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的原初是什麼模樣?
按照《茶葉進化論》劃分的普洱茶歷史階段來說,第一個階段叫「原生期」——「普洱茶」還停留在漢文化之外的時期。
為什麼要強調原生期?
因為有些研究普洱茶歷史的人,喜歡把1729年的改土歸流事件作為普洱茶歷史的起點。
這種觀點屬於漢文化中心主義,不利於用來做物質文明史研究。
舉一個例子,比如地名:朱家村、菊花村、豆腐營等地名,一聽就知道什麼意思。
為什麼呢?
因為都是用漢語編碼的。
但是「普洱」什麼意思呢?
就理解不了,因為是音譯的。
「普洱」這個詞匯是借來的。
既然語言是借來的,就證明語言背後原本的所指不是在這個文化中誕生的。
所以探究「普洱」這個詞,將漢語作為工具去尋找源頭,是無效的。
那「puer」這個發音,是怎麼出現的呢?
到底是什麼意思?
這方面的語言學探索其實已有嚴肅研究。
雲南大學茶馬古道研究所的楊海潮老師在《『普洱』音義考》中通過一系列的搜索與推理,發現「Puer」這個發音,最早源於古代的傣泰文化。
今天普洱茶的主產區也基本被傣泰文化覆蓋,普洱茶在這個地方誕生,從地理上看也合理,符合語言學的推斷。
此外,北京大學教授汪鋒、魏久喬的《語義演變、語言接觸與詞匯傳播——*la『茶』的起源與傳播》探討了另外一個問題。
汪鋒教授認為漢語的「茶」源自彝緬語的*la。
而在雲南普洱茶產區的地方語言中,如版納傣語、佈朗語等,茶都叫「臘」。
這些地方的地名,有「臘」的地方,都是說茶。
比如勐臘,就是產茶的地方,直譯就是茶之地;比如曼臘,「曼」是山坡上的小村子,曼臘就是山坡上的小茶村。
有一種觀點是傣族來到雲南之後,跟周圍民族學習了很多生活習慣,也借走了很多詞匯。
講到這裡,「普洱」和「茶」都涉及到了,合起來就是普洱茶。
從語言學角度加上地理上的物產實證,大概就可以認為這個地方是「普洱茶」的誕生之地。
漢文化與普洱茶接觸後,才直接借去了「普洱茶」這個詞匯。
也就是說,在漢文化還未接觸到這個區域的時候,就已經有普洱茶了。
這時候的普洱茶應該是什麼樣?
一個物產的樣貌,是受到市場審美影響的。
當普洱茶沒有跟漢文化接觸時,就不會被漢文化影響,會原汁原味地保留本地文化的風格。
今天我們去到華夏邊緣的民族地區,能不能發現漢文化影響之外的茶葉品飲方式?
能,比如竹筒茶、酸茶。
這都是在漢地很難看到的品飲習慣。
這些東西可能跟普洱茶的原生面目更為接近。
今天我們用漢語說的普洱茶,跟古代地方少數民族說的普洱茶,其實已經不是一個東西了,我們討論的隻是其中的一些存續關系。
講到這裡,再來看市場前端的常見問題,就很有趣,比如爭論什麼是「古法制茶」。
要知道,人類的冶煉技術在歷史上是發展不平衡的。
由於地表銅的量很少,所以青銅器在古代主要作為禮器使用。
民間普及使用金屬物品要等到鐵器時代。
隻有能把溫度提升到1300度以上,同時具備木炭還原技術,才能夠冶煉出鐵。
在周耀文、羅美珍的《傣語方言研究》中,認為傣語中的「鐵」是一個漢語借詞,因為之前在生活中鐵並沒有出現。
發音也接近漢語發音。
有鐵鍋才能炒菜,才會形成吃炒菜的飲食文化。
雲南西南大部分地方民族區域,早先沒有發生這種冶煉技術,所以在與漢文化接觸之前,始終沒有吃炒菜的風俗。
今天去西雙版納,會發現當地仍然熱衷於燒烤。
去到越偏遠的地方、吃越傳統的傣味,越是這樣。
如果有接近炒的菜,也會用包燒去表現。
問題來了,沒有炒鍋,怎麼炒茶呢?
如果一味強調古法,其實當講到「炒」的時候,就已經不夠古了。
《普洱茶史綱》分期:
1、原生期
2、初始期
3、繁榮期
4、斷代期
5、復興期
文|茶葉進化論李揚
|茶葉進化論 原創文章|
如需轉載請向客服申請並獲得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