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茶有什麼技巧?《圖+文》

個人煮茶早期亦有使用隨手泡,後來換用『陶壺+電陶爐』的組合以後發現確實茶湯的湯感更上層樓。

使用隨手泡、電磁爐一類煮茶,熱量在容器中的分佈梯度過於不均,而且很難調節至小功率持續加熱《即使調節為小功率,爐具也是通過大功率→停機→大功率的方式求得平均值上的低功率》,這一點對於煮茶的湯感十分重要。

不推薦使用炭火、酒精燈明火熱源,一來操作麻煩,二來有一定的危險性,特別是在冬日的密閉居室環境。

電陶爐是熱源中表現比較接近炭火同時安全性和操作便利性大為提升的選擇。

潮汕風爐配砂銚的組合用於煮水泡茶確實是不錯,不過臺灣茶藝應用不多,此習慣更多見於潮汕地區。

品飲過以橄欖炭煮水沖泡的單叢,確實比隨手泡煮水好很多,不過成本過高,橄欖炭的價格要七八十到一百一斤甚至更貴,同時在冬天存在一氧化碳中毒的風險,更適合氣溫合適時開窗環境甚至是室外開闊環境。

另,這個組合不適於煮茶,因砂銚體積一般都不大,煮茶耗時頗長,不復合經濟性。

同時,電陶爐采用的紅外光熱效應加熱與炭火加熱原理相同,同時使用便利、安全、成本低——另加一句,不是每個喝煮茶的都是小文藝,追求醇厚溫潤的湯感亦是目的之一。

陶壺最好選擇不帶釉的品種,同時為了煮茶之後清理的便利,最好壺口能夠大些。

擇茶

煮茶時多選擇熟普洱茶、老白茶、陳年生茶等茶品,這些茶品或是藉由工藝制程,或是經過時光的炮制,褪去了最初的青澀寒涼,茶性趨於溫熱。

此類茶品烹煮後不會因過於苦澀而難於下口,而溫熱的茶性用來驅寒又再適合不過。

除了直接烹煮幹茶,還可以燉煮茶品沖泡後的茶根,此法多用於老茶,可讓沖泡時未能釋放的精華充分析出,如此方對得起老茶歷經的歲月。

因煮茶法會讓茶葉的內含物質析出的更為充分,劣質茶品中的農殘、重金屬、氟等負面物質同樣也會更多的溶入茶湯,因此在選擇茶品時要更為審慎——實際上這是一個廢邏輯,無論是沖泡還是烹煮都無害的茶品方可稱為安全的茶品,坊間以『沖泡時農殘析出較少』為農殘茶開脫的說辭無疑是違背行業道德的。

這裡需特別提到的是老黃片,因其活性物質較少而含氟量偏高,我們並不推薦其作為日常品飲的茶品。

老黃片在烹煮後其含有的氟會更為充分的析出,在口感變得討喜的同時對人體的危害也是變本加厲,茶友不可不察。

爐具

茶友日常燒水的電磁爐隨手泡即可用來煮茶,若有電陶爐與陶壺的組合效果更佳。

蓋因相較於電磁爐,電陶爐的加熱更為均勻,同時也可以真正調節至『小火』《電磁爐的小功率加熱多是用『加熱-斷電-加熱』的方法模擬》;而陶壺的保溫性又遠勝隨手泡,因此『電陶爐-陶壺』組合烹煮的茶湯會更為圓潤厚滑。

烹煮

煮茶法使用的茶水比例,我們一般會控制在1000cc水投茶5~6克左右,茶友可在此基礎上摸索出適合自己的茶水比。

因煮茶不若泡茶般要求嚴格,若是茶湯過淡,追加投茶或是延長烹煮時間便可;若是茶湯過濃,適量加水煮開即可。

茶葉可直接投入壺中,也可加入茶包袋中烹煮,這樣更便於事畢後的清理。

需注意的是若使用茶包袋,請盡量使用尺碼較大的型號,這樣茶葉在茶包袋中有充分舒展的空間,如此茶湯的湯感更佳。

推薦茶葉於冷水時加入壺中,燒開後改為小火烹煮《盡量調小功率,使茶湯始終處於將開未開的狀態最好》,同時揭開蓋子《或側蓋》,可散去茶品中的異味《比如熟茶的堆味》,茶性也會更為溫潤。

品飲

推薦煲煮時間60~120分鐘,如此茶湯方可達致渾厚溫潤的品質。

烹煮後的茶湯註入公道杯即可分杯品飲,同時爐具可保持小火加熱保溫。

若是茶湯過於濃鬱,可於壺中加入適量清水燒開,如此調節至符合個人品飲習慣的濃度即可。

根據投茶種類《幹茶or茶根,新茶or老茶》、數量、茶水比等,煮茶過程中還可續水數次,一切依據茶友面臨的狀況與個人口味進行調整。

拼配

除了烹煮一種茶品,茶友還可選擇不同茶類的搭配烹煮。

比如在冬天常會將熟茶與老白茶以1:1的比例拼配後烹煮,老白茶會將熟茶的溫熱發散至全身,用於驅寒再適合不過。

不同的茶類、年份、味道可以組合出無數的搭配,茶友可自行摸索不同的茶品組合,自是別有一番樂趣。

紫砂老呂:一生禪茶,收藏古玩,茶器,當代著名的古法手工制壺的傳承者

關注紫砂老呂微信:zisha3699《長按可復制》

在這裡與萬千茶友品茶論道,暢聊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