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旗下巖茶課堂原創
丨首發於搜狐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和朋友聊天,話題是聊老叢。
『慧苑老叢總體的香氣、滋味特征,你覺得是什麼?
』
聞言,麻花脫口而出,左不過花香叢和木質叢。
慧苑,當地人也稱慧宛,是個大山場。
坑大,小山場多。
不同小山場之間,做出來的成品風格略有不同。
比如,鷹嘴巖、竹窠、古井、楓樹窠、瑞泉巖、大竹灣、盧岫……
各家分到的小山場不同,制茶心得不一。
籠統概括去談論,慧苑老叢是何風味,話題實在太寬泛。
但以試茶體驗看,慧苑老叢目前有兩大主流風格。
花香叢,湯感醇厚,蘭花香占了主導,木質叢香隨後出場,負責壓軸。
木質叢,湯感也很醇《畢竟都是老叢》,木質叢香為主,花香為輔。
試茶時,武夷山於和偉說過,他更喜歡花香叢。
因為老叢做出叢香,不過是基本功。
而花香叢的風味,更像裊裊深林裡,幽幽浮起清涼花香,就像慢電影,畫面在一幀一幀播放,十分有記憶點。
然而,據市場觀察,木質叢似乎更受市場偏愛。
原因不難猜,因為市面上要想買到貨真價實的老叢並不容易。
很多茶客買老叢時,一旦被坑怕了後,選茶時更偏好單刀直入,挑木質叢香渾厚的買。
顧及不了花香叢與木質叢的細膩差別。
《2》
遇到一泡難得的老叢,喝茶時必然要有儀式感。
珍之重之,慢慢沖泡。
甚至於,認真起來時,還要將品鑒感受寫滿整整三張紙。
這天午後,麻花就看到有茶圈博主在曬圖。
專門分享自己在喝某泡老叢時的心得體會。
論態度、論敬業精神,值得點贊。
但點開圖片,將手寫品鑒的文字內容放大。
短短十餘秒之間,找到了不少槽點。
真如品鑒感受所言,那這泡老叢水仙未免太奇異、太另類。
下文且隨意摘錄一二,開一開吐槽大會。
《3》
『老叢水仙外形條索粗壯,聞幹茶就會有明顯叢味』
水仙茶樹,葉片本身就偏大。
至少在看青葉時,水仙的『標準青』,葉片比肉桂、黃觀音、雀舌等大得多。
更何況是老叢?
隨著水仙樹齡的慢慢積累,老叢水仙的葉脈會更顯粗壯。
為此在制茶加工,揉捻成條索狀後,單從幹茶外形看,老叢水仙的條索普遍更粗壯。
但要談及從幹茶上就能聞到明顯叢味,對這點,麻花是不信的。
在這其中,必然有誇大之嫌。
因為巖茶加工時經過了焙火,聞幹茶時,普遍是焦糖香等焙火氣息占據了主流。
因為從幹茶香身上,更多會反映焙火氣息、以及倉儲陳化過程形成的香氣。
因為巖茶的香氣是由內到外,由表及裡慢慢釋放的,不會在一開場,就在幹茶上將叢香暴露出來。
除非是經過沸水沖擊後,蓋香、落水香、掛杯香等,叢香顯現才會更明顯。
《4》
『茶湯滋味甘甜,類似甘草的甜味』
從出現時機看,巖茶分入口即甜與回味甘甜《回甘》。
從甜味濃度看,比起甜到發膩,清甜、甘甜、尾水甘潤微甜,才更可貴。
從甜味持久程度看,回甘滋味清甜持續時間越長,品質會更好。
但是,在喝老叢水仙時,很難讓人代入到甘草甜。
甘草的甜,是在一陣中藥氣息之後,浮現出來的甜味。
夏天煮涼茶時,不論煮蒲公英,還是煮野菊花,加點甘草進去『壓壓味』總沒錯。
麻花印象裡,甘草的甜味很特殊。
一是它的氣場很強大,一鍋藥湯裡但凡加了兩三片甘草進去,味道立刻就不同。
一是當甘草用量過多時,反而適得其反。
出現的不是甜味倍增的效果,相反是有些偏沖的苦意。
喝老叢水仙時,提到甘草的甜味有些讓人出戲。
因為巖茶的茶湯滋味,和甘草泡水煮湯的味道,差別很大。
不論如何,也不應該隨便混為一談。
《5》
『茶味甘鮮融合,類似熬透的雞湯味』
濃縮概括下,試問大家在喝巖茶時,有沒有從中喝過雞湯味?
個人一直覺得,用雞湯味去比喻茶湯的鮮,不大合適。
且不說,雞湯味是個廣義詞。
土雞湯、蟲草花雞湯、竹蓀燉雞、口蘑燉小雞、當歸黨參雞湯……
光是從菜名上就能知道,雖說同為雞湯,但味道卻天差地別。
再說,植物的鮮和動物的鮮,差距很大。
植物的鮮,如春筍、春茶、蘑菇等,清鮮動人,有一種鮮活感。
動物的鮮,如雞湯、魚湯、海鮮湯等,鮮味來得更厚重。
這背後的直接原因,在於鮮味提供者的不同。
天冬氨酸、谷氨酸、絲氨酸、茶氨酸……
雖說它們都是鮮味來源,但表現卻各不相同。
再者說,巖茶已經焙了火。
比起綠茶、比起新白茶,巖茶即便有鮮味保留,也難以呈現出鮮銳明媚的特征。
喝巖茶,用雞湯味來概括老叢水仙的茶味,並沒有代表性。
與其說,茶湯裡有雞湯般的鮮味。
倒不如說,老叢水仙因為樹齡老,內質豐沛、含氮類物質含量充足,以至於泡出來的茶湯極盡醇厚綿柔。
喝茶時,遇到醇醇滑滑的茶湯。
茶水入喉,仿佛在喝膠質豐盈的老母雞湯,舌感美妙極了!
《6》
曾有人說過,『老叢水仙要焙足3道火,茶味才會醇』
聽完這番話,麻花隻是將信將疑。
後來又轉念想了想,更是覺得不對勁。
雖說,像老叢水仙這樣金貴的茶,必須要慢工出細活。
文火慢燉,才能出精品。
每到焙火之間,都要等茶葉完全吐了火,再焙下一輪。
若沒有吐幹凈,貿然著急焙茶。
新的火焙不進去,白瞎了這道焙火的成本。
巖茶的焙火,說來很復雜。
要想焙足火,不是非三道火不可,主要看焙茶時長和溫度。
在武夷山,一、兩道火焙足的情形,也並不稀奇。
但不論怎麼看,巖茶焙火能為茶葉成品風味定型。
至於湯感醇不醇,厚不厚,得看內質積累。
先天根基不穩,山場不正的水仙,哪怕換著花樣去焙茶,茶味依舊不會醇!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