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雍正朝時,雲貴總督、雲南巡撫和貴州巡撫每年進貢一次,貢品以普洱茶和茶膏為主』如今,為了更好地傳播茶文化,傳承茶膏制作技藝,蘇曉紅不僅將普洱茶膏制作技藝帶到北京,還創辦了茶藝學校和普洱茶膏生產加工基地,『茶文化對個人生活品質有很大的提高。
清晨六點,蘇曉紅已然起床,開始熬煮茶膏。
熬煮茶膏的普洱茶,早在前一天經過了分篩、裝袋等工序。
為了熬制出膏,蘇曉紅需要從清晨,一直熬煮到深夜,期間伴隨著不斷地攪拌,『茶膏制作的好壞,完全取決於熬煮』
蘇曉紅,1968年4月生於黑龍江省木蘭縣,高級茶藝師,高級評茶員。
小時候對茶並沒有太多了解的蘇曉紅,並沒有想過自己的後半生,會與茶結緣。
雖然內向,卻憑著自己愛鉆研的一股子韌勁,蘇曉紅愣是把師傅王美津的手藝學到了家,還將茶膏制作技藝帶到了北京,傳給了更多的人,『做就要做到最好。
這些年來我一直在做學校,做茶文化和傳統技藝的傳承,希望有更多的下一代,可以了解這項技藝』
愛上普洱深入雲南
『成品的普洱茶有方茶、圓茶和餅茶、磚茶、沱茶、茶膏,不論哪種,都是由毛茶加工制作而成』
『我出生於黑龍江省木蘭縣,小時候,對茶沒有太多的概念。
真正開始接觸茶,是我大學畢業以後的事情』1990年,蘇曉紅從東北農學院土地利用規劃專業畢業,被分配到河北工作。
『工作以後,我慢慢開始接觸到茉莉花茶、鐵觀音,後來才慢慢懂得紅茶和綠茶的區別』
進入2000年,越來越懂茶的蘇曉紅,開始對普洱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但我不懂,市場上好壞茶都有,還經常買到假茶』為了提高對普洱茶的辨別能力,也因為對普洱茶的濃厚興趣,2006年,蘇曉紅特意前往雲南,學習茶藝。
機緣巧合之下,蘇曉紅進入了雲南新境茶藝學校學習,還因此結識了師傅王美津。
『當時普洱茶市場還不像現在這麼火爆,茶藝學校也很少。
十多天的學習,並不能學到太多東西,但這次學習,引發了我對普洱茶和其背後普洱茶文化的興趣』就這樣,蘇曉紅開始頻繁往返雲南,數次探訪雲南古茶園,時常跟隨在王美津身邊討教和普洱茶有關的問題。
2008年,蘇曉紅拜王美津為師,以雲南古六大茶山為主,學習普洱茶和茶膏傳統手工制作技藝,並將該項傳統技藝帶回了北京。
茶膏最早始於南唐
『制作茶膏的目的,在於如何更好地保存和提煉普洱茶的香氣、色澤和口感』
開辦茶藝學校之前,王美津曾在雲南民族大學任教,對民族茶文化的傳承及脈絡頗有研究,更跟隨權存安學習傳統制茶工藝,出版過七八本關於普洱茶的專著,『我是普洱茶膏的第四代傳人,茶膏的歷史極為久遠』拜王美津為師後,蘇曉紅如同海綿一般汲取著一切和普洱茶及茶膏有關的知識。
『普洱茶膏制作,就是將雲南特有的喬木大葉種茶葉經過加工與發酵後,通過特殊的方式使茶葉中的纖維物質與茶汁分離,將獲得的茶汁進行再加工,還原成更高一級的固態速溶茶』蘇曉紅說,茶膏最早始於南唐,『南唐時的《十國春秋》、宋徽宗《大觀茶論》、清朝醫學家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等文獻上均有茶膏的相關記載。
普洱茶進入北京是在清朝以後,多是由雲南官員向朝廷進貢。
雍正朝時,雲貴總督、雲南巡撫和貴州巡撫每年進貢一次,貢品以普洱茶和茶膏為主』
進入民國以後,茶膏的發展幾乎斷代,『因為八九斤茶,才出一斤膏,很浪費』蘇曉紅所傳承的普洱茶膏制作技藝,出自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臘縣象明鄉彝族鄉曼莊茶山的權記號,『權記號的創始人,是彝族人權東保,當時權氏自己加工毛茶、竹筒茶、茶膏等產品,人背馬馱到易武、思茅、普洱等茶葉集散地進行銷售。
他的兒子權存安從10歲開始,跟著父輩學習制茶工藝,運用傳統工藝制作七子餅茶、磚茶、茶膏』
九道工序方能成膏
『雖然經歷了明代及民國的數百年斷代,但最終還是留下了重要的制作工藝』
制作茶膏,從鮮葉采摘開始,一共要歷經九道工序。
蘇曉紅說:『制作普洱茶膏,常采用一芽二葉為原料。
鮮葉采摘之後,要進行萎凋,使鮮葉散失一部分水分,這樣炒制時才不會斷裂,也有助於提高茶葉的香氣。
接下來是殺青和揉捻,揉捻的原則是嫩葉輕揉,老葉重揉。
這之後,將揉捻好的茶葉在太陽光下自然曬幹,最大程度地保留茶葉中的有機質和活性物質。
在熬煮之前,還需要將曬幹的茶葉分篩、裝袋,再放入鐵鍋,用熱水進行浸泡,提升茶汁浸出率。
凝膏是制作茶膏最為重要的環節,需要將茶湯置於鍋中煎熬,熬成極濃茶汁至液體呈膏狀,收膏後將呈焦糖狀態的茶湯盛放到幹凈器皿中,陰幹成型』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全憑多年來的眼力和經驗,必須要恰到好處,做出的茶膏才能勝過普洱茶,『整個過程,至少得五六天時間,茶膏的藥用價值很高,浸泡也很方便,泡出的茶湯有一種自然焦香,非常適合攜帶飲用』蘇曉紅介紹說。
如今,為了更好地傳播茶文化,傳承茶膏制作技藝,蘇曉紅不僅將普洱茶膏制作技藝帶到北京,還創辦了茶藝學校和普洱茶膏生產加工基地,『茶文化對個人生活品質有很大的提高。
可以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對我來說,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兒』蘇曉紅如是說。
來源:北京晨報 記者 何安安
更多內容請關注:中國茶雕網:網址:http://www.puer16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