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基礎如何學習普洱茶?《圖+文》

最近有茶友在微信上咨詢挽月:『我是個普洱茶小白,身邊的人都不愛喝茶,我也找不到可以交流的對象。

像我這樣的沒有基礎的小白,要怎麼學習普洱茶?

隨著人們對普洱茶認識的加深,普洱茶的影響力在近些年有了很大的提升,零基礎如何學習普洱茶?

也成了很多新茶友都非常關心的一個問題。

就我們自己的經驗來講,喝茶的人大致分為三個類型、三種需求,這三種需求導致各自的關注點和側重點不同,就是養成的方式不一樣,但是我們往往把它們交叉起來說,混為一談的時候就會發現彼此有很多矛盾和對不上的地方。

一、新茶友的需求

第一個類型,新茶友,就是我們說的普洱茶小白的需求。

在這個階段,最重要的是你要真真切切的去體會一款茶,學習一些跟普洱茶相關的基礎性和概念性的知識。

比方說普洱茶的定義,最起碼你要知道普洱茶它是以地理標志保護范圍內的雲南大葉種曬青毛茶為原料;

並且在地理標志保護范圍內采用特定的加工工藝制成,具有特殊的品質特征的一種茶葉,然後根據它的加工工藝和品質特征的不同,又可以分為『生茶』和『熟茶』這兩種類型。

這時候你就是要踏踏實實地學著去判斷一款茶,包括它的香氣是高揚的還是沉穩型的,茶湯是飽滿的還是寡淡的,並且盡量從這些微小的感官體驗中去體會快樂,最重要的是要建立起整個感官體系的平正規矩。

我們說學習普洱茶難,其中很大的一個難點是在於辨識信息的真偽。

在歷史上,普洱茶的原產地跟中原文化發達的地區距離非常遠,萬水千山,大家在考慮一下當時的交通條件,所以普洱茶直到明清的時候才被普遍認知;

再一個是,關於普洱茶的記載也非常少,目前已經出版的關於普洱茶歷史文化的書籍,在內容上可能都比較單薄,這也是因為很多東西沒有辦法去考證。

這就給大家了解普洱茶的歷史文化帶來了很多誤區,所以我們做茶人是要親自去茶山,去看、去盡可能多的了解每一個地方的歷史。

二、普通茶客的需求

第二個階段是普通茶客的需求。

當你已經建立起了自己的某種品鑒標準和方法論,那麼需要的就是以普洱茶為鑰匙,去打開整個茶背後的文化以及傳統。

這是一個積累的過程,你需要隨著每一款茶,去了解它的生長環境、工藝,傳承的歷史,還有各種茶之間的差別。

比如說曼松,進王子山需要徒步八公裡,而且一直是上坡,曼松的茶樹很多都是放養,沒有過多的人工幹預,所以很多地方都沒有路。

我們走到半道上,帶路的茶農姐姐要用砍刀披荊斬棘,才能開出一條可供人行走的路來。

走到後面我們已經出了一身汗,雙腿打著顫,非常疲累,也隻能看到一棵筷子粗,上面掛著5、6片小葉子的茶樹,而這棵茶樹已經生長了8、9年。

茶農姐姐也特別無奈的告訴我們說這棵樹似乎比它種下去的時候更小了,因為當地的氣候、土壤、水源,都非常不適合茶樹生長,在這裡茶樹想要存活長大,它就必須戰勝自然環境,樹根深深的紮進土裡,樹幹使勁向上生長。

曼松茶生長非常不容易、周期很長。

但也正是得益於這樣頑強的生命力,使得他擁有非常獨特美好的香甜。

等你了解了這些背景,拿到曼松茶再去喝它時,你才會去珍視它的那份香甜。

這也是我們所說不僅要有得到的勇氣,更要有賞玩的能力。

三、茶人的需求

茶人的需求,這個我們所說的第三層需求,事實上,在我們國家的歷史上並沒有規定過任何一類群體為『茶人』,它是一種技能以及被崇尚的方式。

但一件事情要是到了專業的層次,那麼要考慮的問題就是突破。

比方說茶品在各個歷史上的輝煌時代:唐煎、宋點,從明代至今以來以沖泡為主。

每一種飲茶方式的出現、變化都跟當時的時代背景是息息相關的,你要是脫離了政治、經濟、文化去單純地討論茶,這個肯定是不成立的。

那麼像這兩年紅火起來的柑普茶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柑普茶它是用陳皮加上有一定陳期的宮廷級熟普,做成的一種口感甜潤沖泡很方便的茶飲。

它所面臨的問題,一個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實踐它能不能長期存儲、它會不會『越陳越香』;

再一個就是現在普遍的也是傳統的對普洱茶的追求是清飲,所以很多老一輩的茶人對這種形式的茶是比較反對的,但是柑普茶一問世,年輕市場對它的認可度是很高的,很多人喜歡柑普茶清新甜爽的果茶香。

所以說如果你要是單純的批判它、把傳統的標準拿來要求這個追求創新追求突破的群體,是很不公平的。

這三種需求也是我們覺得對普洱茶學習的三個階段,可能每一個階段往上走的時候,都是對前一個階段的打破,它是一個不破不立的過程。

就像你很難站在山腳就去想象山頂的風光,學習的過程,就是一步一步的往上爬。

END

作者 | 挽月

本文為南茗佳人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