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今天又下了兩場雨,我目送最後一個茶客離開,
在被路燈拉長的石鋪路上,我再目送自己離開。
入茶一行十七年,約百米的石鋪路,
便是我的一抹縮影。
我的故事從茶說起,
2002年,嚴格意義上來說,
這就是我入行的時間。
2004年,有幸在宜興結識了亦師亦友的張正中老師。
在張老師的循循善誘和引薦下, 我認識了很多紫砂工藝的匠人前輩,
以及一群當年中青輩、時至今日已是制器大師的好友。
這一年,也是我與器之間入行的時間。
第一個插敘,也就是我的第一家茶藝館。
2009年,
成都,
元華二巷11號,壺言。
剛開始那會兒我常感慨,這小小的院子,裝不下太多的客人,
便也裝不下太多的熱鬧,何況安心的耕耘這三分田,也能別具一格。
一磚一瓦,一桌一椅,一盆植物,
一顆石頭,一群人,
然後它就像上好發條的鬧鐘,
時間一分一天,一年一季,
我對於茶文化的理解和認知,的的確確應了那一句。
每一步都算數。
茶之於我,我之於茶,每一步真的都能很算數。
也就是這般轉眼,三秋冬暖,人來人往,
當初圍住我的小院子,成為了我及諸多朋友茶客們,一個安靜的小憩自留地。
一飲一啄,一派壺言。
這也就是在這個圍城變圍城的期間。
我有了自己幸福的家庭,可愛的孩子,以及我的第二個成都式老茶館。
2013年,成都,
鐵像寺,陳錦茶鋪。
在這裡我見識到了真正的三教九流、世俗市井,他們或有奇技淫巧,或有喜怒哀愁。
這裡幾乎算是老天賞飯,好的天氣就有好不熱鬧,人聲鼎沸的時候和下雨天的空無一人,倒真是極其鮮明的對比。
也是真真兒的應了戲臺前的那一副對聯,餘生很長,何事慌張。
從2014年結緣福建鼎白開始,通過『她』也認識了很多新的朋友。
在彼此交流、學習、各抒己見的過程裡,我對白茶的情感和看法,宛如一塊塊拼圖湊補完齊。
記得前一陣和朋友聊起白茶,她脫口而出『白茶清歡無別事,我在等風也等你』。
當時我的感覺是交集的,一方面贊許這句子的意境情意,另一方面卻也黯然除此之外沒有多餘的描述被人記住,讓人更加豐滿的了解白茶的魅力。
在我心裡,鼎白是一種生活態度,也是一種處世心性,之於我現在的生活,就像對聯的平仄,平仄仄平平。
白茶已然成為生活裡的日常,『她』淡雅的滋味裡蘊含著一種力量,是自然的恩賜,是歲月的淬煉,娓娓道來說盡人生浮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