幫書呆子。

於是暗渡陳倉,聯合非茶學專業的北京師范大學成立了普洱茶研究院。

普洱茶進入了迅速發展的快車道。

普洱市

按照農業部種植司的統計,雲南全省生茶的年產量始終在六到七萬噸徘徊,偶爾也到過九萬噸。

但2013年廣東東莞宣稱藏有三百萬噸普洱茶,如果這個數字真實的話,那是雲南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茶葉產量的總和。

也就是說,三十多年來,雲南普洱茶一片也沒喝掉,全在東莞。

這是一個雲霧重重的迷宮!而普洱茶的魅力也恰恰在這裡。

普洱茶分古六大茶山和新六大茶山,山山風格不同,片片茶葉味異。

更重要的是,茶葉隨著儲存和年份,口感和香氣也呈現豐富多彩的變化。

一些港臺人適時提出的『越陳越香』概念,政府進行強有力的引導,於是,差不多一夜之間,普洱茶成了品嘗,投資,收藏的首選。

一時,普洱茶行情高企,出現井噴態勢。

隨著一波波行情,普洱茶在全國范圍內形成六大股東,齊心協力,推高價格和市場。

這六大股東中,廣東是董事長。

廣東是普洱茶的最大集散地,也是普洱茶市場的最大推手。

許多波行情就是廣東制造的。

第二大股東是福建,福建茶商是全國最強大的茶業營銷隊伍,有能力把每一片茶葉,鋪到地遠山高的偏遠地帶。

第三大股東是湖南。

湖南的強勢是普洱茶的出口,湖南借助湘商在香港及東南亞強大的號召力,茶葉出口一直居全國前列。

第四大股東是貴州,貴州擁有全國最大的茶原料基地,每年直接和間接地提供大量鮮葉壓制成雲南普洱。

第五大股東是臺灣茶商,他們是市場經濟的先行者,自然知道同文同種的大陸人吃飽肚子以後的需求。

他們通過出書,講課,收徒,演繹出一個個普洱茶『越陳越香』的神話。

『藏茶之都』東莞的茶倉

第六大股東,當然是雲南。

靠著政府的支持,原材料的優勢,雲南人迅速進入角色,通過一系列他們自己也說不清的套路,進行原始積累,一個個小作坊搖身變成大公司。

去年以來,政府采購遽然收緊,『越陳越香』遭質疑,廣東市場茶葉積壓嚴重,騰挪困難。

加上鐵觀音崩盤,第二大股東回身閩東白茶。

湖南全力關注安化黑茶及湘西名優綠茶,貴州推出名茶戰略。

面對各大股東相繼退出,雲南小六獨立難支。

雖然某些雲南人想領導中國茶業新潮流,但單說雲南在普洱茶中的影響力,也不到20%。

加上雨林挖了大益的墻角,大益出招欲置雨林於死地。

兩家各不相讓,怪招迭出。

普洱行情一路下滑,從六大茶山頂向瀾滄河谷一路飛落。

幸好年初湖南接到一個八百噸出口的單子,稍稍阻止了普洱的行情,挽救了普洱茶葬身瀾滄江中的淒慘局面,換得在沙灘上強硬著陸。

雖然不堪,但是不幸中的萬幸。

作者:聶景秀

來源:新浪微博

編輯:茶泡泡網老牛

我要點贊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