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麻又辣又澀,記住這『六字真言』,就喝懂了巖茶肉桂?《圖+文》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旗下巖茶課堂原創

丨首發於搜狐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混跡巖茶圈,經常能聽到有意思的比喻句。

比如,有人將巖韻比作『巖土味』。

『巖石被毒日頭曬了半天後,已經摸上去燙手,這時趁熱潑一盆冷水上去降溫,伴隨一陣嗤嗤嗤聲響,四周空氣裡彌漫的一股又焦、又濕潤的巖土氣息,就是如此』

雖說,這個比喻很傳神,但這無法代表巖韻。

按個人理解,巖韻是所有能發生在巖茶身上的美妙體驗綜合體,包括茶香、茶味、回味,絕不是簡單的巖土氣息那麼簡單。

又比如,經常聽人用燒烤來形容巖茶的煙味。

『喝焙了火的巖茶,就像喝一杯液體版燒烤那樣,火氣太大了』

講真,巖茶的火氣大不大,還得看火功高低和褪火時間。

若是擔心火氣大,那就等褪火後再喝。

就像吃燒烤時,熱乎滾燙的烤肉剛烤出來時,不也是『心急吃了熱豆腐』麼?

無獨有偶,今天聽到新鮮說法。

稱,巖茶肉桂的風味是屬花椒的,又麻又辣又澀。

奇怪,這不對勁。

好端端的巖茶,怎會喝起來有澀麻感?

《2》

麻,是種怎樣的感覺?

從漢語解釋看,當『麻』作為動詞時,有兩重含義。

一是像腿、臂被壓後的那種不舒服的感覺。

二是感覺不靈,或暫時喪失知覺。

當這種味覺體驗,出現在巖茶身上時,那太糟糕了。

答案不是明擺著,這就是板上釘釘的劣質茶嘛!

巖茶裡,要說茶味辛辣,那肉桂認了。

因為,這是它的品種特征。

喝肉桂時,它的茶湯裡擁有明顯的辛辣感。

表現為,茶湯過喉瞬間,會有微微的刺痛和辛辣。

像是喉嚨裡得到一陣力道恰到好處的按摩,微微痛,癢酥酥,很是特別。

但這陣子辛辣感,卻不會讓人引來厭惡。

相反是過癮得很,越喝,越讓人欲罷不能。

正因為茶湯裡,含有這股有別於其它巖茶的辛辣感,肉桂在眾多巖茶品種裡具有高辨識性。

從某種程度上,這是巖茶肉桂順利走紅,長虹至今的看家本領!

《3》

肉桂喝起來像花椒,有股澀麻味?

花椒的廚房裡常見的作料,很多人都不會陌生,是麻辣風味形成的關鍵。

談及『麻』,那花椒的確如此,吃水煮魚時一不留神咬到一顆花椒時,嘴巴頓時就會發麻。

但要說澀味,這可和花椒無關。

日常生活裡,談及到『澀』,會讓人情不自禁代入到兩種食物——沒成熟的青柿子,以及沒有焯水的春筍。

柿子的甜,和春筍的鮮,很多人都為之迷戀。

所以,用吃來打比方,更能產生代入感。

但生柿和生筍的給人留下的超級澀感,卻能讓一眾吃貨留下心理陰影。

更關鍵的是,這兩種食材令口腔發麻的部位,還略有不同。

沒有成熟的青柿,冷不丁咬一口下去,舌頭立馬就像打結那樣,味覺失靈。

沒一會功夫,嘴巴像是被麻痹了一般,味蕾體驗徹底不受控制。

通俗來說,你能感覺到嘴巴裡是生澀。

但卻對其無可奈何,沒有任何法子可以緩解。

這種失去控制的感覺,難免讓人心情煩亂。

吃沒焯水,沒炒熟的筍,又是另一種澀味。

筍的澀,往往還伴有幾分『刺嘴巴』體驗。

澀麻+刺痛,同時襲來,令人難以忍受。

從生活經驗看,澀麻二字,不亞於是味蕾殺手。

真正的好巖茶,喝起來不應該麻,也不應該澀。

香清甘活,巖骨花香,才是好茶本色。

具體到肉桂身上,也是如此。

肉桂的迷人風情,在於特立獨行的桂皮香,再加上恰到好處的辛辣感撩撥。

從始至終,沒有半分澀麻感的存在空間。

若是一款肉桂的澀味過重,喝茶後舌頭發麻,肯定是品質藏有貓膩。

《4》

巖茶裡的澀味,是怎麼來的?

