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購普洱茶用『13條參考學』,秒變專業戶。《圖+文》

普洱茶的市場已經進入百花齊放的時代,其中也有良莠不齊的普洱茶進入市場。

在眾多的茶中,如何去選購普洱茶,以什麼樣的角度去選,很多朋友不太清楚。

借此歸納整理出我目前所知的一些條理,去除迷思,才不會增加不必要金餞去購買不等值的普洱茶,也不要買了一個故事,在喝包裝紙。

要弄清楚普洱茶的真味,隻有通過不斷品飲各式普洱茶,或選兩種相似的普洱茶來不斷』鬥茶』 ,比較出其中的差異性。

最後才能回歸到個人的需求,來決定那種普洱茶適合自己,那才是您心目中的好茶。

在這把我選購普洱茶的經驗整理了一下,供大家參考用。

一.茶的廠家是參考

茶的生產廠家,很多人是以大廠為優先考慮,這個方式在大部份的情況下,或許是可以適用。

但其他要考慮的部份是:

1.看到大廠家的名字在包裝上,要考慮的是否為仿品。

2.大廠貨並不是所有的茶都是好的,也不等同於是傳統工序制作或喬木茶菁等,其中還是有優劣之分,同款茶又有批次不同的口味差異。

3.小廠也會有做出好茶的作品。

隻依大廠來挑茶,有可能會錯失一些好茶。

4.大廠的茶生產量太大,最後有可能降低了茶的內質,來應市場上的需求。

5.收藏存放不良的茶,再有名的廠家也沒有用。

6.廣義的普洱茶,也有雲南的茶菁被運到四川或廣州等地,再壓制的普洱茶,如廣雲貢茶。

7.借由老字號品牌的廠家,有的是傳承,有的是再創,創新出來的茶,還是新茶,不等同老茶,也不等同價值。

二.茶的年份是參考

茶的年份隻是價值的參考,原因如下:

1.收藏存放不良的茶,再老也沒有用。

2.年份老,收藏過程也沒問題,但是茶的本身內質不好,茶的價值也不會太高。

3.年份相同的生茶及熟茶(渥堆過的茶)相比,口感上渥堆熟茶可能會比生茶好,但在後續的陳化變化性不大,有的生茶的價值會超過渥堆熟茶。

4.年份有可能是入倉或作手過,賣的人過度虛報茶的年份,或者賣的人不懂分辨。

三.茶的名稱是參考

1.上面寫野生喬木或是100%純料等字詞,都是參考,有可能拼配過,拼配也不一定不好。

2.上面寫甲級、特級、一級、典藏品或XX獎,都是參考,要看陳化的好壞,在茶湯入口後才能判斷。

3. 班禪緊茶,不是班禪做的茶。

4.73厚磚,不是1973年做的茶,是該配方開始使用的年份。

類似此的茶品名稱很多,同理。

5.糯香普洱茶、茉莉普洱茶等,加入香味的普洱茶不是原味。

先要了解普洱茶生熟茶的幾種原味的香氣名稱,才能判斷。

例 如73棗香磚或參香磚等,都是普洱茶的味道之一。

6.減肥普洱茶,有的加入其他配方,味道會有所不同。

選用原料太差或個人體質不同,也不是喝了一定會減肥。

7.號稱文革磚,不一定是文革時期做的,有可能是現代仿制。

8.宮廷散茶、白針金蓮、金芽或白毫等名號,是以茶菁的外觀來命名,不等同茶的內質是否優越,要喝了才知道。

四.茶的包裝是參考

包裝的真偽及美觀設計,不能做為茶的品質依據:

