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2016年度茶界十大現象 你看懂變化的趨勢嗎?《圖+文》

普洱中國網:今天我們就以『十大現象』為軸線,帶大家重新回味一下這個即將過去的、百感交集的2016。

1、茶企尋求突破,自覺和電商成長

資本化介入後的茶企突破性成長樣本。

在今年的淘寶雙11,在烏龍茶品類的銷售排行裡,前9名都是鐵觀音,第10名才勉強擠進去一個武夷巖茶,這不得不讓我們對蟬聯烏龍茶品類第一名的八馬茶業,投去更多關注的目光。

與此同時,從去年12月8號,成功掛牌『新三板』以後,八馬也開始用參股、控股等方式,開始了全茶類的產業佈局。

也就是說,八馬,這個中國最大的鐵觀音生產商和銷售商之一,已經從專做鐵觀音,開始轉變為鐵觀音為主,慢慢覆蓋到綠茶、紅茶、白茶、普洱、大紅袍、花茶等各類茶葉產品以及茶具、茶食品等,成為一家集基地種植、新品研發、生產加工和產品銷售於一體的全產業鏈、全茶類連鎖經營企業。

可以說,擁有優質的核心團隊、強大的渠道優勢等核心價值的八馬,通過資本引入更新的現代理念和市場控制方式,已經成為當代茶企突破性成長的一個樣本。

當然,你的投資人和投資機構是否具有驅動茶業與現代營銷的接軌的能力也是個重要考量參數。

2、買方市場影響生產端走向

柑普、普洱丹珠和熟茶的崛起隻是表象底層邏輯是非專業級個體消費者在茶類消費占比中持續擴大,開始影響生產端走向。

柑普、普洱丹珠、高端熟茶,都不是普洱領域的傳統產品,但在今年的市場上,卻都大放異彩,堪稱表現突出的新晉明星。

這表面上看是普洱茶產品市場一次成功的推陳出新,但事實上,底層的邏輯卻是非專業級的大眾消費者們在茶類消費占比中的持續擴大,並最終開始影響生產端走向的案例。

3、非遺現象,匠人精神和匠人經濟復蘇

這幾年,『匠人精神』在國內頻頻被提及和使用。

如何堅持和傳承匠人精神,變成當代文化的一個主要命題,不過,我們認為,傳承匠人精神的一個必要條件,是打造匠人經濟。

從去年開始,茶語網正式佈局電商平臺,即茶語市集。

不同於其他電商平臺對商品的直接銷售,茶語市集的電商,是以人為載體的——他們有各大茶類具有『匠人精神』的非遺傳承人、各種好器的制作名家,和各大品牌掌舵人或核心技術負責人。

簡單來說,我們希望這些真正擁有傳統技藝、代表傳統文化的人,是可以被消費,是能被商業化的。

因為商業和文化並不沖突,傳統與現代也並非兩極。

隻是就文化而談文化,就傳承而談傳承,是沒有穩固的根基的。

而能被消費的文化,會有更強大的生命力,能融入當代的傳統,將永不消逝。

4、生活類大號全面涉茶

在我們目前最主要的信息接收方式,微信中,很多做生活方式的大號在完成了早期的內容與讀者積累後,都開始進行了電商平臺的建設。

而這些生活類大號們做銷售的一個普遍現象是——不管懂不懂茶,專不專業,都開始賣起了茶葉。

這說明,茶,這個最能代表中式生活方式的飲品,首先確實深入人心,不可避免。

而另一方面,由茶消費本身的巨大體量,以及由茶而延伸出周邊產品,比如器皿、家具、服裝等等,所構成的龐大生活消費體系,也確實是一塊誘人的『肥肉』。

在經歷茶行業一輪又一輪的熱潮與退潮之後,『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

無論資金多麼雄厚、營銷模式多麼高明的平臺,要進入茶產業,都要有『沉』下來、『慢』下來的耐心和決心。

5、互聯網不再是新話題,而是基礎設施

在一個多月以前的阿裡巴巴雲棲大會中,馬雲說,『電子商務』這個詞將會消失,明年起阿裡將不再提它。

在這裡,『消失』的意思並不是說這個社會不存在電商了,而恰恰相反,應該說是已經不存在沒有電商的商業了。

這一點在茶行業裡也表現非常明顯,這幾年幾乎是『無茶不電商』,互聯網已經不再是個新鮮話題,而是基礎設施了。

而與此同時,『電子商務』本身也在發生變化,過去,網上開個店,賣出一盒茶葉,就叫『電子商務』。

但今天,線下的企業必須走到線上去,線上的企業也必須深入到線下來,線上線下加上現代物流結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創造出新的零售。

而這一點在今年的『雙十一』也體現得非常明顯——一些線下著名的茶葉品牌線上流量大幅增加,而純以低價策略拼流量的線上茶葉店則消失了一半。

可見,線上線下的交融已經勢在必行。

你以為過去的十年,我們已經被互聯網改變了很多?

