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搜狐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昨晚,正在窗邊欣賞夕陽。
回到電腦旁,看到一則新留言。
『今天在一個茶群裡,被人雷得外焦裡嫩。
聽某位自稱高級評茶師的人說:‘茶就是喝苦味和澀味,苦能回甘,澀能生津,苦澀味越重,越代表茶味物質含量豐富,不然前人怎麼會說,不苦不澀不是茶……’』
令茶友疑惑的地方是,茶圈裡,不苦不澀不是茶的說法,他一早就有耳聞。
至於說,苦味重是好茶內質豐富的表現,太讓人費解了。
畢竟從喝茶本能看,滋味太苦的茶,一點也不討喜。
但在那句如雷貫耳的『不苦不澀不是茶』面前,一切的解釋似乎都顯得很蒼白。
試問,這一人人都在傳的茶界金句,有沒有合理性?
客觀來看,前文那位評茶員提到的解讀,肯定是錯的。
喝茶時,沒人樂意喝隻有苦、隻有澀的茶湯。
至於那些在茶圈內傳播廣泛、影響甚遠的名語錄,它們究竟是萬能金句,還是雷人謠傳?
此處有必要舊話重提,解說一二。
《2》
一、不苦不澀不是茶?
這句話容易引起誤讀,讓茶圈內一部分人以為,茶葉是喝苦的、澀的才好。
一款茶的苦澀味重,證明其內質含量豐沛。
但這與現實恰好相反。
雖說,茶葉裡喝出苦味和澀味,不算稀奇。
畢竟,茶葉內部可溶於水的茶味物質裡,咖啡堿是苦味的主要提供者,而部分多酚類物質會帶來澀味。
但這並不能100%證明,茶味不苦不澀就不正常。
從喝茶享受角度而言,真正的好茶是香清甘活的,是鮮香醇爽的,是有香、有水、有韻味的。
從始至終,苦澀滋味在茶葉圈子裡,難以登上臺面。
一杯好茶,最好的狀態是不苦也不澀,喝起來清甜稠滑,醇厚飽滿,回甘持久。
即便退一步看,達到理想風味的好茶,僅能容許出現不易察覺的微苦、微澀。
落水香馥鬱,茶味甘潤,滋味飽滿,醇厚雋永,喝起來又香又醇,才是好茶精髓所在。
要是出現苦味重,苦味堪比黃連水,滿嘴巴都是苦味的茶湯,隻能說明品質不高。
至於那些澀味強烈,澀到嘴發麻的茶,更是糟糕至極。
對絕大多數人而言,苦與澀都是不討喜的存在。
為此,又怎能輕易相信,茶葉是喝苦澀味重的才好?
《3》
二、苦味能帶來回甘?
這屬於典型的茶界『雷人雷語』,無數事實證明,回甘和苦味之間沒有半毛錢關系。
當你喝到一杯特別苦的茶後,過一會,等嘴巴裡的苦味緩過來後,覺得隱隱有甜意產生。
這種先苦後甜,苦盡甘來的體驗,不過是一種味蕾錯覺。
論本質,那屬於一種『假回甘』。
因為,這種先苦後甜的極端味蕾體驗,不能代表好茶的真實力。
當你喝到一碗特別苦的中藥湯後,再去喝白開水,會發覺普普通通的涼白開會比平日喝到的更甜。
這是不是能說明,白開水也能產生回甘呢?
不不不,這隻不過是由苦味反襯出來的味蕾錯覺罷了。
真正的回甘,和苦味沒有關聯。
當你遇到養分充足,內質豐沛的好茶時,即使茶湯喝入口清甜順滑,不苦不澀,稠滑無比。
但等到茶湯入喉後,稍等片刻就能在喉間浮現出絲絲甘甜。
這種需要過一會兒才浮現出來的甜,才是回甘的真諦!
類似日常生活裡,吃米飯、饅頭、面條等。
富含淀粉的大米吃起來本身是不甜的,但經過口腔咀嚼消化後,能逐漸產生出陣陣甜意。
《4》
三、好茶不怕沸水燙?
