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費如流水的6種沖泡方法,茶再好也喝不到,它的錯誤點你想不到。《圖+文》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搜狐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

古人告訴我們,選擇很重要。

比如沖泡白茶,就是件需要細致選擇的事,得要講究。

從茶具選擇到出湯過程,短短幾分鐘,茶湯的風味便在此其中默然綻放。

如同擇主,選對了用具,並細心泡出來的茶湯,滋味必定是白茶式的香清甘活。

反之,如果是隨便挑選茶具,隨便投茶,隨便出湯,以錯誤的沖泡方法迎接鮮嫩的白茶。

哪怕茶再好,這樣泡出來的茶,味道也要差多了。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今天就來看看白茶常見的6種錯誤沖泡方法有哪些。

《2》

錯誤的沖泡茶具:紫砂壺

對於『嗜壺如命』的茶友來說,喝茶早已不是味道的事,反而用什麼紫砂壺才是他們泡茶的重點。

紫砂壺即使『毀茶不倦』,也不見得會在乎幾分。

看到這裡的茶友或許會驚訝:紫砂壺會『毀茶』?

莫不是在危言聳聽吧?

當然不是,這麼說自然是有原因的。

紫砂壺與普通的陶瓷茶具不一樣,它的表面是具有可以吸味的雙氣孔結構,極容易影響茶湯的滋味。

當紫砂壺沖泡白茶時,茶葉中釋放出來的香氣和滋味物質,便會被吸附進泥料的毛孔中。

能夠落入湯水中的香甜滋味少了,入口的茶湯也就淡薄了。

此外,若下次沖泡別的茶葉,那壺內早先吸入的茶味仍然會釋放出來,與壺中浸水後的茶葉味道混合在一起。

喝起來,凌亂錯雜,便不再是原汁原味的茶湯了。

若不是專為收藏茶具,喝茶,還是舍了紫砂壺吧。

《3》

不當的水溫:冷水沖泡

戳破了『高溫會燙壞茶葉』的謬論後,不少茶掌櫃轉頭去大肆鼓吹冷水沖泡的好。

高溫出香,低溫出甜,他們愛把這句話掛在嘴邊。

高溫出香沒錯,但低溫出甜,何嘗不是又一個空論。

一般來說,茶葉中會含有高、中、低三種沸點下可以釋放出來的物質。

所以沸水沖泡出來的茶湯,在充分激發了茶葉當中的物質後,往往口感飽滿而豐富。

然而冷水沖泡,由於溫度不高,與沸水沖泡相比,根本無法令茶葉毛孔盡情地打開,隻能以微弱的沖勁,釋放出少量的內含物質。

這樣一來,根本就沒有多少風味物質可以融進茶湯裡,味道當然是不苦不澀,同時還會覺得有點清甜。

但一分甜是甜,八分甜也是甜,同樣都是甜,呈現出來的口感可不一樣。

沸水沖泡出來的甜,是稠滑的瓊漿玉液,湯感濃厚,醇香甘美。

而冷水沖泡後的茶湯,不過是在白開水中灑了一把糖,是清淡素凈的甜,毫無質感。

那些煽動茶友使用冷水沖泡的茶掌櫃,隻怕是擔心自己的茶在沸水沖泡中露了餡,茶味發苦。

因為好茶,不建議冷水沖泡。

《4》

失衡的投茶比例:隨手投茶

球場上有一局定生死,泡茶也有一『投』定濃淡。

若想讓一款白茶在經過沖泡後,得到茶葉味道的最佳狀態,投茶量一定要精準。

但很可惜,許多對投茶量並不是太上心的茶友,往往是大手一揮,白白浪費了好些個茶。

要麼自信滿滿,投茶量過多,使得茶湯苦澀味濃。

要麼過於謹慎,投茶量過少,使得茶湯滋味淡薄。

前者是苦茶苦進心裡,後者則是味如開水,過於平淡,兩種投法是各有瑕疵,各有不好。

而有的茶友是把投茶量放在了心上,隻是在面對枝衡葉闊的秋壽眉時,完全沒有任何手感,以為抓足了重量,實則隻是虛假的視覺欺騙,分量並沒有達到。

待喝起來,一定是滋味不夠,達不到原來的茶湯韻味。

可見,真正一杯香清甘活的好白茶,是要準確把握投茶量,嚴格控制好沖泡的茶水比例,以此減少誤差的出現。

如使用110毫升的白瓷蓋碗,所投下的茶葉重量就要剛好的5克,不增不減,不多不少。

不過,隨手投來判斷重量並不靠譜,最好還是用上能準確稱重的克秤。

《5》

錯誤的註水方式:定點註水

定點註水,是很多泡茶不熟練的茶友喜歡用的一種註水方法。

因為定點,手不用抬,腕不用動,臂也不用隨著蓋碗的四周繞來繞去,多簡單!

只要提起水壺,一股腦地把水流倒進碗裡,如此『傻瓜操作』,任誰都學得會吧?

