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流行的點茶,為何銷聲匿跡了?如今的六大茶類如何正確沖泡?《圖+文》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搜狐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最近,點茶很火。

無論打開哪個平臺,都會看到有關點茶的文章和視頻。

古裝扮相的小姐姐們,在茶桌前正襟危坐,學著古人的樣子,進行點茶的步驟。

優雅的樣子,看上去都是一派雲淡風輕和不驚不擾。

想必是,大家最近都看了《夢華錄》

裡面扮演女主角的劉亦菲以老板娘的身份一出場,就show了段茶藝表演,著實是把觀眾們給震撼住了。

與此同時,也讓眾人對宋代的茶事興致盎然。

在村姑陳的觀念裡,再沒有一個朝代,能像宋朝那樣,把生活、文化、禮儀,當作最高層次的追求。

那也是自己最想穿越過去的朝代,各種文雅之事,融於生活。

吳自牧就曾在《夢梁錄》中提到,『燒香、點茶、掛畫、插花,四般閑事,不宜累家』

這便是宋人平凡生活裡的日常,閑,但卻氣質不凡。

其中,又以點茶為最風雅,又最生活的事情。

興於文人,源於民間。

《2》

簡單來說,點茶就是一種吃茶方式。

在宋朝以前,唐朝盛行的是煮茶法,有時還會加入鹽等作料進行調味。

後來在此基礎上,衍生出了點茶法。

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茶不再投入鍋裡煮,而是用沸水在茶盞裡沖點。

這樣看來,是不是稍微有點我們現代泡茶法的雛形了?

而很多人好奇的地方在於:我們現代為什麼很少看到點茶了?

最直接的原因是,太麻煩了。

宋代市場上,有兩大類,一種是團茶,飲蒸壓成一片片的,又稱片茶;還有一種,則是散茶。

點茶所用到的茶葉,正是團茶,工藝類似於今天的蒸青綠茶。

主要分成六個步驟,分別是炙茶、碾末、羅茶、候湯、熁盞、點茶。

不僅如此,為了點茶,宋人還需要對水的質量、水質、火候、茶具都非常講究。

換到現代來看,若非已經達到財富自由了,誰有閑情逸致天天點茶呢?

復雜不說,還花費時間。

想喝一杯茶,還得從烤茶開始,一步一步做下來,品茶的興致也被漸漸消磨光了。

快節奏的現代生活,閑暇時間本就不充裕,點茶自然很難流行。

去繁從簡,才是王道。

其實,從明朝開始,就開始流行簡約的喝茶方式。

朱重八一個詔令,『興散茶,廢團茶』,便導致蒸青團茶沒落,蒸青散茶開始大為盛行。

在當時,團茶的制作非常復雜,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還有平民階層消費不起,隻能滿足少數人享樂。

甚至於,還有剝削平民百姓,供皇宮貴族享樂的嫌疑。

被朱元璋斥之謂『奢靡』之後,就慢慢淡出了眾人的視線。

興散茶,廢團茶,也由此開始了。

一直到了今天,大家在市場上所看到的茶葉,大多數是以散茶形態存在著,餅茶隻有少部分茶類有。

《3》

古代,有古代的喝茶法。

了解歷史,有利於我們更好地探究茶文化,但同時,也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若一成不變的,用幾百年前的方式來泡茶,顯然不正確。

更何況,當時點茶所用到的茶葉,和今天也不同。

首先,宋代團茶窮工極巧,以細芽嫩葉為原料,講究極致的嫩,點茶之後的風味,不可能一比一地還原。

其次,點茶是綠茶,而我們現在喝的,有六大茶類。

最後,點茶喝的是茶末,把茶湯和葉子一起喝進肚子裡,但我們現在隻喝茶湯。

把不同之處羅列出來以後,想必列位看官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

那麼,什麼才是適合我們現代人的喝茶方式呢?

大致可以分為杯泡法、蓋碗泡、煮茶,三大類。

杯泡法,比較適合泡綠茶。

雖說綠茶作為我們最早的茶葉品種,歷經千年,一直和盞、釜、碗掛鉤,沒有玻璃什麼事。

但偏偏到了現代,用玻璃杯泡綠茶似乎成為了一種共識。

個中緣由,或許是因為大家在渴盼春天的時候,可以通過透明的杯子,看看其中的那一抹鮮綠。

並且,也不需要什麼技巧。

不管是在家裡還是辦公室裡,輕輕松松,就能得到一杯清香四溢的茶湯。

除了綠茶,像是新白茶、紅茶等,也可以用玻璃杯泡,節省時間。

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控制好投茶量,宜少不宜多。

否則,泡出來的茶湯太濃太苦,可就不好喝了。

《4》

和玻璃杯相比,蓋碗泡茶略顯繁瑣。

不僅需要適當的空間,能擺放蓋碗、公道杯、品茗杯等茶具,還需要足夠多的時間。

但在茶圈裡,蓋碗素有『萬能茶具』的稱號。

它的萬能之處在於,幾乎所有茶類都能沖泡。

當然,也包括綠茶。

相信這時候,有茶友要問了『誒,你前面不是說,綠茶用玻璃杯泡嗎?

的確如此,但卻不代表,綠茶不能用蓋碗來泡呀。

其實,泡任何的茶類,只要控制好茶水比例、水溫、水質、出湯時間等因素,就能得到良好的風味。

合適的茶具,則起到了加成作用。

大部分新茶友對蓋碗的印象是,不好用,太燙手。

帶著恐懼的情緒,便會起到排斥心理。

對於茶本身而言,蓋碗的優勢有很多,比如,能泡出茶湯的原汁原味,不容易悶泡,快速茶水比例,便於瀝幹,方便清洗……

所以,愛茶的人,茶桌上必然少不了一個蓋碗。

懂得選器,才會懂得泡茶、喝茶。

懂得喝茶,才會買到好茶。

你瞧,這是一個良性的循環。

反之,如果選擇了不合適的茶具,像是用紫砂壺來泡所有茶類,影響了風味不說,還不利於分辨茶的品質。

喝到劣質茶,也難以分辨,未來也就更加不講究茶具的挑選了。

因此,要看一個人會不會喝茶,懂不懂喝茶,先去他的茶桌上看看。

用紫砂壺還是蓋碗?

用的是哪種蓋碗?

茶具是看顏值還是重實用?

這些細節裡,能反映出非常多的問題。

至於煮茶,我們常常用它來作為泡茶的補充。

也就是當一泡茶用蓋碗泡了七八沖以後,滋味慢慢弱了,這時候又舍不得直接扔掉。

好茶來之不易,把葉底放到煮茶壺裡,高溫加熱,又能把養分繼續榨幹。

這樣一來,才能做到不浪費,物盡其用。

不過如果是冬天,室內溫度低,也會選擇直接煮老白茶。

聞著裊裊的茶香,感受著溫熱的氛圍,瞬間能理解為什麼古人這麼喜歡煮茶了。

煮茶,乃雅事一樁,無論隔了多少朝代,依舊不變。

《5》

點茶,是宋人閑暇之餘的快樂事。

宋徽宗講得非常清楚,點茶要見到乳花,就像現代人喝卡佈奇諾要拉花一樣。

註重視覺美感,從古至今,都不曾改變。

隻不過現代的人,已經不再能像宋人那樣,完完全全專註於茶葉。

外界有太多的幹擾,在牽絆著我們。

時不時的一個工作電話,或者重要的事情,手上喝茶的動作就得立馬停下來。

人走茶涼,是遺憾,更是無奈。

喝茶是生活的一部分,也不必弄得如此苛刻。

自己喝得舒服,才是關鍵。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