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鳳慶欲打造『中國紅茶第一縣』 滇紅產業整裝再煥生機。《圖+文》

圖為鳳慶縣遍佈山間的茶園。

 誠明 攝

中新網昆明10月10日電 (誠明)誕生於1938年的滇紅茶一經面世便蜚聲海外,也成就了雲南省鳳慶縣80多年來『世界滇紅茶之鄉』的美譽。

近年來,為扭轉市場頹勢,振興滇紅產業,重塑『鳳慶滇紅茶』品牌,當地做出諸多探索,努力讓鳳慶滇紅茶重新『紅』起來。

雲南省鳳慶縣地處瀾滄江畔,具有低緯度高海拔的立體生態,適宜茶葉生長。

境內現有野生古茶樹資源3萬多畝,人工栽培型古茶樹群落2.8萬畝。

位於該縣小灣鎮香竹箐的『錦繡茶尊』已有3200年樹齡,至今仍鬱鬱蔥蔥,是現存最古老的栽培型古茶樹。

圖為位於鳳慶縣小灣鎮香竹箐擁有3200年樹齡的『錦繡茶尊』。

 誠明 攝

鳳慶滇紅茶自1938年由『中國機制茶之父』馮紹裘先生創制起,就擔負著產業救國、興國的責任。

1952年,鳳慶被列為出口紅茶基地縣,曾創造了『一噸滇紅換十噸鋼』的輝煌。

1959年,滇紅特級功夫茶(金芽茶)被中國定為外事禮茶。

在1986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訪問雲南時,滇紅又作為禮品饋贈女王。

但近年來,由於行業指導弱化,產品研發能力不足、產業轉型升級困難、品牌『小、散、弱、亂』,產業鏈各環節質量標準失控等原因,『滇紅』市場影響力、知名度、美譽度逐年下降,市場核心競爭力減弱,產業發展形勢嚴峻。

圖為中國臨滄鳳慶紅茶節暨茶馬文化推廣周活動。

 誠明 攝

鳳慶全縣13個鄉鎮187個村均種植茶葉,有75441戶農戶33.45萬人從事茶葉產業。

讓鳳慶滇紅茶品牌再現往日榮光,不僅是產業發展的關鍵,更是民生保障的需要。

去年以來,鳳慶縣在破解滇紅茶產業發展困局上加快腳步,提出建設『中國紅茶第一縣』的目標。

鳳慶縣政協會同雲南省、臨滄市政協,通過大量走訪調研,提出了組建『鳳慶滇紅茶產業聯盟』具體協商意見。

經過一番籌備,當年10月,鳳慶滇紅茶產業聯盟正式成立。

『我們要做的事情,歸根結底就是四個‘交待’』。

鳳慶滇紅茶產業聯盟黨委書記、理事長施貴華對記者說,首先要給消費者一個交待,讓喜歡鳳慶滇紅茶的消費者喝到真正出自鳳慶的高品質滇紅;其次要給茶商一個交待,讓各地茶商拿到獲得權威、專業機構認證的鳳慶滇紅茶產品;第三要給茶農一個交待,讓鳳慶縣數萬戶茶農可以靠著滇紅茶過上好日子;最後還要給『鳳慶滇紅茶』一個交待,為其正名,重新擦亮品牌,體現出應有的價值。

為了完成這些『交待』,聯盟發佈了由專家委員會起草、相關政府部門參與制定、聯盟理事會上表決通過的《鳳慶滇紅茶技術標準》等8個標準,涵蓋茶園管理、鮮葉分級、初制加工等方面。

這套標準針對鳳慶縣茶葉產區和鳳慶滇紅茶品牌品質實際,高於目前現行的紅茶『國標』。

同時,政府還把『鳳慶滇紅茶』地理證明商標授權聯盟管理使用,使標準的執行有了約束力。

圖為鳳慶一茶廠工人正在為產品打包。

 誠明 攝

此外,鳳慶還建立起『產業聯盟+精制龍頭+初制所+合作社+基地+農戶』全鏈條組織化利益連接機制,借此穩定鏈條各環節之間的關系,統一思想,建立鳳慶茶產業命運共同體意識。

現在,鳳慶滇紅茶產業聯盟投入運營即將滿一周年,聯盟成員已達87戶,有效管理茶園面積38.6萬畝,占全縣的74%。

今年春茶季,聯盟提出鮮葉收購價在往年基礎上提升10%,實際提升了12.51%。

全縣實現幹茶總產量2.24萬噸,同比增長11.2%,茶農戶均收入8313元,增長23%,形成了茶葉增量、茶農增收、茶企發展的多方共贏格局。

數字之外,聯盟茶企也有自己的體會。

鳳慶縣龍泉茶業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說,企業經營了30多年,歷經了鳳慶滇紅茶的起起伏伏。

而現在的滇紅茶產業正在朝著他們期望的方向走,這是一個可喜的變化。

2022年9月29日,中國臨滄鳳慶紅茶節暨茶馬文化推廣周活動啟動,來自全國各地的上百家茶商、茶企、科研機構負責人和專家學者齊聚鳳慶,陸續開展了遊茶山訪茶企、重走茶馬古道、鳳慶滇紅茶產業聯盟年會等多項主題活動。

如何實現滇紅茶產業振興再次成為活動的核心要義。

不少本地茶企表示,這樣主題突出、專業性強、參與度高的活動在近年來並不多見,這不僅體現出政府的作為,也讓整個市場鏈條對鳳慶滇紅茶重拾信心。

『為持續打造鳳慶滇紅茶名片,鳳慶縣還制定了2022年至2030年發展規劃』鳳慶滇紅茶產業聯盟黨委書記、理事長施貴華表示,按照規劃,2025年要基本實現茶產業全鏈條組織化,建成有機茶園10萬畝以上,聯盟茶企茶園初制所標準化率達100%,精制產品掃碼追溯率達100%。

2030年,實現聯盟集團化發展,推動集團資本證券化,聯盟產值占茶產業產值達90%以上。

目前,鳳慶茶企抱團發展、合力奮進的核心引擎已在發揮作用,『滇紅』也煥發出新的時代生機。

未來,鳳慶還將依托『一帶一路』建設、中緬印度洋新通道等,將鳳慶滇紅茶、鳳慶滇紅文化傳播到世界的各個角落。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