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疑解惑」荒野茶的前世今生。《圖+文》

近幾年,荒野茶像匹黑馬,沖進人們視野,憑借其獨特的滋味,斬獲許多茶友的歡心。

那麼究竟什麼是白茶的荒野茶呢?

什麼是白茶的荒野茶

『荒野』,是福鼎白茶近些年備受茶客追捧的一個品類,他是茶人追求味蕾上的極致體驗。

荒野茶不是『野生茶樹』,一般都是人工開墾茶園,後期荒廢。

城鎮化如火如荼,一些茶農放棄種茶去從事其他工作,茶園荒廢了;有的因為地處偏遠,采摘困難導致管理成本高,最後無人管理,任其自由生長;有的是人民公社時期,生產隊遺留下來的茶園,後期因種種原因拋荒。

而這些歷史遺留下的荒茶樹有多少?

疏於管理的存活概率是多少?

被發現的概率是多少?

一株品質好、荒齡長、夠荒夠野的茶樹能有多少產量?

概率的事情是很難界定的,但足以證明荒野茶的珍貴與難得。

荒野茶的特點

茶樹自然生長過程中,由於頂芽接觸到的陽光多,生長旺盛,側芽生長較弱或緩慢,呈現明顯的頂端優勢。

為了提高產量,人工管理的茶園要修剪和臺刈《yì》,讓茶樹長出更多具有生長力的枝條,從而提高產量。

荒野茶沒有人工的幹預,不經修剪和臺刈,任其自然生長,這些茶樹,根深紮土壤、茶樹莖幹奮力向上生長,時至現在,長成小喬木,參差不齊,多數高過頭頂,有的甚至三四米。

荒野茶的采摘是非常不便的,它分散式生長在坡坡坎坎,總要縮身鉆入深處,再踮腳拉下一枝來,才采得到最頂上的嫩芽,有的甚至需要搭梯子。

采摘效率也非常低,一個工人一天隻能采摘一到兩斤的鮮葉,滿足不了規模化的生產要求。

甚至需要投入一定的開發力度,要克服很多困難,要做很多超出標準化管理之外的動作,方可獲得少量產量。

由於生長環境、地點等條件的限制,荒野白茶一年隻采摘一季,通常是在春季采摘,采摘品類多為白毫銀針、白牡丹,使得荒野茶的產量更少。

像這種超過一人高、單株種植且沒有經過人工修剪的茶,一般會被外界描述成荒野茶,連續2-3年不修剪的茶園茶也能長成類似荒野的樣子,枝幹細長。

鼎白的荒野茶除了看高度,它的主枝幹很粗,放荒的年頭長。

但這類單株的茶,在鼎白的體系裡,單株放荒的年頭與荒野茶樹相差無幾,和荒野茶是平行的兩個體系,提供的是兩種不同的口味體驗,各有所長。

雖然量不大,但它們制出的茶,內質豐厚,更為耐泡,滋味更醇厚,口感更霸氣,香氣更揚更飽滿,飲之體感強烈且舒適,微微發汗。

荒野茶的茶湯,呈流光溢彩的金黃色,金波盈盈,具備普通新茶所沒有的稠滑油潤,是可以看見的內質豐富;茶的香甜與茶湯融合度極高,一口下去,齒頰留香,嗓子眼裡都是那種絲絲縷縷的甜,滿口生津,這種甜來得快、來得持久,讓人念念不忘。

細細回味,隻覺得非常的純,純得幹凈、純得利落,純到意蘊悠長。

一般新茶是不能悶泡的,味道會苦澀,但內質豐富的荒野新茶不僅可以悶泡,甚至能hold住紫砂壺的考驗。

荒野茶的標準

到底怎樣才算荒野茶?

行業內的標準不一,荒了1年、5年、10年、20年的荒野茶滋味是不同的,荒齡越高的茶樹,荒野之氣才越顯。

鼎白的標準簡單又嚴苛:完全自然生長,沒有人工幹預;遠離市區,拋荒了20年以上,經過漫長歲月的自然同化的。

這種樹齡30年以上,已經放荒10年以上,主幹較粗

荒野茶的制作是難得的,因為是自然生長,長短粗細並不一致,芽葉的大小、含水率很難保持在同一個標準。

白茶的萎凋講究均勻地走水,尤其我們是做72小時日光萎凋,在同樣的作用力下,要保證含水率有較大差異的茶青均勻地走水,就需要更細致地對待。

既要令成茶毫無青氣與澀感,還要保留著山林自然的清新氣息,就要在對的時間做對的步驟,讓陽光、風、空氣接觸到每一片鮮葉,形成細膩的轉化,還原荒野之美。

好的荒野白茶,即便你不懂白茶,或者很少喝茶,亦會愛上此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