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卡,位於西雙版納州的最高峰、海拔2429米的滑竹梁子山的東面,是西雙版納州勐海縣勐宋鄉大曼呂村委會的一個拉祜族寨子,海拔1660米左右,現有農戶約120戶。
那卡是拉祜族語,又稱納卡、臘卡、娜卡,意為”有茶葉的地方”。
那卡,屬於勐海縣七大古茶區中的勐宋茶區,也是勐宋茶區中茶葉價格最高的產地。
不過,那卡雖然是一個古茶寨,但留下來的古茶園面積較小,僅存300多畝,因而產量不高。
茶樹主要分佈在寨子後山及寨子中。
那卡茶樹茶葉多為中小葉種,這在整個勐海茶區中是較為罕見的,所以那卡茶新制茶的香氣張揚且滋味鮮爽,以”香高味爽”著稱於普洱茶各大山頭。
這是2016年的那卡大樹春茶。
除了茶樹,在那卡見到的最多的就是一篷一篷的竹子。
竹擁茶抱、天作之合。
這裡的拉祜族人就地取材制作的竹筒茶,在清代就已經聞名遐邇了,據說每年都要進貢給車裡宣慰,以前的緬甸國王也喝過那卡的竹筒茶。
清代以後至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之前,那卡的竹筒茶一度銷聲匿跡。
直到1981年,時任勐海茶廠廠長的唐慶陽先生,重新將那卡竹筒茶發掘、整理、制作出來,並取名”竹筒香”。
網絡上和一些普洱茶書籍中,都有對那卡竹筒茶制作過程的介紹,而我們於2017年1月14日看到的那卡竹筒茶的制作,是這樣的一一
一、砍竹。
當地人用砍刀砍下用以制作竹筒茶的甜竹。
(據當地拉祜族人介紹,現在的那卡寨並不產香竹,香竹筒要到景洪去買,制作竹筒茶采用的是甜竹)。
二、鋸竹。
用鋸子將砍下的竹子鋸成一截一截的竹筒,鋸下的竹筒的兩端,一端斫去竹節有開口、另一端保留竹節是閉封的。
將砍好或鋸好的竹筒背回家中。
三、裝茶。
將預先準備好的曬青毛茶塞滿竹筒。
動作要輕緩,盡量避免茶葉破碎。
四、烤茶。
將塞滿曬青毛茶的竹筒放在炭火中或炭火旁炙烤。
烤茶的過程中,要不斷的旋轉竹筒,讓筒中的茶葉均勻、充分地吸收竹汁和竹香。
每次炙烤的時間大約5一6分鐘。
五、舂茶。
幹燥的曬青毛茶被炙火烤出的鮮甜的竹汁浸潤而漸漸軟化,接著用木棍將竹筒裡的茶舂緊,然後再加入散茶塞緊,放在炭火邊再烤。
就這樣裝茶、舂茶、烤茶三道工序不斷重復……
直到竹筒裡塞滿了烤軟舂緊後的曬青毛茶,然後再放在爐火旁炙烤5一10分鐘。
這個時候竹筒的外觀,已經由最初的青色變成了青灰色。
六、曬筒。
將烤好且塞滿了曬青毛茶的竹筒,放在陽光下曬幹。
這個過程大概要持續兩到三天。
七、削皮。
將曬幹後的竹筒表面的竹皮削去,置於陰涼幹燥的地方。
為了繼續使竹筒茶內的茶葉通風、幹燥,以免茶葉受潮發黴,當地拉祜族人有的還會在削皮後的竹筒茶的中間開一條小槽,或在竹節密封處打幾個小孔。
以上就是我們眼中所見的那卡竹筒茶的制作全程。
接下來就是喝上一泡竹筒茶了。
用茶刀將竹筒剖開。
將裸開的茶柱切成薄片,投茶量隨意。
然後就用沖泡普洱茶的方法沖泡即可。
滋味麼,就等你親自來品了。
這是我十一年來第三次踏訪那卡寨,切身感受到了這裡的拉祜族老百姓因茶業興盛而產生的物質條件的巨大的變化。
除了那卡茶,給我們留下最深印象的還有這位抽煙鬥的拉祜族老人家。
祝福她吉祥快樂、健康長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