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智商稅的4種茶葉概念,支配我們走向陷阱,你踩過哪個『坑』?《圖+文》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搜狐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我這收了一批幾十年陳的新工藝白茶,是真是假?

有茶友過來鑒茶,他的第一句話就讓人吊足胃口。

講真,一聽開場白,就知道情況多半很懸。

市面上流通的、年份真實的老白茶裡,基本沒有二十幾年的。

部分龍頭茶企或者資深老茶客手裡,或許會有,但又怎會隨便舍得拿出來?

更何況,這還不是按照傳統工藝加工出來的白茶,而是所謂的新工藝茶!

打開他發來的圖片,細細看了看。

哪怕心裡有預料,但看了實拍圖還是嚇一跳。

因為那堆新工藝白茶,看著沒有一絲綠,而是全部變成黑色。

是正山小種的那種黝黑色,並且還發暗、無光澤。

真正的老白茶,怎會變成這種顏色?

將這個老茶爆料,順手發給S師傅掌掌眼。

想聽一聽,在老資歷的制茶師眼裡,這種顏色黝黑的老茶,究竟是何方神聖。

圖片發過去沒一會,很快就收到回復。

據S師傅的經驗,這應該不是白茶,也不是綠茶紅茶,而是農家自制茶,工藝上難以歸類。

這一下,倒是發現了新大陸。

究竟,所謂的農家自制茶的真身,又是什麼?

回到正題,從近些年的鑒茶經驗看,買茶不能盲信噱頭。

下面這4種茶葉概念,已經支配無數茶友在買茶時走向陷阱,值得多警惕。

《2》

一、農家自制茶

有人留言:『白茶沒有正宗不正宗一說,要說最正宗的白茶,就是茶農自己曬出來的茶!』

無獨有偶,也有部分茶客在買茶時,堅信找茶農去買農家手工茶,性價比更高。

可見,茶圈內推崇『農家茶』的人,不在少數。

但這種買茶邏輯,不妥。

農家茶,未必等於好茶。

做茶屬於技術活,沒有看起來那麼簡單。

對沒有專業做茶條件,也沒有做茶設備的普通茶農而言,將自家茶地的茶樹鮮葉采下後,隨手攤在院前一曬,曬到摸起來差不多幹了,就收起來。

名其曰『農家自曬白茶』,並對外出售。

又或者,將茶青鮮采下後,按照土方法,加工成炒青茶。

用一口大鐵鍋,就是平日自家炒菜做飯的那種。

稍微洗一洗後,將茶葉放進裡面炒。

做出成品後再往外出售。

從專業角度看,做白茶,不是隨意曬幹那麼簡單。

若是隨意攤晾在自家院前,跟曬稻谷、曬玉米、曬豆角那樣,一曬就是大半天。

好茶一早就被曬傷,曬成『梅幹菜』的顏色,內質嚴重受損,品質不高!

通常,農家自制出來的茶葉,存在以下特點:規模小、條件有限、制茶方式粗糙。

既沒有含水量合格保證,也沒有衛生指標保障。

在買茶時,別迷信所謂的『農家茶』噱頭,認準品質才是關鍵。

《3》

二、全手工茶

部分茶友在買茶時,會陷入這樣的偏見。

『手工茶才是好茶,機器加工做出來的茶,根本沒靈魂』

於是,他們在買茶時會執著於純手工茶、全手工制作等茶葉概念。

但抱這樣的想法去買茶,太片面。

手工比機器靈活,在細節方面可以更好調整,確保茶葉品質。

機器的話,則是效率高、省時、省力。

很多時候,茶青鮮葉采下後,要馬不停蹄地運送到茶廠內加工,一刻也耽誤不得。

若是墨守成規,走入極端化,堅持不用任何機器幫忙。

一旦收進來的茶青得不到處理,隻會損耗內質,嚴重降低品質。

從務實的角度看,對普通茶客而言,比起關心一款茶是否手工制作,更建議多關注『最終結果』。

即,買到茶香馥鬱、茶味醇厚、回味持久的好茶,才是重中之重。

考慮到制茶過程的復雜性,現代化茶葉加工,少有100%純手工茶。

老話說得好,好鋼要用在刀刃上。

現如今,人力成本不低。

制茶時,需要人力的地方,保留手工參與。

而可以用機器取代的地方,采用機器加工。

人工與機器相結合,更能確保茶葉品質。

從現實角度看,市面上不少打著純手工/全手工概念的茶葉,嚴格說起來,隻能算部分手工罷了。

買茶時,堅持隻買純手工茶,會有很大的踩坑、受騙、白白多交學費的風險!

