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中的化學成分是組成茶葉色、香、味的物質基礎,其中多數能在沖泡過程中溶解於水,從而形成了茶湯的色澤、香氣和滋味。
泡茶時,應根據不同茶類的特點,調整水的溫度,浸潤時間和茶葉的用量,從而使茶的香味、色澤、滋味得以充分的發揮。
綜合起來,泡好一壺茶主要有四大要素:
第一是茶水比例,第二是泡茶水溫,第三是浸泡時間,第四是沖泡次數。
1、茶水比例
泡茶時的茶葉用量應根據不同的茶具、不同的茶葉等級而有所區別。
一般而言,水多茶少,滋味淡;茶多水少,茶湯濃。
因此,細嫩的茶葉用量要多;較粗的茶葉,用量可少些,即所謂『細茶粗吃』『精茶細吃』。
普通的紅、綠茶類《包括花茶》,可大致掌握在1克茶沖泡50~60毫升水。
如果是200毫升的杯《壺》,那麼,放上3克左右的茶,沖水至七八成滿,就成了一杯濃淡適宜的茶湯。
而桐柏紅紅茶以淮源風景區茶芽制作,內含物質豐富,耐沖泡。
桐柏紅小罐禮品紅茶5克一袋,可使用300-350ml容量的玻璃杯或瓷杯,沸水沖泡,直接飲用;茶湯剩餘1/3時,可續入沸水多次沖泡飲用。
一般來說,茶不可泡得太濃,因為濃茶有損胃氣,對脾胃虛寒者更甚,茶葉中含有鞣酸,太濃太多,可收縮消化黏膜,妨礙胃吸收,引起便秘和牙黃,同時,太濃的茶湯和太淡的茶湯不易體會出茶香嫩的味道。
古人謂飲茶『寧淡勿濃』是有一定道理的。
2、沖泡水溫
據測定,用60℃的開水沖泡茶葉,與等量100℃的水沖泡茶葉相比,在時間和用茶量相同的情況下,茶湯中的茶汁浸出物含量,前者隻有後者的45%~65%。
就是說,沖泡茶的水溫高,茶汁容易浸出;沖泡茶的水溫低,茶汁浸出速度慢。
『冷水泡茶慢慢濃』,說的這個道理。
泡茶的茶水一般以落開的沸水為好,水溫的高低,還與茶的老嫩、松緊、大小有關。
大致說來,茶葉原料粗老、緊實、整葉的,要比茶葉原料細嫩、松散、碎葉的,茶汁浸出要慢得多,所以,沖泡水溫要高。
水溫的高低,還與沖泡的品種花色有關。
桐柏紅紅茶需以100℃沸水沖泡,才能完美釋放出其豐富的內含物質。
其茶湯金黃透亮帶光圈,水中帶甜,甜裡透香。
使人飲之可口,視之動情。
判斷水的溫度可用帶溫度顯示的燒水茶具,也可用溫度計和計時器測量,等掌握之後就可憑經驗來斷定了。
當然所有的泡茶用水都得煮開,以自然降溫的方式來達到控溫的效果。
3、沖泡時間
茶葉沖泡時間差異很大,與茶葉種類、泡茶水溫、用茶數量和飲茶習慣等都有關。
如果用茶杯泡飲紅茶,時間以3~5分鐘為宜。
時間太短,茶湯色淺淡;茶泡久了,增加茶湯澀味,香味還易喪失。
另用茶量多的,沖泡時間宜短,反之則宜長。
質量好的茶,沖泡時間宜短,反之宜長些。
茶的滋味是隨著時間延長而逐漸增濃的。
據測定,用沸水泡茶,首先浸提出來的是咖啡堿、維生素、氨基酸等,大約到3分鐘時,含量較高。
這時飲起來,茶湯有鮮爽醇和之感。
以後,隨著時間的延續,茶多酚浸出物含量逐漸增加。
因此,為了獲取一杯鮮爽甘醇的茶湯,頭泡茶以沖泡後3分鐘左右飲用為好,若想再飲,到杯中剩有三分之一茶湯時,再續開水,以此類推。
另外,沖泡時間還與茶葉老嫩和茶的形態有關。
一般說來,凡原料較細嫩,茶葉松散的,沖泡時間可相對縮短;相反,原料較粗老,茶葉緊實的,沖泡時間可相對延長。
總之,沖泡時間的長短,最終還是以適合飲茶者的口味來確定為好。
4、沖泡次數
據測定,茶葉中各種有效成分的浸出率是不一樣的,最容易浸出的是氨基酸和維生素C;其次是咖啡堿、茶多酚、可溶性糖等。
一般用直飲杯或壺沖泡茶葉,第一次,茶中的可溶性物質能浸出50~55%;沖泡第二次時,能浸出30% 左右;沖泡第三次時,能浸出約10%;沖泡第四次時,隻能浸出2~3%,幾乎是白開水了。
所以,以直飲杯泡茶時,通常以沖泡三次為宜。
若用蓋碗沖泡桐柏紅紅茶,以一泡3克為宜,可連續沖泡12泡以上,湯色滋味始終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