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茶葉專家茶學泰鬥張天福今天107歲生日。《圖+文》

『茶』字之中,『人』上為廿,『人』下十八,意指飲茶之人,今年二十明年十八,越過越年輕。

當下就有這樣的一位老人,雖年過百歲,卻是半百精神,貢獻超人。

他就是《中國農業百科全書》列為中國陸羽之後的唯一健在的十大茶葉專家之一——張天福。

今天(陰歷8月18日),是張天福先生107歲生日,特轉發此稿以示祝賀。

張天福夫婦近照

100年,在歷史書上也許隻是一頁紙的厚度;但是,對於一個人而言,100年,卻是堆滿了歲月的滄桑痕跡。

張天福今年107歲高齡,不僅見證了這100年來中國茶葉的衰敗和興起,而且直接參與了復興中國茶葉的偉大歷史進程,他為中國茶葉重新走向輝煌,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茶界稱他為『泰鬥』。

而在接受專訪時,卻稱自己是『一個茶葉界的小學生』。

棄醫從農,志在茶

張天福一生與茶為伍,一生以茶為樂,卻是一個名醫世家出身。

1910年,張天福出生在上海。

翌年,父母帶著他遷回故鄉福州,並開辦了遂生堂西醫局,張天福就在這樣一個醫學之家的熏陶下,讀完了他小學和中學。

中學畢業後,父母希望他能繼承祖業,攻讀醫學。

而張天福認為祖國農業落後,人民缺衣少吃,同時他看到家鄉福建三大特產之一的茶葉衰敗不堪,決心報考農校,為振興祖國茶業出力。

1929年,他先在福建協和大學修完一年的基礎課程後,轉入南京金陵大學農學院深造。

1932年,獲得了農學學士學位,選擇了茶業作為人生第一目標,從此,與茶業結下了不解之緣。

三十年代初,福建在全國屬於落後地區,但有著豐富的茶資源,張天福滿懷理想來到當時的福州協和大學任教並開始籌辦茶葉改良農場。

中國一直是沿用古老的用腳揉捻茶葉制茶方法,張天福曾看到日本報紙上刊載中國茶農頭上拖著長辮,裸著上身,赤腳揉茶的照片,加以嘲弄。

憤怒之極,張天福立志改變這種被嘲笑的落後生產方式。

1934年,張天福踏上了對日本和臺灣茶葉的考察之旅,這次刻骨銘心的考察讓他奠定了開創中國現代茶業事業的使命和信心。

1935年8月,他到福安創辦了福建省立福安農業職業學校和福安茶葉改良場,將茶葉科研與教育結合起來。

隨後又到崇安(現武夷山市)創辦福建示范茶廠,組織茶葉生產合作社。

從日本引進紅茶加工設備,後又親自設計制作了適用於農村的廉價木質手推揉茶機。

由於他開始構想設計木質手推揉茶機時,正值『九一八』事變發生,因此,當他的設想成為現實時,便將此機名為『9.18揉茶機』,以警醒國人『勿忘國恥,振興中華』殷殷愛國情,拳拳赤子心,可見一斑。

第一臺手推揉茶機的問世,結束了中國茶農千百年來用腳揉茶的歷史。

張天福一生都在研究茶,就是在被錯劃為右派的23年中,仍堅守在茶葉生產的崗位上,幾乎走遍福建全省所有的茶區,寫下了大量有價值的總結、研究和考證等資料,如《福建白茶的調查研究》、《龍巖斜背茶調查》、《福建茶史考》、《梯層茶園表土回溝條墾法》等。

1980年,70歲高齡的張天福又帶領科研人員攻克了制約烏龍茶品質最關鍵的『做青』工序難題,改寫了幾百年來看天做茶的歷史。

由於他在茶業科研上成績卓著,1992年榮獲國務院特殊津貼,並先後擔任福建省政協一屆和四屆委員、五屆常委,先後在政協各次會議上寫了八次『興茶論證』的提案,得到有關部門和領導重視、采用。