《4》

三、展會茶

『展會茶』在茶葉圈子裡,屬於特殊存在。

近三年受到大環境影響,各地的展會、茶博會、茶葉展銷等,取消了不少。

不過在過去,不少新手茶客在逛展會買茶時,很容易被騙。

不少人堅信,到展會買茶,可以選到頗有地方特色的茶葉。

但這樣的概率,很是渺茫。

之所以會持這樣的悲觀看法,是某一年的茶博會,雖說村姑陳沒去,但碰巧辦事經過。

不巧,那天趕上下雨。

然後發現,那些全國各地展商拉來的茶葉,就簡陋擺放在臨時搭建起來的帳篷。

風一吹的話,還能飄進來不少雨絲,影響箱內的茶葉。

而那些箱子,由於常年輾轉在各地展會,受到來回搬運影響,四角破損嚴重,箱體受傷明顯。

四下透風,早已失去存茶密封屬性。

看到這一幕,心想,展會裡賣的茶,還是慎選為好。

雖說,看問題不能以偏概全,全部否認展銷會上的茶葉產品。

說不定用心淘一淘,能選到表現不錯的好茶。

但平心而論,這概率較低。

再說了,那些僅僅展銷數天,隔一段時間就換地點的展會茶,難有售後保障。

萬一將茶葉買入手後,發現裡面變質變味、做舊痕跡明顯、喝起來怪味重酸味濃,根本不能喝。

於是,打算到原地去退貨退款,卻發現別人早已撤展,售後無門。

這樣的場景試著想想,著實太令人糟心!

《5》

四、故事離奇的老茶

曾經寫茶葉適飲期的文章裡,遇到這樣的抬杠。

前情回顧下,內容大致是綠茶講究趁早趁鮮喝,不論任何茶,都有一定適飲期限,不能盲目存到地老天荒。

但有人留言:

『你對好茶的欣賞角度還是太窄,當你喝過三十年存放很好的綠茶,或在山西老宅裡挖出來的,用蠟密封的一百三十年老茶,再說什麼最佳適飲期吧』

偶買噶, 30年老綠茶?

130年從地下挖出來的老茶?

尤其是後者,它的年份是真實的嗎?

有依據佐證嗎?

有做過檢測嗎?

如果沒有,上下嘴皮子一碰,就道出上百年的存茶年份,沒有一點可信度。

退一步看,就算年份真實,但這究竟是什麼茶,能做到放在地下窖藏130年絲毫沒有變味存壞?

從經驗看,這些故事離奇、年份驚人的老茶,很多時候隻是江湖術士走江湖的那一套,信不得。

茶圈裡,總有一部分茶客喜歡標新立異。

買茶時,不追求茶葉品質,而是追求『別人都買不到』的絕對稀缺性。

喜歡去買別人沒聽過、也沒喝過,甚至聞所未聞的離奇茶。

比如,前面提到的窖藏130年老茶。

比如,茶農奶奶的奶奶,傳下來壓箱底的嫁妝茶。

比如,世代做茶的茶農家族裡,從老房基裡做出來的70年代老茶……

諸如此類的離奇老茶故事,茶圈內不計其數。

買茶時喜歡求『新奇特』的茶客,一聽到稀少,一聽到珍貴,一聽到有價無市,就立刻心癢癢,立即著急忙慌買入手。

顧不上分析這茶是否靠譜?

有沒有變味?

有沒有合理性?

是不是杜撰出來?

總之,先買入手再說。

很顯然,按照這樣不加分析,盲目沖動消費買入手的老茶,絕大概率是個坑!

《6》

辨茶,和識人是一個道理。

沒有真才實學的人,哪怕名片上印著的頭銜再多,諸如XX協會會長、XX理事會骨幹、XX董事會名譽成員等,一應俱全。

但名頭再響,遇到『南郭先生』式的人物,謊言始終會有揭穿的一天。

對茶而言,也是如此,好喝才是硬道理。

一款茶不論獲過多少獎、屬於老茶廠出品、曾經暢銷多少年、有知名制茶大師背書……

一旦喝入口就辣舌頭,苦澀難喝,沒有回甘不說,還怪味連連,讓人叫苦不迭。

這哪裡是在喝茶,分明就是遭罪。

那些空有虛名的『噱頭茶』,隻會支配無數茶客,走向陷阱。

為避免踩坑,白白交出智商稅,在買茶時要認準品質!

喝著鮮香醇爽無比的好茶,才值得我們購入手中。

而其它附加條件與噱頭,無需盲目迷信!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