1.老茶包裝的真偽辨識方法,在遇到用原來『真品的老包裝紙』,裡面被換置不同的茶品,這時候包裝的真偽辨識是無效的。

2.香港早期入倉的老茶,有些會把外包裝褪去,加速陳化,再包回去的時候被錯置,裡面的茶還是真品老茶。

3.『當代仿當代』的茶,陳化至今它還是老茶。

『現代仿當代』及『現代仿現代』的茶,不一定不是普洱茶,有品質上的差異 區別。

4.上面染有茶油漬也是參考。

過度入倉茶的包裝會發黃或大量茶油漬。

5.用舊式翻版機可翻印所有的包裝圖案,或用老(棉)紙來印,隻以紙材來判斷不可靠。

6.棉紙被蟲蝕,不一定是老茶,有可能存放的環境不佳,加速被蟲吃蝕。

7.精美的包裝美觀設計,對於好的茶是有加分作用。

對於不好的茶義意不大,除非當成個人收集普洱茶的包裝紙嗜好。

8.定制品的包裝不易比對,一般而言,定制品會比量產化的茶品優良,但也隻有在試茶後才能判斷茶的品質。

9.有真品老茶換新包裝,早期老茶外包裝巳經被蟲蝕破損嚴重,商人重新印刷包裝,增加賣相。

10.有真品老茶無包裝,早期出口馬來西亞的茶不能有中文,所以無外包、無內票、無內飛,不可考,隻能以茶湯入口才能來判斷年份或山頭。

五.茶的大票是參考

同第四點,可以被仿制或故意錯置。

六.茶的內票是參考

同第四點,可以被仿制或故意錯置。

七.茶的內飛是參考

1.同第四點,可以被仿制。

但是由於它是在成型蒸壓時被置入,不容易被故意錯置。

2.內飛紙張的新舊及上面染有茶油漬也是參考。

過度入倉茶的內飛也會發黃或大量茶油漬。

八.茶的嘜號是參考

1.嘜號不代表年份,隻是該配方開始使用的年份。

茶廠會用過去的嘜號重新出品新茶。

詳細嘜號說明請參閱具他文章,在此不冗述。

2.嘜號隻是一個代號,不等同茶的品質優劣,就算是同嘜號、同年份的茶,置在不同處,茶湯味道可能有差異。

九.茶的茶菁是參考

1.茶的外表有的做灑面,有的沒有,還有的正反面皆作灑面,不可以表面美觀性來取茶,同時灑面不一定是以細嫩茶菁來做,也有以美觀的粗壯茶菁來呈現。

有兩種情況要判別:一者是為了茶的口味來調合拼配,二者是做表面功夫,茶餅中間夾著許多低劣的茶菁,來欺瞞消費者。

2.純料及拼配的茶菁設有絕對的優劣之別,要入口試喝來判別。

例如勐海廠的茶擅長拼配,時間也證明了茶品。

3.拼配的手法很多,不同級數的茶菁拼配,不同山頭的拼配,不同季節采摘的茶菁拼配,喬木拼臺地,曬菁拼烘菁,老茶菁拼新茶菁,熟茶拼生茶等,其中有各有優點,但以個人的需求來決定。

4.細嫩的茶菁不是好茶的絕對標準,許多老茶餅上看不到細嫩的茶菁,反而茶梗多,茶湯中很多的甜味是來自於『茶梗』.

5.野生茶菁、古茶園茶菁、喬木茶菁及臺地茶菁,各有優點,以個人的需求來決定。

6.曬菁及烘菁等工序,各有優點,以個人的需求來決定。

7.廣義的普洱茶,有大、中、小葉種的茶菁,不能以見到的茶菁或葉底葉片大小來論斷是那一葉種,大葉種的嫩葉,也不大。

相對的,很多老茶都是小葉種。

大、中、小葉種也各有優點,以個人的需求來決定。

8.廣義的普洱茶,也有其他茶菁,如泰國茶菁、北越茶菁或緬甸茶菁等制成的茶,也是普洱茶,有些人不認同。

9.季節性所采摘的茶菁,以普洱茶而言意義不大,不須過度強調春尖的茶,也很難考證.重點是茶的內質。

這與其他品種的茶在概念上不同。

10.滇紅與滇綠不等同普洱茶,但是鮮茶葉是一樣,制作工序不同,味道也不同。

11.好的茶菁如果存放不當或制作不當,也會使好茶變劣茶,所以嫩度高的茶菁有時不等於好茶。

12.生茶、渥堆熟茶、陳化的後熟(生)茶及陳化的渥堆熟茶,各有優點,以個人的需求來決定。

13.不能以茶區或茶山的不同,來分別對茶菁的優劣做評斷,各有優點,以個人的需求來決定。

14.茶菁是乾倉或濕倉存放,有時用看的是看不出來,要聞一下茶乾或沖泡之後的葉底味道來判斷,陳味與過度濕倉的黴味是有所不同。

幹倉或濕倉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別,懂的收藏及運用,才能陳化出好茶。

不懂的人,過度幹燥也是不利茶的陳化。

幹倉並非指幹燥的倉庫,而是指幹凈的倉庫。

十.茶的外型是參考

1.有些老茶餅也會因為時間久,水份排出後,在條索之間產生空隙,茶餅邊緣有條索松脫現象,外型不美.

