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疑解惑】根據普洱茶葉底能判定是不是古樹茶純料嗎?《圖+文》

好的茶葉價格在年年上漲,不為別的,就是由於古樹茶的數量稀少,資源稀缺,價格高點也是必然,物依稀為貴嘛。

然而可笑的是這一過程中也孕育出了一些『大濕』,『裝家』,他們理所當然,胡編亂造,顛倒黑白。

最可笑的例子就是大濕以蓋碗裡的葉底來評判茶葉是否純料的標準。

記得有一次,朋友帶了幾個人來喝自家的古樹茶,還沒有開泡,裝袋裡的散茶就被一個年齡稍微大點的那個人拿了過去,打開袋子就是一番抓了看看,聞聞,還很特別仔細的扒來扒去,很認真,感覺特別專業,看完後臉色凝重。

甚至我都慌了,我問他,是我沒有留好茶葉串為了嗎?

他搖了搖頭,沒有說什麼。

然後我就開泡了,這個過程中,這個人先是聞出了什麼什麼香,還比較神秘的香味,還說這個茶葉萎凋了幾分鐘,中途的火候怎麼樣,揉捻了多久,甚至還特別牛的說第二天曬茶的氣溫如何。

如果我是個外行人,甚至是這個茶不是我親手做的,這些話一出來,我定深信不疑啊,說的那麼流暢,那麼專業,就如他親手制作。

然而讓我印象最深的還是喝到最後的時候,他拿起蓋碗,翻了翻蓋碗裡的茶葉,意味深長的跟我說,小兄弟啊,你這個茶葉料不純啊。

我也似乎明白了他剛開始的臉色凝重,我還很好奇的問他,老哥何以見得?

他就開始了他很專業的見解了說:

真正的古樹茶,葉底應該是均勻的,包括葉片大小,長度,梗的粗細,泡出來相當漂亮,而不是像你這樣葉底參差不齊。

我的那個朋友跟我相視一笑,幫我回答了一句,我們的茶樹不是『平頭』《臺地茶》,絕對采不出一樣的鮮葉標準。

單株的鮮葉

這是個簡單的例子,但是很多人就被這樣概念誤解著,很多茶客都以這樣的標準來評判著茶葉的純度,花了錢,卻買了一般的茶。

作為茶農,我有必要和廣大茶友科普一下茶葉的構造問題:

就一棵春茶時期古茶樹為例,

茶樹的頂部,是葉片最肥大,梗越粗長,水分越足的部分,鮮葉也是最漂亮的地方;

往下到了茶樹中部,葉片稍變小,厚度也變小,梗相對頂部也是要變細,顏色上沒有頂部的深綠;

再往下,到了茶樹底部,葉片明顯要小非常多,出現兩片葉就開始變老的現象,梗很短,出現『馬蹄』這些特殊的類型,這一區域,我們茶農也稱之為『冒邊茶』。

現在了解了這些構造,大家也解了,就算是單株,它的葉底也絕對不是整整齊齊的。

茶樹層次圖

頂部鮮葉

中部鮮葉

底部馬蹄

一棵茶樹,頂部的質,加上中部的香,融合底部的韻,才造就了一杯上好的古樹茶。

茶友們一味追求純料的同時,是否真正了解了茶葉的實質。

『裝家』雖懂,『大濕』雖妙,但這些實質是『嘴強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