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千塊錢的茶葉,卻因為不會煮茶糟蹋了?這4樣茶具幫你輕松搞定。《圖+文》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搜狐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今年的天氣,唯有一個『熱』字能總結。

雖然前幾天,福州有小小的降溫。

一陣陣秋風,吹得人瑟瑟發抖,還飄起了綿綿秋雨。

沒想到,又暖和了起來。

打開天氣預報,預測福州未來的15天,溫度都不會低於25℃。

隻好默默地收起角落裡的毛衣羽絨服,看來,它們還得繼續在箱底呆著。

最近,一直收到武夷山抗旱的消息。

經過了炎熱的盛夏,又經過了熱情如火的秋老虎,如今又迎來了秋旱。

2022年,始終是不平凡的一年。

當地的茶農們,天天忙著挑水、抽水,澆灌茶樹。

給他們留言,也往往很遲才能回復,或者直接查無此人,因為人家根本沒時間,也沒精力看手機。

也請各位別著急,今年的好巖茶,姍姍來遲,是有理由的。

大敵當前,一致抗旱,才是明智之舉。

話又說回來,因為今年的溫度普遍比較高,南方地區已經入冬失敗了好幾次。

煮茶的熱情,也沒有往年高漲。

不過,還是有很多講究『應時應景』的茶客,開始為自己準備煮茶的工具了。

今天是我們茶具推薦系列的第三章——煮茶篇。

喜歡煮茶,又或者是想要煮茶,但苦於不知道該準備哪些設備的朋友,耐心往下看吧。

《2》

煮茶壺,是當之無愧的主角之一。

市面上的煮茶壺,五花八門,有古色古香的粗陶壺,有價格不菲的紫砂壺,有頗具現代風的玻璃壺。

如果是為了追求意境、情調,亦或是為了在拍照片視頻時能提升格調,選擇紫砂壺或粗陶壺,確實是不錯的選擇。

一邊煮著茶,一邊搖著扇子,仿佛穿越回了幾百年前。

然而,站在實用性的角度看,還是玻璃壺更勝一籌。

首先,粗陶壺和紫砂壺,內部都沒有上釉。

保留了粗大毛孔,也就意味著在煮茶時,會不斷吸收茶湯中的香氣和滋味。

再看玻璃壺,摸起來光滑細膩,密度小,幾乎不怎麼影響茶湯的原汁原味。

其次,玻璃壺是透明的,能隨時觀察茶湯的狀態。

剛開始煮茶的新手,很難掌握好濃淡的平衡。

比如,村姑陳經常收到茶友反饋,說自己把老白茶煮得又濃又苦,很難喝。

打開對方發來的圖片一看,杯子裡的茶湯,散發著深紅色的光芒,就如同紅酒一般。

一問才知道,煮了大半個小時。

由於用的是不透明的煮茶壺,根本沒注意到湯色的變化。

等反應過來才發現,茶湯已經變得很濃很濃了,這壺蘊含著過量茶多酚和咖啡堿的茶湯,實在令人進退兩難。

喝進肚子裡,遭罪的是身體。

但不喝,又覺得浪費,畢竟老白茶是真金白銀買回來的。

後來我們告訴茶友,換成玻璃壺煮茶更方便,差不多湯色變成淺赤金色、琥珀色的時候,就可以關火了。

茶友照做,不僅換了壺,在煮茶時間上也把控得更嚴格了。

之前的問題,便迎刃而解了。

由此可見,煮茶還不熟練的人,比起追求意境,更重要的是如何把手邊的這壺茶煮得好喝。

最後,建議選擇有提梁,帶內膽的壺。

帶提梁的茶壺,拿起時能防止燙手,但還在沸騰的時候,別輕易移動。

而比起沒有內膽,直腸直肚的煮茶壺,有內膽的煮茶壺能很好地起到隔絕茶渣的效果。

避免茶湯倒出時,杯子裡滿是碎茶,影響口感。

至於煮茶壺的容量,沒有特別的要求,大家可以按需選擇。

平時喝茶的人比較少,就選容量小一些的。