澀味強烈的茶,刺激感強,喝完茶後甚至讓人有舌頭發麻,味蕾麻痹的感覺。

需要緩上好一會兒,才能慢慢恢復。

奇怪,為什麼有的巖茶喝起來完全不澀,或者說,隻有一絲微乎其微,可以忽略不計的澀味,而有的巖茶,澀感卻這麼強?

答曰,品質差距。

更具體來說,是山場和工藝的差距。

山場環境可以視作一款茶的原生家庭背景。

不同產區、不同山場產出來的巖茶,風味相差甚遠。

山場因素對巖茶的影響,可概括為溫、光、水、氣、土等。

在這當中,溫度、光照、土壤,對於茶葉內部的多酚類積累,有著明顯影響。

簡單說,若是產區環境溫度偏高、日照時間長、光照強烈,缺少山巖、林蔭、雲霧遮光,那麼,茶青鮮葉內部會生成大量含澀味的物質。

反而,溫度溫和,光照適中,半陰半曬的理想環境下,更符合茶樹『喜陰』的生長天性。

茶葉內部的各養分物質含量生成更高,整體滋味更均衡、協調。

同時,這也是武夷巖茶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會被劃分為正巖、半巖、外山茶的關鍵。

客觀來看,產區范圍的劃分,是對當地的溫度、光照、水汽、土壤等進行區分。

比如正巖一帶,屬於獨特的丹霞地貌,多風化巖。

從風化巖身上剝落下來的微小風化巖碎屑物,可以隨著風、隨著降雨等影響,匯入四周的茶地土壤內。

當生長在正巖一帶的茶樹,吸收了這些風化巖碎屑的獨特滋養後,可以形成湯感醇厚,滋味飽滿,回味無窮的巖韻感。

而除了正巖一帶外,其它地方根本沒有可能,產出擁有明顯巖韻的巖茶!

再加上,正巖一帶的小氣候相對清涼,尤其是坑澗山場,更是漫射光多、光照適中、多溪水水汽滋潤。

產出來的茶,更是滋味綿柔,鮮醇突出,茶湯喝入口,擁有明顯的潤澤感。

反觀那些地勢平坦、連綿起伏、成片分佈的茶園,沒有風化巖滋養不說,光照還格外強烈,極易導致茶青鮮葉內部的澀味含量高。

做茶時,哪怕技術再好,也難以去掉這些惱人的澀味!

另外,走水不透,工藝不精的茶,澀感也很強。

巖茶的新鮮茶青采下後,第一步要做的是攤開。

避免將鮮葉堆在一塊,密不透氣,在又悶又熱又密不透風的環境下,會極易影響後期走水。

反之,及時攤開,盡量攤薄,利於促進走水。

伴隨著水分的離開,還能同時帶走一部分導致澀味的物質。

使得走水順暢的巖茶,喝起來不至於澀味過重。

《5》

巖茶裡,澀味濃烈的茶,是劣質茶的典型。

唯有山場差,工藝也糟糕的茶,才會喝起來嘴巴澀、味蕾麻《俗稱麻嘴》。

在這中間,可和品種無關。

巖茶裡,不同品種之間,眾生皆平等。

包括水仙、肉桂、鐵羅漢、黃觀音等諸多品種,它們隻存在風味差異,不存在高低貴賤之分。

更不存在,肉桂的天生澀感強,喝起來會又澀又麻。

從頻率看,正巖茶裡喝到澀味明顯的情況,很少。

因為,正巖茶的先天優勢擺在那,養分充足,澀味含量有限。

再說了,正巖的茶青價格不便宜,少有人舍得在制作方面馬虎隨意。

至於那些非正巖的,甚至隨意被人成片密集種在高速路邊的茶,那就不好說了,或多或少都會有品質缺陷!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