但有些東西易學,不代表就值得學,要能夠實用才是關鍵。

比如註水的目的,便是為了快速浸潤蓋碗中的茶葉,使其充足地釋放出內在物質,這是無論換成哪一種註水方式,都不會發生改變。

然而定點註水,能做到這般效果,寥寥無幾。

一般來說,在持壺定點註水時,為了防止沸水四濺,會選擇沿壁定點註水,即從靠近蓋碗壁的位置,讓水流從這個方向留下。

若沖泡的是秋壽眉梗粗葉闊的一類茶葉時,倒還尚可,因為蓬松的體積,使幹燥的茶葉不會隨著水的浮力而漂浮上來,反而水會順著碗沿流到底部,從下到上潤濕白茶。

可如果面對的是體積輕盈的白毫銀針,情況就沒有這麼樂觀了。

當同樣是以定點的方式註入,底部的茶葉能夠被浸濕,而另一部分沒有與水相撞的幹燥茶葉,由於小巧的身姿,會隨浮力上升到沸水表面。

如此,隻有潤濕的部分茶葉才能釋放香氣和滋味,而其它需要時間來緩慢浸潤的幹燥茶葉,則釋放量有限。

呈現出來的滋味,自然就會偏薄,且不夠香甜。

《6》

欠妥的浸泡時間:悶泡

在某些直播平臺下經常能看到這樣的提問:為什麼我用蓋碗泡茶,總是越泡越濃?

仔細問下去,原來又是沖泡當中的時間控制問題。

許多在初用蓋碗泡茶的新手們,在前幾沖時,通常不懂得要多少時間才出湯,於是隻好憑借心中的感覺,5秒、10秒、2分鐘……總之時間不一,沒有定數。

而這樣的浸泡時間,帶來的最明顯後果便是,茶湯變得苦澀濃重。

這是因為,帶來苦澀味道的茶多酚與咖啡堿,在茶葉中的釋放速度,會快於清甜的茶氨酸物質。

尤其是品質出眾的白茶,體內的營養物質非常豐富。

當茶葉長時間在蓋碗內與茶湯進行接觸時,白茶中的茶多酚與咖啡堿便會釋放過多,進而掩蓋掉湯水中原本的甘香感,成為一杯苦茶。

如此苦茶,喝起來既沒有白茶應有的鮮爽感,還使舌頭發澀影響味蕾,不如不喝。

也許習慣了每天一杯苦茶的老茶客,對於濃釅的滋味,不討厭反而還很喜愛。

但喜歡是一回事,對身體有利又是另一回事。

長期而大量地喝苦茶,於味覺和健康都不是一件增益的事情,不過徒增身體負擔,時間長了怕是會有麻煩。

同時因為味蕾的改變,隻知『濃』不知『清』,也較難能品鑒出好茶的味道,

故而沖泡白茶,前幾沖實在是不建議坐杯悶泡。

《7》

失當的出湯過程:沒有瀝幹

大多數茶友在沖泡時能想到,每一沖的茶湯,要快出水。

但每一沖的茶湯,都需要瀝幹,這一點被許多人所忽略。

白瓷蓋碗的合蓋口可以調節大小,使其在倒出茶湯時能夠做到『飛瀑直瀉』,猶如飛流直下三千尺一般,酣暢淋漓地快速出湯。

於是,這樣傾瀉而下的大量茶湯,便給了倒湯人一種錯覺:湯水已經被全部傾倒出來了。

然而不曾想到,在蓋碗與茶葉交會的隱秘角落,還有一部分茶湯仍滯留在其中,正浸泡著蓋碗內的部分茶葉。

茶葉與水接觸,結果當然是不出意外地釋放內質,且這種釋放是持續性的、不停歇的,水一直沒有瀝幹,它便會一直『不辭辛勞』地運動。

如此一來,這些過度釋放的茶葉內質,在蓋碗中形成了不自然的苦澀味道。

同時,沒有瀝幹茶湯的方式,牽一發而動全身。

第一沖裡餘下的苦澀物質,會殘留在蓋碗,而影響後面幾沖的滋味口感。

若每一沖都沒有瀝幹,每一沖就都多增加苦澀物質。

茶湯是一杯更比一杯濃,一杯更比一杯不好喝。

故而,要想喝到好味,除了需要快出水,出湯的時候還要記得把茶湯瀝幹。

《8》

想要泡出一杯好白茶,講究的事情還真不少。

就像是門大學問,如何選器,如何註水,如何出湯都需要認真學習,一一比對。

但若不是有這樣的講究,優質的茶青,到位的工藝,精心的儲存,豈不到這兒就打了水漂?

原本好端端的一杯好茶,折在沖泡這裡還真是不值當。

因為畢竟,那是『毀』在自己的手上,是把好茶親手扼殺在搖籃裡。

可通過自己的學習,用正確的沖泡手法,泡出一杯香清甘活的好處,是極有成就感的一件事。

隻是在此之前需要先認識到錯誤,再邁向對的方法。

邊改邊學,不久之後,必有大成。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