2.老鐵餅或過度緊壓的老茶磚等,條索松脫現象是不會發生的。

如果邊緣條索松脫現象,可能是有問題.

3.過度緊壓的茶,如果保存不當,水份無法排出,內部會』燒心』,悶成糊狀,從外型看不出來,要撥開茶的中心來查看。

4.手工石模、木模壓制出來的茶,外形厚薄不均,形狀不工整,不一定是不好。

5.老茶餅的外型少有像是現代機械壓制新茶一樣端正平滑,且又厚薄一致,整體看來漂亮。

除非是鐵餅或過度緊壓的老茶磚等。

6.不能說餅茶比沱茶好、磚茶比餅茶好…等,以外型來比較口味。

外型相同,廠家不同或茶菁不同,味道也不同。

外型在收藏上要注意的方式略有不同。

7.散茶是比較容易被作手,加料或加速陳化是很容易的,這是要注意的事。

十一.茶的異物是參考

1.普洱茶未進入完全自動化生產,茶中有雜物是難免的。

2.有稻谷、小石塊或竹片等異物,有可能是在曬菁時飛入茶菁,但不能隻依此來判斷絕對是曬菁。

3.大廠不是一定就沒有這些異物在茶乾之中。

產量越大,向來自各地茶農收購的茶菁太多,品管不易。

十二.茶的茶湯是參考

1.茶湯的顏色深淺,不是年份的依據,30年左右的後熟老茶與新制渥堆熟茶的湯色相近。

2.茶湯的顏色深淺,不是味道的優劣的依據,要入口後才能評斷。

3.茶湯的顏色透亮度,不是味道的優劣的依據,要入口後才能評斷。

4.新制生茶及渥堆熟茶會略為不透亮,但不是非常混濁不清,如果非常混濁不清則為劣茶。

5.沖泡的水溫、浸泡時間是影響茶湯顏色深淺的主因。

相對的會影響味道的感受。

6.有些新制的生茶,茶湯較為苦澀,但是苦澀能在幾分鐘後化掉,變成生津、回甘或回甜,就是好茶。

7.優良的老茶及做工優良的渥堆熟茶,在泡了十幾泡之後,茶湯顏色會變淡,口味也會有豐富的轉變,會更甜或有生命力的鮮感。

十三.茶的價格是參考

1.老茶的價格太宜便,最有可能是假茶,除非對方急著脫手。

相對的假茶也會定價與老茶相同的情況。

很少好茶低價待售,收藏家要高價購買好茶而求不得。

2.市場需求變化,如SARS風暴等或供不應求,價格會下跌或上漲的波動。

真品老茶則比較不受影響,隻會上漲。

3.新茶的價格是依市場的『需求量』及『產量』來決定。

老茶的價格是視『剩馀量』及『陳放品質』來決定。

4.普洱茶是依每個人的需求及經濟能力來決定買多少價位的茶,是供應普羅大眾,上至達官貴人、下至販夫走卒。

價格空間及差距很大,是綜合考量後的個人認定的價值感都有不同。

<總結>

以上是略舉綱要,並非絕對標準,細節更需要經由實際品茶體驗才能更了解。

隻有開湯試茶,來觀葉底,在入口之後才能去評判它—人說話不算數,讓茶自己告訴您。

有時,現在這個評判又不等於將來的評判—普洱茶會經過時間及空間來轉化味道。

同樣的一餅茶,現在喝覺得”不好”,過一段時間喝可能覺得”好”,也可能”更難喝”—轉化之中變數太多,要懂如何收藏,加上不可預期的造化。

茶存放在不同季節中,有茶性強弱之別—普洱茶是一種生命體,會隨季節、溫度、濕度而改變。

茶喝在口中,也有心境之別,而影響喝茶的味道—以平常的心態去品味杯中的甘苦,忘卻物我!深得其真髓!

最後才會得到您心目中普洱茶的價值參考—也有可能是”無價”。

以上意見如有偏差之處,敬請茶友不吝指正。

作者:潘俊宏 來源:普洱中國網·投稿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