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品鑒或者評價一款茶時,哪些因素最關鍵?
香氣、滋味、質地、喉韻?
每一泡茶之間的變化?
還是湯色、葉底、耐不耐泡?
標準和場景不同,答案也就不同。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種普洱茶品鑒方法:長期主義品鑒觀。
| 一個前提 |
說之前我們得確認一個前提:茶湯有』苦味『,這屬於「觀點」層面的內容;『苦味『好不好、高級不高級屬於「觀點」。
所謂「觀點」,就是站在某一個『點』、某一個『位置』去看一個『事實』。
長期主義品鑒觀,說的就是站在更長的時間維度、期待茶可以越陳越香的角度去品鑒、評判一款茶。
| 一個故事 |
先講一個故事來類比一下。
《這個故事是得到app《梁寧產品思維三十講》的開篇案例。》
這個故事講的是一個互聯網產品經理如何指導大齡女青年在相親時怎麼判斷一個人是否與你匹配。
任何一泡茶、一款產品、一個人,我們都會有自己的感受。
如果沒有專業訓練,感受是混雜的。
你的情緒,會被你最有感覺的點牽絆住。
這個產品經理就把看產品的框架體系遷移到看人上。
產品經理看產品有5個層次:感知層、角色框架層、資源層、能力圈和存在感。
你第一眼看到的長相、氣質、談吐,形成的就是最外層的「感知層」;
我們生活在角色裡往往會被角色馴化,如果對面是位老師,那他的言行舉止難免就會有教師職業的痕跡,就是是「角色框架」;
有沒有車、有沒有房,精神生活是什麼樣的,這就是「資源層」;
一個人可以被強化的能力則是「能力圈」;
最底層就是「存在感」。
什麼是存在感?
回頭看一看,剛畢業時我們的同學中總有幾個長相學歷背景資源能力都差不多的人,十年後大概境遇都千差萬別,這就是存在感不同。
為什麼?
因為每個人的存在感不同。
存在感強的 ,一定會在有興趣的、得不到滿足的地方汲汲營營,不斷折騰。
於是,在存在感的變化下,外面的一層一層能力、資源、角色框架等等也就跟著改變。
如果隻想要短期關系,看最外面的感知層也許就夠了;如果你尋求一個更長期的關系,那就要考察更深層的東西。
相親是要找人生伴侶,起起伏伏幾十年,今天帥的,也許明天就殘了;今天有錢的,保不齊哪天沒了。
前面這些現狀當然重要,但相親教練告訴我們還得看看對面這個人它的存在感跟你匹不匹配。
跟一個人關系的深度決定我們要了解到哪一層。
找對象如果要站在長期主義的位置去看,得深入到存在感。
| 普洱茶品鑒要素的結構 |
回到普洱茶上。
我們熟知的品鑒要素其實也可以呈結構分層:香氣、風味、質地、喉韻、餘韻……一層層往裡遞進。
我們最應該在意哪個要素,關鍵在於你的場景、標準是什麼。
比如,喝龍井,這多半是個短期關系。
綠茶標準很明確,喝的就是鮮爽,過了半年也就不新鮮了,不用考慮什麼『越陳越香問題』,所以我們重點考察的是鮮爽度、甜度、香氣。
普洱茶就比較復雜了。
這個茶買回來是喝還是存呢?
如果不馬上消耗掉,這個茶今天很香很甜,過個半年,說不準不香了;今天很平淡的,也許在時間的作用下越來越醇。
所以,普洱茶,我們要考慮更深層的關系,也就是「存在感」。
普洱茶的「存在感」就是我們常說的「活性」。
△茶葉進化論品鑒表《我們將代表「存在感」的「活性」放在了首位》
活性在我們口腔中的表現就是回甘、生津、清涼感的強度和持久度。
表中的香氣、滋味、湯質、喉韻,可以統稱為『風格』。
這些風格,從從外到裡,感受的門檻會層層遞進。
在這個系統裡,很多風格因素是變量,而活性是增強回路。
一個茶的活性越強,香氣、滋味、湯質、喉韻的轉化就越快,也就是越陳越香的動力越足。
| 我的方法 |
從長期主義的品鑒觀出發,我平時是這麼品鑒一款茶的:
首先,判斷活性。
馮唐說過,文學作品是有條金線的。
活性、餘韻在我的個人品茶體系裡是一條金線,如果達不到,就很難進入下一步的品鑒。
這就好比吃雞,吃的是跑地雞還是速養雞,這是品質金線;而黃燜還是清蒸,這是風格,看喜好。
活性這裡可以喝到什麼?
向前指向原料和部分工藝,向後指向一款茶越陳越香的潛力。
同時,有活性一款茶才有節奏感,不至於『乏味』。
那些香氣滋味好但沒啥活性的茶,『美則美矣,毫無靈魂』。
有了活性,接著看風格。
這款茶的香氣、滋味、質地、喉感整體構成了什麼樣的風格?
有什麼缺陷?
這些缺陷是否對整體美感有影響?
能不能被轉化?
於人的感官而言,風格=香氣+滋味+質地;於茶而言,風格=品種+環境+工藝+倉儲。
我們常說的『山頭』也是風格的一種呈現。
香氣是品種香還是工藝香?
這個澀是細膩的澀還是化不開的澀?
這裡的燥感能不能被轉化?
……
風格這裡,需要注意的要素是『包裹度』和『喉韻』。
從包裹度可以看工藝,沒有包裹度的茶後期潛力會被減損;喉韻的深淺判斷大小樹《經驗論而已》。
最後,才看個人喜好。
這也是三層逆向品鑒法。
為什麼活性是一款茶的』存在感』?
是『增強回路』?
這是另一個問題了,下次說。
—
看完《心靈奇旅》後,我想到一個問題:充分享受當下一杯茶的美好與主義品鑒觀有沖突嗎?
理論還沒順清楚。
不過這樣的品鑒觀給了我更大的樂趣:空間上,滋味變得更立體了,有滋味、有餘韻;時間上,一個茶將來可能呈現的節奏又給這款茶賦予想象的結界。
畢竟像喝茶這樣的事,你越理解它,得到的樂趣更多更深。
文|茶葉進化論中琦 編輯|高雯
|茶葉進化論 原創文章|
如需轉載請向客服申請並獲得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