儉清和靜,是茶禮

在張天福的推動和中國茶人的努力下,科技和管理讓中國茶葉走上規模化、標準化發展的軌道。

爾後,張天福將更多精力放在了對茶文化的思考上。

『儉清和靜』這四個字是他晚年對中國茶禮的理解和概括,如今已經被茶界廣泛推崇。

『儉清和靜』凝聚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高尚品行和處世哲學:茶尚儉,勤儉樸素;茶貴清,清正廉明;茶導和,和衷共濟;茶致靜,寧靜致遠。

張天福的人生同樣是淡泊名利、平靜儉樸的人生。

身為中國茶葉界的一號人物,他的家非常樸素,簡潔的房間雖然不大,卻另藏乾坤,專業的品茶室裡滿滿地擺放著各式茶葉樣品。

他一生愛茶,但並不以飲名茶自居。

他認為,選用簡單而平常的茶,可以給人們一個節儉而樸素的生活理念。

在生活困窘的時期,他還曾一度飲用茶梗。

時至今日,他仍然堅持黎明即起,清茶一杯,在並不富裕的生活之中,享受著『精行儉德』的有茶生活。

采訪中得知有這樣一段故事,最能見張天福的性格。

92歲時,他去鐵觀音的產地參加一個鐵觀音茶王賽。

主持人問他:『健康長壽的秘訣是什麼?

』他答道:『喝茶』主持人又問:『是不是喝鐵觀音?

』他的回答仍是:『喝茶』主持人再問:『是不是常喝鐵觀音?

』他還是隻說兩個字:『喝茶』

張天福的『不給面子、不隨和、不通融』的背後是一種正直真誠、堅持原則的精神。

他對到家裡拜訪的人十分講禮貌,無論是名人還是普通人,他都會一樣熱情款待,親自到門口迎候,並為之泡茶。

但對遲到者,不管身份怎樣尊貴,他都會用『不給茶喝』作懲罰。

但他也有特別謙和的一面。

評茶時,他絕對不會第一個發言,因為他的意見會影響別人的評價。

他曾說:『那樣對參加比賽的人不公平』

張天福不但倡導中國茶禮,而且身體力行。

他雖已百歲高齡,仍然忙得不亦樂乎:倡導、宣傳、組織、協辦以宣傳茶文化為主要內容的『茶人之家』、『茶藝館』、『茶苑』,或是整理資料,或是撰寫文章。

在他看來,需要做的事太多太多,必須分秒必爭。

他不計其數地被聘請擔任全國、全省各種優質茶、名優茶鑒評會主評。

既為他施展特殊專長提供演示機會,又通過這種活動傳授技藝、培養年輕一代。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張天福主持了轟動茶界的四次安溪大型茶王賽事,即1996年廣州茶王賽、1997年上海茶王賽、1998年北京茶王賽和1999年香港茶王賽。

從鄉鎮的茶王賽到北京釣魚臺國賓館的茶王賽,成為茶業界公認的評審大師。

其中在香港鐵觀音茶王賽會上,經張天福評審獲金獎的的茶王500克拍賣出60萬元的天價,產生了轟動效應,極大地提高了中國烏龍茶聲譽。

成立基金會是張天福的畢生心願,他說,用基金會來促進茶葉生產、科研、教育與茶文化健康和諧可持續發展,基金主要用於獎勵在茶葉生產、科研、教育等領域第一線做出特殊貢獻的科技教育工作者以及品學兼優的茶學專業學生。

