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鐵還需自身硬,普洱茶有太多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一切跟著感覺走。
故事可以編,茶可以隨意定義、概念可以自行制定,在這一系列亂想背後是茶商們的渾水摸魚以及背後巨大的利潤。
在普洱茶炒作最為盛行的時候,有人曾這樣質疑普洱茶的炒作模式:
我們看看以前被炒過什麼,炒股,股票存在固定價值;黃金,不解釋了硬通貨;樓盤,硬通貨,剛需;有色金屬,硬通貨,建材,剛需古董,具有不可復制性和唯一性我們發現,普洱茶這玩意,跟這些都沒有一毛錢關系。
我不能吃了股票和黃金,但是普洱茶可以喝,黃金放十年都是黃金,普洱茶放著放著就爛了,普洱茶是上層建築,非剛需,不一定能保值,也不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復制性。
而且社會對這東西的認可度有多少呢?
也不高。
這是普洱茶投資平臺大量出現之後,知乎的一次大面積討論。
普洱茶投資的概念已經被透支被曲解。
普洱茶投資的核心是什麼?
顯然是品飲。
一款普洱茶品質出眾,隨著時間慢慢變化,在不斷消耗的過程中成為物以稀為貴的商品,從而體現出收藏價值。
倘若一片也不消耗,沒有品飲,一噸茶葉放10年也還是那一噸茶葉,我是看不出在數量沒有減少的情況下,茶葉升值的可能。
畢竟茶葉屬於可再生資源,只要茶園在,茶葉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在無限增加。
而炒家在炒茶的時候,無限放大『越陳越香』這一因素,而對品飲與消耗視而不見,88青、大白菜班章之所以貴不是因為年份夠久遠,是因為少。
倘若當年88青生產了幾百噸,大白菜班章生產了幾十噸,然後一片也沒有喝掉,你看會有今天的價格不。
普洱茶有標準麼,嚴格意義上來說還沒有。
原料是雲南大葉種曬青毛茶,生產工藝符合衛生標準就OK。
至於上面印上『老班章』、『冰島』什麼的,全憑商家意願。
絕大部分的名山茶其實都應該加一句『包裝僅供參考』。
往小裡說,這是商家的無良。
往大裡說,普洱茶市場早晚有一天會死在沒標準上面。
先把今天的錢賺了,明天的事情明天再說。
畢竟絕大部分茶商都是半路出家,大不了再去做老本行,我已經不止聽一個茶商說過類似的話。
普洱茶市場渾水摸魚的時代必須結束,產品也必須規范化。
原料名副其實、價格合理、生產環境達標、隻有這些都做到位了,市場才能上一個臺階。
普洱茶就像紅酒,規范化是時間問題,越早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