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搜狐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端午節,好像節日的氣氛越來越淡了。
當然,並不是從高麗人註冊端午節開始的。
而是從人們日常也能吃到粽子,以及平時也可以看到賽船伊始,當這一年一度的熱切企盼已經不再激動人心,這個節日帶給人們的最大熱鬧,便淡去了。
尤其是在曾經很長的一段時間,端午節是不放假的。
這便導致越來越多的人,讓端午節流於形式。
不就是吃幾個粽子嗎?
我不喜歡吃糯米。
不就是看劃龍舟麼?
我不喜歡人擠人去曬太陽。
不就是掛幾個香囊在身上嗎?
我衣服沒扣子。
不就是喝雄黃酒嗎?
我們這裡藥店禁售雄黃。
好吧,當所有有關端午節的元素,輕描淡寫地被放棄,人們對於端午節的期盼,也就沒了。
隻留下小學課本裡,關於端午節吃粽子傳說的文字介紹。
在這些簡單的字裡行間,一個高潔的靈魂不流於世俗而投身潔凈之地的遁世逃脫,被演繹成後人用粽子投江去換取他肉身的安康。
想來,這位驕傲的顓臾後人,並不在意這些吧。
他隻希望自己生前死後,靈魂如同蘭蕙一般清雅高潔,散發著幽香,進入聖潔的殿堂,重塑皇族的榮光。
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
《2》
小時候外婆包粽子,必定是到端午節當天才會包,一大早,先去買回來水菖蒲、艾草和鮮粽葉。
水菖蒲插在水裡,讓它把水浸泡得香香的,等晚上燒了洗澡。
艾草剪成小小枝,編在發辮裡,據說可以驅蚊。
鮮粽葉還帶著露珠,翠生生的,一片片疊得整整齊齊,拿桶清水泡起來,免得它幹了焦掉,失去韌性。
糯米是一種長粒的米,細細白白的,提前三小時浸泡在水裡,泡得發脹發軟,包出來的粽子才軟糯Q彈。
並且,外婆還有一個讓粽子鮮香爽口的秘方,那就是往泡糯米的水裡,加幾勺食用堿。
這用堿泡過的米湯,是碧綠色的,像水頭上好的翡翠。
而這泡過堿水的米,煮出來的粽子,剝開煮成綠中微黃色調的粽葉,裡面呈現出來的晶瑩剔透的米粒,竟然也是泛著碧綠色的,米油泛在上面,碧綠浸在中間,一隻隻宛若碧泉,又似新坑翠綠玻璃種。
看品相,便食指大動。
而在剝開煮熟的黃綠粽葉的瞬間,那股竹葉粽葉的清香,鮮香,便隨著熱騰騰的氣體撲面而來,直入鼻端。
仿佛置身林山竹海,綠葉浮起,碧風飄揚。
這種粽子,沾了白糖,李麻花可以吃下五隻。
村姑陳也可以吃下三隻。
吃完還意猶未盡,隻因怕積食才悻悻停手。
《3》
外婆拿手的這種堿粽子,因為加了堿,還催化了粽葉的鮮香,讓粽子更加地芳香撲鼻,竹香濃鬱。
同時,堿還使得這糯米食品極易消化,不用擔心積食。
所以,這種粽子吃過之後,是不用喝茶解膩的。
而現在市面上流行的咸粽子和甜粽子,由於沒有堿水浸泡,吃多了不消化的可能性大大增強。
尤其是咸粽子,加了肉,加了蛋黃,伴上糯米,又油又粘,吃上三五隻之後,積食的可能性極高。
更加需要喝點茶來助消化。
村姑陳的經驗是,閩南的咸肉粽,吃的時候最好是一口粽子一口武夷巖茶。
武夷巖茶殺青,半發酵,又吃了火,在六大茶類裡,屬於解油膩的上品之作——當然熟普也極具解膩效果,但熟普花香早已經渥堆消散,不如武夷巖茶茶湯來得活甘清香——在解膩的同時,還能享受那芬芳的花香撩人。
於是,在這個暴雨如註的端午節傍晚,咬一口粽子,是動物油脂的豐美甘腴;喝一口巖茶,是巖骨花香的清透細幽。
一邊享受肥甘的口感,一邊享受清新的茶香,實在是不負肥肉不負茶的絕妙跨界滋味。
《4》
而那些喜食甜粽子的茶友,必定是要準備一杯白牡丹或者春壽眉在手邊的。
甜粽子裡,有的是豆沙,有的是蜜棗,有的是花生,有的是蜜餞幹果…..咬一口,也是肥甘甜膩——豆沙裡也是要加豬油拌過才更香糯的。
這樣的粽子多吃幾隻也是會膩的。
覺得舌面上厚厚的一層米脂。
那就喝白茶呀。
沸水泡一碗白牡丹出來,或者泡一碗春壽眉出來。
用一隻柴燒的蓋碗,稱5克幹茶投進去,燒開的沸水直接沖入,對著幹茶當頭澆下,仿佛在一碗細韌的面條上舀上一勺澆頭,沸水淋漓間,茶香瞬間迸發。
清雅的,清麗的,清鬱的花香們,如同萬艷同杯一般,競相從蓋碗裡飄揚而起。
揭蓋細細聞之,有梔子花香,有茉莉花香,有玉蘭花香,有水石榕香,有晚香玉香,有夜來香,有灰莉花香….
當這些花香漸淡,最終留在冷卻後的蓋上的,是暴雨後,殘落滿地的合歡茶,那還著水汽的,溫柔馨甜的香氣。
這樣一杯鮮香醇爽的茶湯喝下去,再甜的紅豆沙,再甜的蜜棗,再甜的冬瓜條….都不再甜膩了。
它們被這陣花香所化,變成了清清淡淡的,一絲微甜。
像傍晚時分,天邊的那幾絲流雲,飄渺,淡泊。
《5》
年年的端午節,總是有甜粽子與咸粽子之爭。
正如年年的元宵節,總是有甜湯圓與咸元宵之爭。
中華廣博,物產豐富,各地風俗習慣大異,在福建,同一個縣就有許多的方言,隔一個村便是互相聽不懂對方的土話,都是有的,並不足為奇。
所以,又何必爭呢?
喜食甜,便吃甜粽,喜食咸,便吃咸粽,萬紫千紅,便是用來滿足百人千面的。
一千個人看莎士比亞,能看出一千個哈姆雷特來。
一千個人過端午節,自然也能吃出粽子的千種風情,萬般滋味來。
若要論白茶與巖茶,誰更解膩,其實也是見仁見智的問題。
沒有絕對。
隻有喜,或不喜。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