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生化指標的基礎——發酵。《圖+文》

我們在劃分中國六大茶類時,除了按顏色、按工藝來劃分以外,還有一種劃分標準就是『發酵度』,『不發酵』的綠茶、『輕發酵』的白茶,『微發酵』的黃茶《很多茶友喝了黃茶,給我的答案:感覺黃茶就是隔年的綠茶》、『半發酵』的烏龍茶、『全發酵』的紅茶以及『後發酵』的黑茶。

普洱茶的熟茶,大家都比較清楚,是『人工渥堆發酵』,而普洱生茶就屬於『後發酵自然發酵』茶。

是不是很神奇,同樣都是茶,居然可以裂變出這麼多的道道,茶葉中的兒茶素、汀類物、氨基酸、茶多酚又是怎樣變化和影響?

其實,發酵的主角是微生物。

微生物菌群介於空氣中的濕度與太陽能,裂解了細胞壁,分解有機物,分泌氨基酸,激活了生物酶,合成茶氨酸,這就是發酵。

前些時候,普洱茶界沸沸揚揚的一個話題就是『當年的新制茶叫綠茶』。

果真如此嗎?

我們先看看普洱茶國家標準定義《GB/T22111-2008》:普洱茶是以地理標志保護范圍內的雲南大葉種曬青毛茶為原料,在地理標志保護范圍內,采用特定的加工工藝制成,具有獨特品質特征的茶葉。

綠茶與普洱茶在制作工藝上的區別:綠茶在制作時需要把鮮葉放在鐵鍋中連續翻炒殺青,達到提香、定型、保綠的效果,為此必須用高溫剝奪微生物活性,阻止茶多酚氧化,因而也就不存在發酵。

普洱茶炒茶時一次投放鮮葉的量最少有五公斤,整個炒茶的手法,也是通過拋撒和翻滾的動作來完成,這樣可以確保葉面散發水分,溫度也不會太高,從而達到保留葉面活性酶的目的,以利於普洱茶後期轉化,所以新制的普洱茶和綠茶的本質屬性都不同。

接著再看烏龍茶的工藝,就明白了我為什麼懟臺灣陳姓茶商以烏龍工藝做普洱茶。

烏龍茶在制作時先促進生物酶的活性,也就是用輕度發酵的方法提升香氣和口味後,隨即用高溫炒青烘幹,讓發酵停止。

所以烏龍茶的葉面是不會有活性酶存在的,何來後發酵?

對於普洱熟茶的渥堆發酵,很多人以為和紅茶發酵等同,其實不然。

紅茶的發酵程度比烏龍茶大大往前推進了一步,發酵度更充分,直至茶黃素完全轉變為茶紅素,香和韻達到工藝指標,然後同樣用高溫快速阻止發酵。

人工渥堆發酵的熟茶,整個過程也不會超過60℃的臨界點,就進行翻堆,依然保留活性酶,所以近年來熟茶工藝的發酵度都不會太高,留有一定的空間,慢慢淳化。

發酵結果,激活的生物酶有利於消食,茶多酚有利於降低膽固醇,汀類物質有利於降脂,茶色素有利於減少血粘度,泛酸、胱氨酸有利於解酒護肝,果膠物質有利於除毒,而種種綜合因素又能抑制糖尿病的『靶標』,有利於降低血糖,減少尿酸,防止老年癡呆……

神奇的發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