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搜狐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武夷山胡歌,是一個值得尊敬的茶人。
在我心目中,在武夷山買茶所認識的很多人,雖然同為武夷山人,同為天心村人,同樣以銷售茶葉為職業,但,卻有根本的區別。
有一些是茶農,有一些是制茶師,有一些,則是茶人。
茶農,是種茶、采茶、賣茶青的;制茶師,是制作茶的;茶人,則是更廣義上的。
茶人會關心茶樹的種植,會關心茶青的采摘,會倡導制茶技術的改良,會考慮制茶設備的改進,同時,亦會關注武夷巖茶傳遞的價值觀以及未來的可持續發展…..
武夷山胡歌看到這一段,估計會臉紅。
並且,由於茶季的時候他負責值大夜班,一天當中見到陽光的時間極短,膚色變白了許多,以至於臉紅起來,會比正常膚色的時候更明顯。
幸好這種情況不會持續太久,不一會兒,他又會全身心地投入到春茶的制作中,忘記了這檔子事。
如何提高能效,如何提高品質,是年年春茶季,他必定會思考並去實施的一件大事。
《2》
今年的春茶制作,他做了許多調整。
第一個,就是多請了一倍的采茶工。
以采摘金柳條的時候為例,去年是7-9個人,今年,翻了一翻。
采摘的時候,整個茶園都是人。
我當時驚訝極了,說,難道你今年要增產?
他大笑,說,不是不是。
多請人,是想快點采完。
『這怎麼解?
眾人拾柴火焰高?
還是大風地裡搶蘿卜?
』李麻花在一邊笑。
武夷山胡歌解釋說,茶青數量就那麼多斤,但是人多的話,大家一起采,人多力量大,七手八腳,能快點把這片茶園的青全部采掉。
比如,原來采完一片金柳條茶園的茶青,需要4-5個小時,現在采茶工多了一倍,大概兩三個小時就能采完。
時間比原來縮短了一半。
嗯,這也是一種節能增效。
但為什麼要這麼提高呢?
有什麼好處麼?
我還是不明白。
武夷山胡歌不愧是985211畢業的,他說了一個名詞,我聽都沒聽過,叫『失水時間差』。
多請人工,早點采完,可以讓同一個茶園的同一批茶青,采摘的間隔時間不長。
茶青是一采下來就開始失水的——葉脈被掐斷的那一刻開始,它的養分運輸就停止了,葉片細胞中儲存的水分,就開始揮發,這就是『失水』。
10點鐘采下來的茶青,10點鐘就開始失水。
10點10分采下來的茶青,10點10分開始失水。
10點30采下來的茶青,10點30開始失水。
故而,當10點30采下來的茶青剛剛開始失水的時候,10點鐘采下來的茶青,已經失水了半小時了,它葉片細胞中的水分,大致已經散失了5%左右《具體失水率還要看采摘當天的日照情況以及氣溫》。
如果把10點鐘采的茶青和10點30的茶青擺在一起,便會發現,早采的那片已經有點萎靡不振了,但剛采的那片還鮮活明媚著。
這就是由於『失水時間差』導致了含水量不同,從而形成外觀上的顯著差異。
那麼,當這批茶青運到廠裡的時候,它們葉片當中的含水量,是不一樣的。
最先采摘下來的,含水量低一些,最後采摘下來的,含水量高一些。
含水量的不同,便會讓這些茶青加工的時候,出現口感上的不均衡,有一些會偏苦澀一些。
故而,如果要讓茶葉的口感更均勻,更加不會出現苦澀味,就要讓同一批茶青的采摘時間極大地接近,降低失水時間差——你已經失去10%的水分,而我還是100%的水分——將它們放在一起加工,東北亂燉一番,最終的結果必然是有一些茶青的內質會受到折損,且呈苦澀味的物質會大量滯留在葉片中,最終在沖泡時浸出到茶湯裡,給我們喝到一杯帶苦味和澀味的茶湯。