在百歲華誕之際,張天福實現了這個願望,由中華茶人聯誼會福建茶人之家倡議創立的福建張天福茶葉發展基金會正式成立,他將此視為自己百歲生日的珍貴禮物。

為此,他把自己僅有的80平方米房子也捐給了基金會。

張天福為振興中國的茶葉事業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是中國近代茶葉事業的先驅。

百年之時,又好合

張天福的傳奇人生,因為晚年的又一姻緣而更顯傳奇。

2008年12月17日,98歲的張天福先生與57歲的張曉紅在福州莊重登記,低調完婚。

他調侃:『我這一生,本來已經有些傳奇,現在看來就更加傳奇了』在百年之時,喜遇『百年好合』,的確在其傳奇上添加一筆。

張天福的原配夫人,1991年去世。

此後十幾載,耄耋之年的他孤身一人,對於各類茶事活動,樂於也疲於奔命。

『我其實在用忙碌沖淡孤單』張天福說,魚貫步入花甲之年的兒女各有各同樣忙碌的生活,盡管有保姆服侍生活起居,但覺得生活還是缺失,萌生了尋找伴侶的念頭,他心下定了三個條件:一是要有共同的信仰,二是沒有拖累,三是身體健康,可以相互照顧。

如今,緣分讓他如願了,兩人相互交談、相扶前行、相知相依。

在張天福看來,簡單而純粹的姻緣無需過多粉飾,『我在100歲之前,始終是忙碌的。

我希望100歲以後,是平靜的。

生活的本質,就是平平淡淡』他說。

和張天福聊起長壽的秘訣時,他再三強調自己一日三餐外除了茶沒有其它的保健品攝入,也無煙酒和其他嗜好,『平常隻是喜歡寫寫字,連下棋都不會』更重要的是,在他的頭腦裡沒有任何的功利,『一心都是在解決茶產業中的問題。

我自從25歲開辦茶廠,從來沒想到自己會這樣(出名)』張天福說。

百歲如茶人生,張天福顯得精神飽滿。

直到現在,他仍時常上茶園、進工廠、走市場。

采訪前記者得知,張天福還利用六天的時間考察了福建壽寧的有機茶基地,並在壽寧縣茶產業發展專家座談會上作了長達一個小時的『有機生態茶園建設』發言。

幾年前,為了選擇有機茶示范基地場址、茶地,張天福深入到壽寧的武曲鎮樺壟、梅洋、清源鄉裡洋仔等地考察,還準備到坑底鄉去尋找茶場。

當聽說南陽鎮龜嶺岔旁路自然村山上有一片未開發的山地時,便急著前往考察。

然而,通往此地隻有一條路面狹窄的機耕路,前面探路的車子輪胎陷入坑窪時,他隻好作罷,吩咐要明天再去。

翌日,當地群眾將機耕路修葺一番,基本能夠通行,張天福乘坐車子顛簸搖擺來到龜嶺岔旁路山上,認真察看地勢、水源、土壤,向隨行的地方領導詢問氣候狀況,對這裡的自然環境深表滿意。

目前,張天福帶領基金會在安溪、平和、壽寧培育了三個有機茶示范基地,統一命名為『張天福有機茶基地』,張天福說,『這是基金會成立三年來的主要成就之一,用最先進的科學辦法,建設了產品無污染,水土無流失,高產、穩產、優質,現代化的機采茶園』

為了中國的茶葉,張天福一生都在積極奔走。

正如在百歲華誕的慶典上的發言中,謙虛地說:『我的一生,永遠是學生,願在有生之年,同大家一起,立足於解決福建茶葉生產中的現實問題。

要深入實踐,從源頭創新、打基礎做起,望能群策群力做出成績,報效祖國和人民』

後記

106歲的人生閱歷,80餘年的研究經驗,是談人生還是談專業,還有什麼沒有被問及的問題呢?

但他對與茶有關的訪問還是盡量做安排。

張天福說,與人說茶,是一種樂趣,希望在有生之年,讓更多的人愛茶、懂茶,普遍都能吃到放心茶。

張天福,嚴謹的學術態度,淡定的人生,清晰的思維,精準的言詞,超前的意識所吸引著記者。

他與我所崇拜的其他大家同有著諸多共性:個性,堅持,嚴謹,無私,愛國,樂觀。

《中國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