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包『普洱茶肉粽』是另一種風味。《圖+文》

端午食粽,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習俗。

粽子,屬『籺』的一種,籺是人們在逢年過節時用來拜神的貢品,逢年過節做籺拜神是古老的傳統習俗。

籺有很多品種,不同的節日會做不同的籺,粽籺是端午節拜神的貢品。

粽的主要材料是稻米、餡料和箬葉《或柊葉、簕古子葉》等,其花樣繁多。

由於各地飲食習慣的不同,粽形成了南北風味;從口味上分,粽子有咸粽和甜粽兩大類。

歷史上跟粽子沾邊的文字記載,最早大概見於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將之解釋為『蘆葉裹米也』。

西晉周處所寫的《風士記》,則明確提到了『角黍』一詞:『仲夏端五,方伯協極。

享用角黍,龜鱗順德』粽最初是用來拜祭祖先和神靈,具體起源年代無考。

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堿』,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即為廣東堿水粽。

到了晉代,正式定粽子為端午節的節慶食品。

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

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

明清兩代,粽子成了吉祥食品;相傳,那時凡參加科舉考試的秀才,在赴考場前,要吃家中特意給他們包的『筆粽』,樣子細長很像毛筆,諧音『必中』,為的是討個口彩。

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繁多。

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蛤蔞、蛋黃等多種餡料。

今天介紹軟糯、吃起來不油膩的普洱茶肉粽,推薦大家嘗試,下面就是配料及制作步驟,值得一試!

配料:

帶皮五花肉一斤

熟普洱茶1000克《泡水因實際而意》

糯米5斤

白酒20克

蔥段、薑片少許、香油1勺、醬油2勺

做法:

1.白糯米清水浸泡2小時以上,控幹水分,拌入香油和醬油

2.五花肉沖去血水,切成2厘米的小塊,放入普洱茶水中浸泡1小時,撈出肉待用

3.起鍋燒油至八成熱放入蔥段、薑片、爆鍋出香味,放普洱茶葉《不是茶湯》放肉,加醬油和白酒,添少許茶湯大火燒沸收湯待用

4.取粽葉卷成漏鬥狀,放入糯米放入燉好的普洱肉,再填些米,讓肉包裹在米的中間位置,然後包緊用馬蓮或線系上

5.水要沒過粽子,根據粽子大小煮粽15至2小時出鍋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