於是,武夷山胡歌就想到了多請采茶工這個妙招,人多,采得快,同一批茶青的采摘時間比較接近,含水量也接近,加工的時候走水均勻,品質自然能得到極好的提升。
這種精巧的心思,真的想不到是在一個男生的大腦裡誕生的。
學理科的人,果然與我們學文科的人,大腦回路迥然兩異。
可以預見到,今年,武夷山胡歌家的牛欄坑肉桂,馬肉,天心巖肉桂,水簾洞水仙,老叢梅占和名叢金柳條,一定會極度醇厚,苦澀物質大大降低。
哪怕喜歡坐杯悶泡,哪怕是新手,也可以泡得很好喝。
《3》
另外一個調整,就是他不像往年一樣,按重量計工資,而是按小時計工資—。
這算是一種改良。
在武夷山是不是獨一份,不得而知。
但確實是大大的進步。
從前,武夷山胡歌家的采茶工,是按重量計費的——跟現如今的大多數茶廠一樣。
采茶工采下來多少茶青,上秤稱一下重量,便按重量結算工錢。
同樣采三個小時,動作快的,采得多的,自然工錢就拿得高;而動作慢的,采得少的,結算的時候,就隻能眼巴巴看著人家那厚厚的一沓子,而自己卻隻有少少的一部分。
羨慕妒嫉恨。
於是去看工錢高的人是怎麼采的,一看,發現采得長,梗多,自然就壓秤。
第二天起,可能這一組采茶工,人人都采得梗長葉大,等級采得極低,但工錢都蹭蹭蹭漲上去了。
這些多采的梗、葉,其實並沒有用。
到了廠裡,搖青過後,炒青過後,揉捻過後,走水焙之後,到了毛茶階段,還是要人工將它們挑撿出來,歸到廢料一邊去,不可以當成正品賣出去給客人喝的。
但如若是采摘的標準不夠高,多采了這些梗和老葉,那就會給制茶工作帶來麻煩,給制茶增加負擔——這些大量的廢料,勢必會占用搖青桶的資源,炒青鍋的資源,揉捻機的資源,烘幹機的資源,以及電力資源…..
並且,茶梗和老葉太多,會影響到正常嫩度的茶青的走水,甚至還會讓原本高品質的茶青,生成輕微的苦澀味來——如果一款好山場的茶青做出不太好的味道來,茶青的采摘等級不夠高,也是一個原因。
故而,武夷山胡歌今年調整了計費方式,改按重計費為按小時計費——采的時間長,工資高。
這樣一來,大家都慢慢采,認真采,梗掐得短一些,等級采得高一些,茶青采得漂亮一些。
但今年,他們家的采茶工的工錢,就比往年貴了。
說到這裡,武夷山胡歌說了一句哲語:所有上帝饋贈的禮物,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錢。
好吧,想得通透,敢想敢做,我支持他。
《4》
武夷巖茶的魅力,便是創新。
廣大的武夷茶人們,年年都會主動去創作,去創意,去創造。
在大范圍之下,去做小小的調整與改良。
於是,這便讓人有了期盼,今年的巖茶,跟去年的巖茶相比,會如何地活甘清香呢?
這種期盼,年年月月,早已經深入了我們的味覺細胞裡,並深深地刻印在了大腦中。
由此而生成了一種條件反射——誰家有巖茶新貨到,必定是一呼百應,打飛的都有人來蹭茶。
尤其是一些稀缺茶,像奶油香的名叢金柳條,像老叢梅占,像慧苑鐵羅漢和慧苑老叢水仙,新茶一上市,李麻花聞到香氣就走不動路了。
我們愛武夷巖茶,愛的,就是它這種不同尋常,不流於俗的,創新精神。
合縱,聯橫,去粗,取精。
一杯大紅袍,便盡得武夷真味。
尤其今春大雪,巖骨與花香,便都占齊了。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