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中的「澀」到底是什麼?《圖+文》

原創 茶葉進化論李揚 茶葉進化論 昨天

人體的味覺,目前學界認為有「苦、甜、酸、咸、鮮、脂」六大類,而麻、辣、澀這類刺激,其實都不屬於味覺,而是觸覺。

那麼:

1、澀感到底是啥?

2、澀感與生津是什麼關系?

3、澀感分為幾種?

4、加工和倉儲可以改變澀感嗎?

今天我們集中把「澀感」說透。

一一講解:

1

澀感到底是啥?

所謂「澀感」,在茶葉審評中也時常被稱為「收斂感」。

「澀」的本意就是不滑。

濇《今作「澀」》,不滑也。

――東漢·許慎《說文》

△澀,說文解字

今古同義,喝茶時口感中的「澀」,說得就是不潤滑的感覺。

口腔表皮收斂了,皺縮了,也就不滑潤了。

從微觀上來看,口腔中本身的潤滑感是由黏蛋白貢獻的。

茶湯當中含有很多的酚類,酚類有疏水鍵,會導致黏蛋白失水,失去對口腔的潤滑作用,於是導致「澀感」。

如果把「澀」的范圍擴大,那麼由於灰塵造成的異物感,也會讓人覺得「幹澀」,但這與酚類造成的澀很容易區分。

本文還是集中說狹義的澀,也就是酚類造成的澀。

2

澀感與生津是什麼關系?

喝茶人常說苦回甘、澀生津,好像澀與生津之間有著某種因果關系,這是真的嗎?

澀的產生我們剛剛已經表述完備了。

我們現在來說說,什麼是生津?

生津就是流口水。

一般來說,有生津感的飲料,是因為飲料中含有有機酸,刺激唾液腺導致唾液分泌。

我們梳理一下澀感與生津的關系:

多酚類導致黏蛋白失水造成澀感

有機酸刺激唾液腺導致唾液分泌

這兩者之間沒有直接因果關系

正是因為如此,才有寡澀、幹澀這種體驗,就是光澀不生津;同時,有些茶也有澀而生津的體驗。

這就說明了澀與生津其實是兩個並列的感受,沒有直接因果關系。

但是,沒有直接因果關系,不代表沒有關系。

由於生津帶來的唾液中含有新的黏蛋白,使得口腔迅速恢復潤滑,這種幹澀之後的潤滑會比平時的潤滑顯得更滑。

這就叫對比效應。

3

澀感分為幾種?

剛剛說了,澀有寡澀、幹澀,也有較舒適,很快褪去的澀。

澀感在時間上有持續長短的不同,在瞬時感受上也有強弱的區別。

本質就是茶湯中酚類的含量,以及不同的酚類讓黏蛋白脫水的能力有所高下。

比如酯型兒茶素造成的澀感,就比非酯型兒茶素造成的澀感要強,要持久;兒茶素造成的澀感,又比簡單葡糖苷造成的澀感強。

具備糖苷結構《簡單糖-有機酸》的酚類,在水解之後會產生有機酸,刺激導致生津,進而緩解和消除澀感。

△糖苷類結構示意圖,葡萄糖+沒食子酸是最簡單的結構。

《左側為葡萄糖,右側為沒食子酸。》

有些澀感強而持久,比如酯型兒茶素。

有些澀感弱而生津,比如葡糖苷。

尤其需要注意,喝懂糖苷造成的澀感是品鑒進階的關鍵。

糖苷在口腔中發生吸熱水解反應,造成暫時的澀感,此刻把注意力集中在有澀感的部位,捕捉清涼、回甘、生津的聯動反應。

在澀感不斷消退的同時,清涼感與回甘生津不斷湧現。

找到這個感覺。

在品鑒茶葉時,尤其需要注意,酯型兒茶素與葡糖苷都能造成澀感,但是對茶葉的品質貢獻卻大不相同。

《在「茶葉進化論」的知識體系中,糖苷含量高低對品質有決定性影響,而酯型兒茶素過高則對品質略有減分。》

專業評茶人,一定要通過訓練,準確地把握不同類型的澀,絕不能遇到「澀」就一棒子打死。

4

加工和倉儲可以改變澀感嗎?

遇到澀不要怕,因為酚類的衰退很容易,通過氧化就可以。

但我們知道「澀」的背後可能是兒茶素,也可能是糖苷。

隻想著降低澀感,當時緩和了口感,卻也可能同時損失了潛力。

在曬青毛茶的加工中,通過前氧化就可以大幅降低酚類含量,比如過度攤放《萎凋》、低溫長炒、殺青後燜黃等等,都可以降低澀感,但是這些方法都會導致糖苷被提前分解,影響後期潛力。

唯獨揉捻這一環節需要注意:揉成緊條的過程中,葉表皮相互摩擦,會產生出很多溶於水的果膠和遊離氨基酸,可以有效中和澀感。

△揉捻

在倉儲中,只要通風氧化,就可以促進酚類的衰退。

所以有些馬上要喝的茶,又嫌它澀,可以撬開來通風氧化一段時間,澀感就會有效降低。

但是如果要長期存放,氧化太重就會影響到後發酵。

講到這裡,關於普洱茶的澀感就基本表述完整了。

文|茶葉進化論李揚

延伸閱讀:

觀念 | 你相信越陳越香嗎?

為什麼總有人說普洱茶水很深

「水飄香、水含香、水生香」,這類行業黑話該怎麼用?

普洱生茶有花蜜香、無澀感,是不是沒有長期存放價值了?

|茶葉進化論 原創文章|

如需轉載請向客服申請並獲得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