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搜狐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巖茶鬥茶,是很有學問的。
當然,這裡的學問,指的並不是品茶的環節,而是指沖泡。
鬥茶嘛,大家都想贏,這是人心之必然。
貴的想贏,顯得自己價有所值;品牌茶想贏,要捍衛該品牌的榮譽;便宜的更想贏——你們一個天價茶一個品牌茶,竟然敗在我這無名小卒名下,多麼地有面子?
就像笑傲江湖裡的五嶽盟主,誰都想當,誰都敢當。
不過,當武俠小說裡的武功高手,太難,但要當一次鬥茶桌上的武林盟主,卻相對易於實現一些。
只要掌握了沖泡技法,再好的茶,也能被你拉下馬來——若實力懸殊太大,鬥敗是不可能的,但打個平手、不至於前三沖敗北,未嘗不可。
不信麼?
按我的方法試試便知。
《2》
沖泡之前,先看幹茶。
這是必經的步驟,也是極重要的步驟。
我們知道武夷巖茶需要焙火,有的一次到位,有的要焙上好幾次才到位。
但無論焙幾次火,但凡經過了焙火的工藝,茶葉的幹度,就有可能達到極幹——隻有3%左右的含水量。
這種幹度的茶葉,有個特點,就是易碎。
並且,每一次焙火,都要翻動它,攪動它,雖然動作輕柔,但茶葉破碎一些,總是難免的。
故而,越是焙火次數多的巖茶,條索完整程度越低。
還有一個方面,那就是,在運輸,包裝,攜帶的過程中,茶葉雖然包裝有泡袋,也極容易被壓到,極易產生少量碎片。
那麼,在沖泡之前,我們就要多看一看手中的這袋子茶葉,它的整碎程度如何,如果條索完整得多,長大條形的葉片多,那就算是完整度較好;反之,碎葉多,小條索多,那就說明這茶較碎。
如果用來鬥茶的巖茶,不巧正是這樣一泡碎度有點高的茶,那麼,就必定要小心了。
在接下來的沖泡環節,仔細為自己掩蓋住缺陷。
最好,再多多加分。
《3》
接著是投茶。
這非常重要,能決定生死。
來參加鬥茶的茶,之前在家裡肯定是泡過不止一次的,否則,也沒把握拿出來比賽露臉。
故而,這茶的品性,苦不苦,澀不澀,耐泡不耐泡,香氣如何,湯水醇不醇厚,自己應該心知肚明。
在投茶的時候,就要調整好投茶量,方才可以規避掉這些缺陷。
如果是苦味和澀味並重,或者單苦、單澀的巖茶,那投茶的時候便要注意,不可太多。
當然也要參考別的參與比賽的茶的投茶量。
如果人家是9克,那你投8克便可,這樣一沖出來,同樣容量的蓋碗,同樣的註水量,投茶多的,肯定泡出來更苦更澀,而投茶少的,對比著喝,湯水會更輕柔細滑。
減少投茶量,才會降低苦味。
而若是澀味重,那也可以減少投茶量,隻不過,不必減少那麼多罷了。
人家投9克的時候,你投8.5克,這樣泡出來的茶湯,味道不那麼重,但醇厚度極強,瞬間就秒過了9克的茶。
當然,如果參賽的選手們,對投茶量的要求很高,必須要稱同樣的克重來鬥茶,那上述招式便行不通了。
在絕對的公平面前,任何技巧都是浮雲。
《4》
聞幹茶香。
聞幹茶香這個環節,主要是聞香。
它雖然是個必經的環節,卻並不是決定勝敗的關鍵一步,因此,不必太費力在此時,平淡而過是最好。
當然,也要留意,不要出錯。
比如,茶葉太碎的,那麼,聞幹茶香前的搖蓋碗動作,就要輕柔,不要太過用力,否則,碎茶葉會騰空而起,大量附著在蓋碗上,及至揭蓋聞香時,眾看客能看見白凈蓋上大量褐色碎葉,蔚為不美。
聞幹茶香,緊要的是聞茶葉當中是否有異味,以及茶葉的大致儲存條件和工藝《發酵程度、焙火高低等等》。
因此,如果自己帶去鬥茶的茶葉,有氣味不美,儲存不當,含水量過高等等這些問題,就得遮醜。
為免在聞幹茶香的階段就被聞出來,應當適當規避。
如何做呢?
讓蓋碗的溫度不要太高。
燙壺溫杯之後,待蓋碗稍涼,涼到常溫之後,再投入茶葉。
沒有了極高的碗內溫度的蒸騰,茶葉當中的那些異味,自然就不那麼容易被蒸出來,被聞到,從而,就不致於讓這泡有味道的茶,在鬥茶尚未正式開始時,便兵敗滑鐵盧。
還沒開始,便宣告結束,這是最悲劇的。
《5》
接著就是沖泡。
最最最重要的環節。
投茶是小技巧,聞幹茶香更是中規中矩,到了沖泡,便是可以放大招的時候到了。
它可以徹底讓一泡茶,改變它原本的模樣。
這時候一定要洗幹凈手,讓手掌和手腕幹凈利索——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鬥茶的時候,沖泡的人,非常重要。
此時,有幾方代表是可以成為沖泡者的。
提供場地者,可以成為沖泡者;參加者中的吃瓜者,也可以成為沖泡者;當大家相信時,某位參賽者,也可以成為沖泡者。
無論是哪一方,村姑陳要教給你的要領便是,拋開這款茶原本的品質不提,單論沖泡技法,則,如果想讓一款茶泡得苦,那就坐杯,慢三秒出湯;如果想讓一款茶泡得輕柔細滑,那就迅速,早三秒出湯。
然,眾目睽睽之下,該如何操作不致露餡呢?
註水。
出湯的時間很難作偽——當合上蓋子時,是馬上端起來出湯,還是等一下再出湯,在坐眾人都有目共睹,難以操作。
但註水,大家便不甚關注這裡面花了多少時間。
尤其是環壁註水,你是劃了三圈,還是三圈半,或者是四圈,或者是五圈,大家不會太留意。
另外,劃圈的速度快與慢,大家也不太留意——這當中,可靈活掌握的時間,有3-5秒鐘。
這麼有彈性的一段時間,足夠讓一泡原本不苦的茶,泡得極苦,極苦。
反之,若操作得當,也足夠讓一泡原來苦味明顯的茶,泡得不那麼苦,甚至,還有點甘滑。
所謂謀事在人,大抵,便是此意了。
關鍵是,這些時間上的把握極為巧妙,普通人,很難看出端倪來。
鬥輸了,也隻會覺得是自己茶不好喝,哪會想到其它。
《6》
泡茶真的是一門大學問。
投茶的數量,出湯的時間,稍微差之毫厘,都能謬之千裡。
故而,千萬不要輕易給一款茶打上標簽,說它苦,或者澀。
苦和澀,是可以在沖泡的時候釋放與修正的。
這技術並不難,多加練習便可。
難的是,讓一款湯水輕薄的巖茶變得醇厚,這就很難了,無論增加投茶量,還是坐杯,都難以實現。
增量隻會增加味道,坐杯隻會讓茶湯味濃,但醇厚,與它們都不一樣,是另外一種口感,是人工所變不出來的。
隻有好山場好工藝好儲存,才能生成。
還是那句話,在絕對的好茶面前,所有的奇技淫巧,皆是浮雲。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