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貨分享】詳解雲南普洱茶園茶與野生茶樹的區別。《圖+文》

雲南茶葉不施化肥農藥幾個主要原因:

1. 當地茶區多處山區交通不便,農藥化肥難以送達。

2. 雲南茶區面積十分廣闊,產量遠多於目前的需要量,不需藉灑藥增加產能。

3. 許多茶農與采茶人、茶販為少數民族,經濟能力不佳,當地普洱茶青毛茶收價格相當低廉,茶園多采粗耕野放,灑農藥化肥不符合經濟成本。

中國官方於1951年設立雲南省茶葉科研所,現保存雲南大葉種茶樹資源607份,為中國第一個茶葉數據庫,也收集全世界所發現的現有茶種。

另於1985年成立雲南省思茅茶樹良種廠,作為雲南大葉茶良種繁殖推廣中心。

精心培育雲抗10號、14號為國家級優良品種,長葉白毫、雲梅、雲抗43號等為省級良種,近幾年推廣至西雙版納、臨滄、保山、德宏等主要茶區。

做普洱茶的適合品種,以茶的內涵物中作為氧化、聚合反應基質的茶多酚與氨基酸越多者,保留兒茶素、茶黃素、茶紅素也越多的較適合。

除了上述之外,易武綠芽茶、元江糯茶、雲選9號、矮豐等也被許多精制廠視為適合品種。

野生茶分佈區域與特征

以目前歷史上記載的普洱茶區共48處之多,遍及西雙版納、思茅、臨滄、保山地區。

古代產區六大茶山集中於現今景洪市與孟臘縣;明清全盛時期擴展到景東、景谷、墨江、江城、下關、臨滄、保山等十多個縣市,這是現今野生大茶樹分佈最多的區域;

從河域來看,可發現分佈於大理以下怒江與瀾滄江流域的部分,甚至一直延伸到越南寮國等,而這些東南半島國家,在邊境地帶也采收許多栽培型野生茶賣到西雙版那地區。

雲南野生大茶樹從型態特征的成長階段性來看,可分為野生型與栽培型兩種。

野生型茶樹主要特征為:

以大喬木為多數、少部分為小喬木,樹姿直立高聳。

嫩葉少銀毫或無毫,葉緣有稀鈍齒,葉長10~20cm,葉距較遠。

粗制成毛茶其葉色墨綠,葉身肥厚。

品種多屬大理茶、後軸茶等。

栽培型野生茶樹以灌木為多,少部分小喬木。

樹姿多開展或半開展,嫩葉多銀毫,葉長6~15cm,葉革質或膜質,葉緣有細銳齒,葉距較遠。

粗制成毛茶其葉色黃綠,葉身較薄。

品種多屬普洱茶變種、白毛茶變種等。

市面上多數真正野生茶多為此類。

經科學檢驗分析浸出物標準,野生茶的茶多酚、兒茶素(尤其脂型兒茶素)、茶氨酸等都較中小葉種或一般茶園茶高出甚多。

在營養學上的角度來說,野生茶較茶園茶有其一定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