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做好紅茶,有人種了1000多個品種的茶樹 | 看見真實滇紅。《圖+文》

從昆明到鳳慶,有兩種選擇,一種是乘坐汽車,約8、9小時;另一種是從昆明乘飛機至臨滄機場,飛行1小時,到臨滄後再乘車2個多小時至鳳慶。

從昆明到臨滄的飛機都是看天心情,之前有好多朋友飛了4、5次都沒能成功降落在臨滄機場,但這次比較順利,隻花了一個小時就安全降落在臨滄機場。

想必這種速度在70多年前,滇紅創始人馮紹裘和他們同行的夥伴們無法想象的。

當時他們一行人從昆明到大理下關,再從下關步行到鳳慶《當時稱為順寧》,花了整整十多天。

一進入雨季,雲南天氣時晴時雨。

盤山公路似乎有365道彎,在被甩的不知道東南西北後,往窗外不經意的看出去就是一叢叢茶樹。

被霧鎖住的茶路

雲南的天氣也奇怪得很,在這道彎裡還是晴天,可是下一道彎就開始下雨。

雨後的山區總是伴隨著雲霧,在雲霧繚繞的公路邊望出去,茂密的植物在霧中若隱若現。

搖下車窗,一陣雨後沖刷過樹幹散發出的獨特香氣,伴隨著泥土的芬芳撲面而來。

車上老是想起,之前看過滇紅之父馮紹裘的《滇紅史略》。

對滇紅茶路的艱辛,有了切身體會。

《滇紅史略》中寫到:

『順寧地處山區,交通困難,百餘裡山路,隻能靠騾馬馱運,所以制茶機器設備和物資購運既難又慢,為了爭取早日試制,我們在機器和動力設備沒有配齊安裝完畢的情況下,采取土法上馬,使用人力手推木質揉茶桶,腳踏烘茶機,竹編烘籠烘茶等辦法,保證『滇紅』試制工作順利展開。

1939年,第一批『新滇紅』約500擔終於試制成功了。

當時沒有木箱鋁罐。

即用沱茶簍裝運香港,然後再改裝木箱鋁罐出口。

《滇紅史略》全文碑刻,佇立在滇紅集團產區內

『滇紅』創制出來了,當時,我擬定名為『雲紅』,意即安徽祁門紅茶稱『祁紅』,江西義寧洲紅茶稱『寧紅』,湖北宜昌紅茶稱『宜紅』,湖南紅茶稱『湖紅』,故雲南所產紅茶亦稱『雲紅』也,同時又想借天空早晚紅雲喻意其中,但舊中國雲南省茶葉公司方面提議用『滇紅』雅稱,即借雲南簡稱『滇』,又借得巍巍西山龍門瞰下秀麗的滇池一水,也別有妙處,我則不違眾人之意,最終以『滇紅』定名。

『滇紅』問世之後,國際市場上齊加贊賞,認為外形內質都好,可與印、斯紅茶媲美。

據說英國女王將『滇紅』置於透明器皿內作為觀賞之物,視為珍品。

特別是解放後,『滇紅』又進一步得到了發展,現在『滇紅』已占雲南省茶葉出口量的85%,為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掙得了大量外匯,立了功勞,我感到十分欣慰』

這段文選於馮紹裘先生1981年的親筆回憶錄的文字中,不難看出馮先生的一顆『紅心』。

當時國內戰亂,中國傳統紅茶、綠茶產區相繼淪陷,為開辟新的出口茶貨源基地,維持中國在境外的紅茶外銷市場,換取外匯,支援抗戰軍需. 馮紹裘先生帶領大家排除一切困難,從試制紅、綠茶到創建茶廠僅僅用了幾個月時間,令人敬佩。

一杯滇紅,也飽含了一顆紅心,這顆紅心是一顆愛國心,更是一顆愛茶心。

接待我的滇紅集團茶葉科學研究院種質資源管理主任陳子昌介紹道:雲南省鳳慶茶廠茶葉試驗站茶樹品種資源苗圃,始建於20世紀80年代,當時已收集71個茶樹品種,這些品種中包括了阿薩姆種、清水三號、雲抗十四號、鐵觀音、紫娟、櫧葉種、十裡香、南糯山、昔規(歸)茶等良種。

歷經幾代滇紅人的持續承接與堅守,現已發展到五個資源圃共計1000餘個品種。

種質資源苗圃一隅

在資源圃中,每一個品種都分為兩種管理方式:一種是選取一株使其自然生長,另一種是現代茶園管理模式進行人工修剪。

通過直觀感受,不難發現:在現代茶園管理模式下,小喬木型及大喬木型的的主幹分枝不是特別明顯,而在自然生長的條件下,看得出明顯的分枝。

此外,同一品種不論是何品種,管理模式、種植時間都相同。

一些種植時間隻有10多年的品種園面前,發現自然生長的茶樹樹幹直徑已經約有8cm。

在某些山頭這麼大的樹可以稱作大樹、古樹。

茶樹的生長和所處的自然環境有很大的關系,在熱的地方自然會長得大一些,樹幹粗一些。

這些資源圃中的部分茶樹品種,就廣泛地分佈在鳳慶茶園的各個角落,構成了滇紅茶的主要茶青來源。

為了了解茶樹樹種試制性,當地朋友給我看了今年剛做的兩款紅茶產品:大金芽和小金芽。

大金芽選用的是鳳慶7號茶樹品種,所制作的滇紅茶顯毫,外形特別好看,且苦澀味低。

而小金芽則選用鳳慶群體種,也就是當地茶農口中的老品種。

制成的小金芽,香氣高,耐沖泡,口感比較飽滿。

鳳慶七號所制成的大金芽

鳳慶群體種和小金芽

這些資源圃中選育的優良茶樹品種,構成了滇紅茶最重要的茶青來源,也是『滇紅』從誕生起,能紅遍中國,紅向世界,讓世界為這一杯滇紅癡迷。

步行於鳳慶的步行街,聽同學介紹這裡原本是老鳳慶茶廠的職工生活區。

我一邊想象著當時繁華的景象,一邊行走在稍顯雜亂的街道上。

心裡已經盤算著下次什麼時候再來。

鳳慶是一座有歷史底蘊的城,魯史古鎮也是當年茶馬古道一個重要的驛站,一杯滇紅茶,要告訴我們的似乎還有很多很多……

作者:李湘雲丨弘益大學堂講師

•本期編輯✎ 找茶

•圖片來源: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