真正翻天覆地的改變還沒有到來。

6、茶類金融化盛行

從2015年開始,茶葉金融平臺的風潮越來越熱,2016年6月,光北京茶博會上就展示了六個茶葉金融平臺。

而在最具後發酵茶增值效應的普洱界,互聯網金融和茶企結合的方式已經進入穩步發展階段,比如在大圓普洱交易中心,就已經有二十多家大型普洱茶企上線,達成戰略合作。

隨著市場的日益成熟,互聯網金融也在迅速發展,人們越來越注意如何將手中的錢合理利用,如何投資理財。

在通貨膨脹時期,優質的後發酵茶類,正在成為投資理財的一部分,實現基礎保值及增值收益。

也許,在不久的將來,茶業、茶文化和茶葉金融的潛力會得到進一步釋放,推動以茶葉金融為產業的創新升級。

當然,茶葉的金融也是一個系統嚴密的生態圈,無論是投資者、茶企也都不能僅僅隻關注眼前利益,茶葉的品質才是核心,茶葉金融化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

金融有風險,投資需謹慎,茶葉也是大宗商品交易的一個體系,如果要做投資,必須注意金融風險。

7、茶城業態全面衰敗

近年來,從各大新聞媒體時不時就會出現的『茶城關店潮』的月經帖,到今年6月份,北京馬連道宣佈『將疏解茶葉批發倉儲,產業園計劃選址冀津』,將外遷提上日程。

曾經誕生一個又一個財富故事的茶城時代,確實好像在一步步離我們遠去了,新經濟常態下去中心化成為必然。

而新的經濟常態下,茶城還要不要開?

要怎麼開?

也許北京市市長王安順的一句話能給大家一點啟示,他在馬連道地區調研的時候說,茶城應該『為北京2200萬市民提供一個修身養性的地方』

8、健康恐懼推動商務模式變更

今天,在各大公司和商務人群中,都在悄然地發生一些變化——商務拜訪中,紙杯接待已經慢慢升級為公司茶座接待;而在商務應酬中,酒桌商務已經在向茶桌商務慢慢轉移。

用酒來證明自己交際能力的越來越少,茶的健康屬性卻越來越受矚目。

這不僅僅是商務洽談的配套升級,也不僅僅是國飲茶葉的一次文化逆襲,內裡的驅動,更是人們的『健康恐懼』。

層出不窮的現代病,讓我們已經相當進步的醫藥科技也經常『捉襟見肘』。

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健康意識也在不斷地提高,怎麼樣在『有病治病』之外的日常生活中,防患於未然,越來越被更多人重視。

於是,茶,這個最具自然、健康屬性的飲品,在這樣的背景下,進入了越來越多人的視野。

9、茶文化圈日益年輕化、時尚化

相信關注文化現象的人,都已經慢慢察覺這幾年一個可喜的現象——以茶為代表的東方生活美學,已經慢慢滲入80、90後的年輕群體,呈年輕化、時尚化的趨勢呈現。

比如在茶人朋友圈頗有影響力的『博山茶館』,它的兩位創始人,都是出生於1989年的高顏值『小鮮肉』。

而90後林曉東作為武夷巖茶著名的自媒體掌舵人,已然是個資深老茶鬼。

還有青瓷領域的『龍泉三傑』,年紀最小的王傑才1985年生人,但他們工藝上的造詣已經超過了他們的年齡。

在過去,我們一提及『傳統文化』,提及『茶』、『文玩』、『器具』,總是不由自主地覺得厚重、老朽,總是覺得不招年輕人『待見』,總是慨嘆『傳統文化完了!』但事實證明,不是我們的文化『老派』,而是過去的思維『腐朽』。

而且90後對於中國傳統手作、首飾,對於傳統頂級材質,如珠串、沉香、蜜蠟、南紅、硬木的需求和審美也成為了強大的時尚消費導向之一。

10、茶主題活動激增

茶會、茶旅遊、茶培訓、茶空間開始成為系統化產品,茶不再是茶,是生活方式。

相信今天,依然認為茶隻是一種簡單飲品的人已經不多了。

中式生活美學,是一個結構復雜並且呈現形式多樣化的文化大命題。

而茶,正是我們中式生活方式和健康生活之道恰到好處的切入口。

而由茶這杯小小飲品,所延伸出的茶會、茶旅遊、茶培訓、茶空間、茶周邊,已經逐漸成為一個系統化的體系,它們不僅創造著巨大的商業價值,更在構建著一種嶄新的中式生活方式的圖景。

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人們的生活方式也越來越國際化,而在這個時間點,中式生活方式還能借茶的種子生根發芽,茶,這片小小的樹葉,真的非比尋常。

雙十二特價優惠活動火爆進行中:

更多關於普洱茶歷史文化信息,請到普洱中國門戶網《》查詢,買好茶,夠好茶,就到普洱中國商城網《》。

關注我們微信公眾號:puerchaquan,了解更多關於普洱茶知識、普洱茶行情!

來源:茶語網 責編:普洱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