家庭人口眾多的話,就選容量大的,保證一家人都能喝到茶湯。

《3》

主角之二,是與煮茶壺相配套的煮茶爐。

有些茶友,時間充裕,喜歡用風爐煮茶。

學著古時候的人那樣,在院子裡擺上風爐和煮茶的釜,也可以帶上裝備,去當下很流行的露營地裡,慢慢煎茶。

煎好了以後,再端上茶桌,分湯品飲。

然而,說起來輕快,操作起來著實是不容易。

光說水從常溫到沸騰,或許就需要大半個小時的時間,甚至更久。

煮茶的工程,無形之中就被拉長了。

光是『花時間』這一點,就足夠讓一大批人敬而遠之了。

有閑情逸致之人,可以嘗試。

但現代生活,大家的時間本就不充裕,用電加熱的電陶爐,更適合普羅大眾。

更安全,更省事。

電陶爐與玻璃壺,是當下煮茶的最佳搭配,也是最實用的組合套裝。

論價格,也不算太貴,一般人都能輕松拿下。

也不像紫砂壺那樣,要考慮化工問題,價格昂貴不說,喝得還不放心。

具體說來,電陶爐在使用過程中,有許多細節要注意。

電陶爐的工作原理是熱傳遞,所以會帶來高溫,引發燙傷的危險。

切勿用手直接觸碰面板,另外每次工作完成後,需要等待一段時間,讓它降溫以後,再清潔面板上的污漬。

否則的話,也是會被燙傷的。

當然,還有人覺得這樣手動煮茶太麻煩,要時時刻刻盯著。

於是,想出了一個『懶人煮茶法』,就是用養生壺煮。

從表面上,把茶葉投進壺裡,再設定好時間,就大功告成了。

過一會兒,待機器發出『嘀嘀』的蜂鳴聲,便可以喝茶湯了。

可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用養生壺煮出來的茶葉,通常很苦很澀,因為煮茶時間無法隨機應變,超時是常有的事。

因此,為了不浪費好茶,還是建議各位手動煮茶。

雖然略顯繁瑣,但能煮出好茶的風味,有什麼能比這個更值得嗎?

《4》

最關鍵的設備到位以後,餘下的便是輔助工具了。

比如,容量稍大的公道杯。

煮完的茶湯,最好及時倒出,同樣做到茶水分離。

不然,一直讓茶葉泡在水裡,不管不顧,一段時間之後依然會變得濃釅苦澀。

而平時搭配蓋碗使用的公道杯,容量偏小。

想要容納下煮茶壺裡的所有茶湯,還是比較困難的。

建議準備一個大的玻璃壺,帶把手的,材質防燙的,專門用於盛放煮完後的茶湯。

又比如,茶則、茶夾、茶匙等這些小工具。

要知道,煮茶的時候,溫度是很高的。

對於新人而言,因為不夠熟練,常常是手忙腳亂,茶桌上一片狼藉。

而借助茶夾,可以避免自己直接用手接觸滾燙的水,防止被燙傷。

茶匙和茶則能輔助我們投茶,讓動作更加幹凈利落,也讓煮出來的茶湯滋味濃淡適宜。

美觀和美味兼備,這場煮茶也算是圓滿落幕了。

《5》

煮茶,是自一千多年前就流行的休閑生活。

當時的人,吃茶需要閑靜的心,慢慢地啜,才能品出茶中的真味。

但反過來說,煮茶又的確很樸實無華。

經過高溫煮出來的茶,與用蓋碗沖泡的茶,又有諸多不同。

此番美妙的滋味,還需要各位自己去探索。

畢竟,百聞不如一見。

喜歡簡約的、不花裡胡哨的,就選玻璃壺+電陶爐,現代感十足。

喜歡古樸的、有閑心的,大可以嘗試用風爐煮茶。

村姑陳唯一的建議就是,不要過度消費,也不要貪圖便宜。

一分錢一分貨,茶具也是如此。

品質合格的茶具,能讓我們喝得更放心,也能讓茶葉真正補益身體。

切不要為了一時的蠅頭小利,丟了大西瓜。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