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普洱茶大多印著古樹純料?真相是?《圖+文》

劉姝瑩在《茶的『巴別塔』》一文中,提出了一個有趣的觀點:『茶作為一種普遍性的飲料在存在於中國幾千年,從最初的藥飲、祭祀、貢茶體系到後來的文人士大夫情趣,這一片茶葉始終未離開東方之地而存在。

直到大航海時代的來臨,茶葉被帶往西方後發展出了不同的體系。

這就像《創世紀》中‘巴別塔’的故事。

當茶葉離開東方後,它來到完全不產茶的西方。

在西方的系統內,雖然茶葉存在時間極其短暫,但卻搭建好了一套通用的國際化語言標準』

古樹茶茶餅

而在今天中國茶裡 ,排斥標準化,建立國際通用語言,依舊是阻礙中國茶走向世界的障礙。

『標準化,對於現階段的大多數中國飲茶群體來說,某種程度上無疑是冒犯了茶飲所代表的悠然自得的生活態度。

那些舊時文人士大夫們的情懷趣味,在所謂的標準面前似乎更是陽春白雪。

但一個農業社會時期的封閉且自賞的趣味,在工業社會中,並不能在經濟全球化的前提下促成不同區域文化背景下的人,就茶業的質量與風格達成一個基本共識』

生態環境良好的易武茶園

『巴別塔』現象在中國茶裡很突出,尤其近年大火的普洱茶和巖茶,在這兩者的帶動下,其他茶亦在跟隨。

回到普洱茶上,去任何一家茶店,基本都能看到普洱茶包裝上印著『古樹純料』四個字。

而這四個字,成了普洱茶『巴別塔』的一部分。

先解釋是什麼?

古樹純料,是應該分解為古樹、純料兩個概念。

虞富蓮老師在《中國古茶樹》一書中將古茶樹定義為:『通常將生長或栽培百年左右的茶樹統稱為古茶樹。

由古茶樹采摘的鮮葉制成的茶葉叫古樹茶』

純料,目前翻遍主流的普洱著作,均沒有明確的定義。

但根據普洱茶市場上的說法,廣義純料可以定義為:在樹種、生長環境、種植管理、制程等方面趨同,在品飲方面呈現同一共性的茶葉方可稱為純料。

還有更狹義的純料:古樹單株,對一棵茶樹進行單獨采摘和單獨制作。

純料和拼配是經常出現在一起的一對詞匯。

著名普洱茶人鄒炳良認為拼配是為了『揚長避短,顯優隱次,高低平衡』。

還有一種更為通俗的說法:純料是相對,拼配是絕對。

純料追求單一性,追求的是區域個性,而拼配則是追求滋味的協調性。

解釋完是什麼是古樹和純料之後,為什麼現在的普洱茶包裝中會頻繁出現古樹純料?

沖泡之後的葉底

古樹純料概念源自2007年普洱茶市場危機之後一些中小企業為了脫困,尋找新的發展契機,從炒作大路貨中跳出來,他們把目光放在那些樹齡大、野放生長、生態環境較好的茶樹上。

所以古樹純料這四個字,從07年以後就成了濫觴。

為什麼大家都喜歡將古樹純料印在茶餅上?

一、消費者喜歡。

最近筆者跟一位茶店老板交流,就問到這個問題。

他的回答代表了大部分茶葉經營者心態。

『作為專業的從業者來說,自己肯定清楚一個茶,好喝和不好喝,跟它是不是古樹沒有絕對關系,相反應該是和茶樹生長環境、茶樹品種、加工技術、倉儲條件等都有關系,而孤立地將其與茶樹是不是古樹掛鉤在一起,我們也很無奈。

但是消費者在選擇茶品的時候,開口就上來問你,你家的茶是古樹嗎?

那你怎麼回答』

享受一杯古樹茶

二、有些商家為了追求不合理的產品溢價。

普洱茶市場上確實不乏有這種人,只要在茶餅上印上古樹兩個字,就可以滿天要價,明明是小樹料,他還給你賣古樹的價格,將自己的利潤最大化。

更有甚者,將茶樹樹齡和茶葉品質捆綁在一起,100年樹齡的茶樹品質怎麼能和1000年的品質相比?

樹齡低於300年的,那能叫古樹嗎?

人家不足100年的都賣你1000,我這個1000年的賣你10000不過分吧?

三、普洱茶廠家宣傳。

在普洱茶的宣傳推廣中,形成了『古樹純料』等於品質好,將是不是古樹和品質捆綁在了一起,而且消費者在消費中認可這種宣傳。

同時『古樹純料』這四個字,減少了廠家和消費者的溝通成本和消費者教育成本。

如果沒有古樹純料這四個字加持,你要怎麼向你的消費者解釋茶品的價格?

你說自己的茶好,消費者不一定會相信。

所以大家都采用比較省事的方法,在包茶的棉紙上寫下『古樹純料』四個字。

拆解之後的古樹茶

四、古樹茶品質優異,具備稀缺性。

古樹茶因為其優越的生長環境,在確保工藝正確的前提下,古樹茶口感確實與同區域的小樹茶有一定的優勢,這種優勢既有感官體驗,也有相關理化分析的基礎。

在《茶的『巴別塔』》結尾寫到:『中國茶的秩序與未來在哪兒?

一個後消費社會與其說媒體占了主導,不如說多元造成了眾聲喧嘩。

標準是國際貿易中的基石,建立國際通用的技術語言,在中國茶對外貿易發展路上極其重要』

茶樹鮮葉

劉姝瑩另一篇文章《一杯好茶的田野日常》中寫到:『好茶標準,並非資本制造的野樹、老樹的稀缺性。

它是工業社會裡,一個磨合已久、完全成型的體系。

隻是,歷史階段,不太容易輕易跨越。

我們還需要一段時間,才會穿越種種神奇的茶傳說,最終形成好茶的標準共識』

對古樹純料我的態度,作為一種商業行為,投消費者喜好無可厚非。

但一個產業要健康長遠發展,從業者和消費者都需要共同成長,如果價格和價值偏離太多的話,這種模式是無法持續發展。

相信未來,隨著消費者越來越理性,古樹純料概念會進一步淡化,會回到一杯茶的本質:茶做為飲料,在確保健康前提下的好滋味才是它的本質,故事隻是在好喝基礎上的一種有價值的文化附加,而不該作為價格的核心背書。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弘益茶道美學立場。

作者:找茶丨弘益茶道美學編輯

參考資料:

《茶的『巴別塔』》,劉姝瑩,《三聯生活周刊》2015年第19期

《一杯好茶的田野日常》,劉姝瑩,《三聯生活周刊》2016年第17期

《中國古茶樹》,虞富蓮編著,雲南科技出版社

•本期編輯✎ 找茶

•圖片來源:弘益生活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