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普洱茶的倉儲,坊間一直有一種說法,認為中國北方不適合倉儲普洱茶,說是北方地區平均溫濕度低,陳化速度過慢。
甚至在一些南方茶商或港商的概念之中,雲南生產出的生茶,隻是半成品,隻有經過濕倉的處理後才是成品《關於濕倉的話題,將有後續論述》。
這種概念實際上是片面的——茶品陳化的快慢與優劣,並不能以單一個體的口感作標準。
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只要是茶種正確,制程正常的普洱茶品,其後續的轉變必須以品飲群體的生活習慣與文化背景作為標準。
舉例來說,北京人對於普洱茶的品飲取向,必然以其自身的體質與習慣為準,而不能以粵港人士的取向為憑依。
從另一角度來說,現代人能夠品飲到的號級茶、印級茶、早期七子餅以往多倉儲於南方,隨著普洱茶的推廣方才逐漸進入北方市場,北方人在無從選擇《對於同年份普洱茶品而言》下隻有品飲這些茶品,並非是說這樣的倉儲《相對高溫高濕的南方倉儲》就是最優選擇或倉儲標準。
若是這些茶品一直存放於北方呢?
會不會有另外一種轉化結果?
因此在沒有完全對應的茶品進行比對時,不能武斷的說『北方不適合倉儲普洱茶』。
倉儲的幹濕很多時候都是一個相對概念,取決於倉儲地區的自然環境與消費者品飲習慣。
對於華南茶友而言,華東倉儲就顯得『過幹』;對於華東茶友而言,華北倉儲又顯得『過幹』;而西北倉儲的茶品在華北茶友面前,又是十足十的『幹倉』了。
若是以對於倉儲的調控而言,實際上在相對低溫、幹燥的北方更容易建立優質的倉儲。
蓋因增濕、增溫相對而言較除濕、降溫容易且成本低,風險相對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