這句話有一定的合理性。
當你不知如何去判斷一款茶的品質時,沸水沖泡不失為高效鑒茶方式。
原料好,內質充足,品質過硬的好茶,在沸水沖泡下,會變得更香、更好喝。
借助高溫沸水的激發,釋放出高揚馥鬱的茶香之餘,茶湯喝起來還格外醇厚、飽滿。
而藏有品質缺陷的問題茶,容易在沸水沖泡的放大鏡作用下,暴露出馬腳。
比如,那些發酵過頭,含有一定酸味的劣質紅茶。
當你僅用70、80℃左右的溫水去沖泡時,水溫不足,整體茶味激發有限。
泡出來的茶湯,不至於明顯發酸。
但沸水沖泡不同。
那些在沸水沖泡下,直接發酸變苦、無比澀口的茶葉,顯然是心虛的表現!
堂堂正正的好茶,真金不怕火煉。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而存在品質缺陷的劣質茶,大多經不起沸水沖泡。
沸水一試,答案便知。
《5》
四、溫茶淡飲更養人?
這絕對是茶界『金句』,值得借鑒參考。
喝茶時,不能太過心急。
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剛泡出來的滾燙熱茶,不能立刻飲入。
要不然,會燙傷口腔黏膜,造成不適。
另一邊,在喝茶這件事,也不能一味『貪涼』。
近些年一到入夏,圈內有關『冷泡茶』的熱度就會節節升高。
不少博主會緊跟潮流,主張夏日喝茶,喝點放入冰箱冰鎮的冷泡茶,更加可口爽快。
但這一顛覆傳統的冷泡茶,不利脾胃。
脾胃較弱的人,不宜嘗試。
從穩妥、舒心、大眾皆宜的角度看,還是喝溫度適中的熱茶,更能暖心暖身。
茶,要『溫』著喝。
同時,還要避免喝太濃。
長期喝過濃,過苦,滋味過重的茶,不是好事。
和飲茶溫度一樣,茶湯濃度也要追求『中庸』、平衡、恰到好處。
溫茶+淡飲,才是最理想的茶味狀態!
《6》
五、茶葉只要不發黴就能喝?
這樣的理解不夠全面。
茶葉不發黴,僅是我們對一款茶的最低容忍底線。
但並不能代表,茶葉不發黴,就存在價值。
比如,雖說一款茶沒發黴,但它身上的倉味、雜味重,味道難聞,哪怕洗茶兩遍,將這樣的怪味茶飲入肚中,實難心安。
比如,雖說一款茶沒發黴,但它喝著茶味特別酸,喝入口時,就像喝到一口變質陳醋那樣,酸澀倒牙,實在難以忍受。
面對這樣的變味茶,在不少老茶客眼裡,即便白送免費,也未必會樂意喝。
又比如,雖說一款茶沒發黴,但它喝著苦味濃烈,澀味很重,茶水喝到嘴裡有點發麻,飲入茶湯後,還越喝越口幹,越喝越鎖喉,這樣的茶但凡喝到一口,就不會再願意喝下一口……
SO,在判斷一款茶『能喝』還是『不能喝』時,千萬別再簡單化地一刀切。
品質好、質量可靠、茶香馥鬱清雅,茶味順滑醇厚,回甘生津持久的好茶,才值得我們飲入肚中。
除此外,哪怕一款茶的外在噱頭有多響亮,年份超過10年、屬於名山頭原料、由知名制茶大師手工制作等……
這些外在噱頭,在一款茶的實際品質表現面前,統統隻是浮雲!
《7》
謠言的產生,在於盲從。
三人成虎,眾口鑠金,以訛傳訛。
到最後,哪怕是假的,也會被人當成真。
為了鑒別真假是非,唯一需要做的就是保持理性。
謠言止於智者,智者不會輕易從眾,隨波逐流,散佈謠言。
喝茶時,當你遇到一番語出驚人的新奇言論時,千萬別盲從。
隻有親自試過、對比過、感受過,一分為二來看待。
才不至於被那些層出不窮的茶界謠傳,騙到坑裡去!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