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貴的國有林普洱茶,其實是贓物。《圖+文》

『央視財經』日前曝光了雲南國有林普洱茶背後的亂象,村民不但深入國有林甚至自然保護區采茶,還在保護區內開荒種茶。

為茶樹長得好,想法設法把原始森林的大樹折騰死。

有關部門和地方的監管不力讓人氣憤,而普洱茶近幾年熱炒『國有林』的現象也耐人尋味,折射出行業法制意識淡薄和文化導向的偏頗。

近年來,普洱茶追求山頭、推崇生態、強調小產區不斷走向極端,國有林高稈被熱捧。

所謂國有林高稈,按照業內的解釋,是位於國有林內的茶樹,因為原生態環境要爭奪陽光,茶樹像望天樹一樣向上生長,成為高稈,一般人還真爬不上去。

遠離人類打攪的生長環境,獨特的樹形和古樹喬木,加之據說野味山林氣的口感描述,讓國有林契合了諸多消費聯想,價格更是蹭蹭上漲的『高稈』。

普洱茶界追捧的薄荷塘、彎弓、茶王樹、天門山、鳳凰窩等,基本都是國有林的代表作。

價格動輒幾千上萬一公斤,鋌而走險采茶、開荒者不在少數。

但人們有沒有認真想過,國有林熱則熱矣,它合法嗎?

正如央視報道中所明確指出的:國有林和自然保護區都嚴禁從事茶葉種植和采摘活動。

因而絕大多數國有林茶葉是非法的,非法所得的東西,其實就是贓物,還能在市場上大搖大擺流通,真是咄咄怪事!沒說絕對,是因為要具體分析。

國有林從產權上來講,整體是國有財產,其中的茶樹和孳息也屬國有,私人采摘嚴格來說不合法。

更不用說自然保護區的茶樹,除了科研考察和經法定程序批準,一枝一葉不能動。

上述有名的小產區山頭茶新貴,幾乎都在此列,因為它們的賣點是國有,是稀缺。

現實中也有特殊情況。

如村民祖輩生活在保護區,還沒有補償搬遷,生產生活離不開。

還有一些約定俗成的規則,如村民雨季到國有林裡采蘑菇,因為對森林資源很少產生破壞,又事關民生,地方一般不會幹涉。

但到國有林裡采茶有所不同,因利益巨大每年進入的人多,有些基層鄉鎮村組已經開始采取勸返措施,也就是說單純去爬樹采茶不可以了。

可以推論,除去這些極極特殊的情況,絕大多數來自國有林的普洱茶都是非法的,作為非法所得的贓物,理應收繳或銷毀。

但事就是這麼怪,越是非法的稀少的,有些不法商販越覺得奇貨可居,拿來裝神弄鬼,一些不理性的消費者也奉行口腹之欲至上,拿尖貨來裝點門面——這現象在普洱茶界尤甚。

如果說買賣毒品和盜墓的文物,人們會覺得道德上情理上『不好意思』,隻能偷偷摸摸進行。

那麼,違法的國有林茶葉憑什麼成了時尚流行物?

不能不說,是雲南茶行業缺乏反思精神;是形成的利益共同體缺乏自我凈化和糾偏能力;也是法不責眾,行業管理混亂軟弱的表現。

什麼時候國有林成了『黑心茶』,拿出來賣就是自投羅網,才可以說行業健康成熟了。

其實不隻是普洱茶,也不止西雙版納,一些州市若隱若現的『野生紅茶』等也來路可疑。

今年以來,雲南省出臺了史無前例嚴格的古茶樹、古茶園保護規定,其中禁止采摘野生茶。

不過,制度管理之外,茶文化的導向作用不可小覷,健康的茶文化帶來健康有序的行業發展,否則容易滋生亂象,會和行業管理屢生抵牾。

衷心希望,雲南的茶文化傳播多些法制知識,多承擔公共責任,多些現代公民素質塑造,而非沉溺於美學教育、鉤沉索隱和編故事。

國有林裡的原始生態和繁衍生息,是全社會共同的生態財富,任何行業都無權獨占破壞。

追求飲茶的口腹之欲而縱容違法,有悖茶聖陸羽『精行儉德』的訓誡,有何品味格調可言!雲南茶界要珍惜自身聲譽,請從對國有林說不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