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葉片主脈來分辨大紅袍、水仙、肉桂?『以貌取茶』又出奇葩說。《圖+文》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搜狐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昨天刷到一個視頻。

一個佈置精美的攝影棚裡,坐著一個茶服女子。

她正在慢條斯李地分享怎麼辨別水仙。

她說,某次自己跟朋友喝茶,看一眼幹茶就知道這是水仙,那朋友驚呆,立馬就在心中給她原地封神。

看到這裡,李麻花湊過來準備把視頻關了,說吵得很。

我攔住她,問她,你猜,這位大姐判斷水仙的標準是什麼?

她翻白眼,說,還不是『葉片比其他品種大、粗,好辨別』那些,我都會背了。

接著看視頻,果然,茶服女子撿起一根類似茶梗一樣的碎葉,說這是『葉基主脈』,呈現出『寬、黃、扁』就是水仙。

這下,村姑陳和李麻花簡直比她朋友還要震驚。

我滴神吶,這年頭,居然還有人通過葉片主脈來分辨巖茶品種的?

簡直刷新了我們的三觀。

稍有點巖茶常識的人也知道,要拿事物區別性最大的部位做比較。

如果是植物,應該是對比葉片的形狀、顏色、鋸齒、葉脈的走向等等。

而葉片中間的主脈,應該是相互長得差不多的部位,筆直伸展的,含水量多,有光澤,顯然不具備辨識度。

就像搶劫罪與搶奪罪,叫你論述二罪的區別,你難道要說主要是看主觀上有沒有犯罪故意嗎?

如果把水仙和肉桂青葉的葉張削去,剩下兩根光禿禿的主脈,安能辨出『雌雄』?

估計武夷山胡歌他爹這種老江湖也是分不清楚的。

太為難人了。

《2》

要認真細究起來,喝茶前對著幹茶一番評頭論足的人真不少。

當然,我們歡迎客觀中肯的評說。

但那要命的『一眼識茶』、『聽聲辨茶』等等半仙之舉,就十分嚇人了。

碰到個算命的,他掐指一算,就知道你是不是命中會遇貴人,你信不信?

有個巖茶初學者剛從他朋友處喝茶結束,回頭一臉得意微我:『分辨好茶有捷徑哦,我剛學了一招,就是看幹茶!這幹茶看起來大條、粗獷的就是好茶』

我拿著茶夾正準備把燙好的柴燒杯放茶桌上,被他這麼一語音,手一抖,杯子差點掉了。

如果要認定外形大、條索粗就是好巖茶,那天生小葉的雀舌、矮腳烏龍,就妥妥地是『爛茶』了,豈不是冤枉?

我問他,『你這朋友對武夷巖茶了解多少?

他回答說,『福州本地人,但是做茶時間不短,據說在武夷山核心正巖茶區有塊家傳的寶地,至於祖上是從誰那裡繼承來的沒細說』

哇哦,又是一位有坑的人。

這年頭,在外面喝茶,遇上自稱家裡有武夷山正巖山場的人,比比皆是。

大多是『祖傳、家傳』而來,言之鑿鑿,我仿佛看到電視上藥品廣告中那些白發皓首的老表演藝術家們,異口同聲地說著『違背祖訓,獻出藥方』。

其實,武夷山就那麼大,正巖就那麼多地,誰家有,誰家沒有,誰家有多少,都不消細細打聽,隨便一問便能知道個大概。

何必在這種容易被戳穿的事情上胡編亂造呢?

再說,故事再好,沒有真學實才是不行的!就這『葉片大就是好茶』一句話,再多的包裝鋪墊,都會被打回原形!

《3》

既然聊到武夷巖茶的幹茶外形,那麼,它們的長短粗細取決於什麼呢?

首先,品種。

不同的茶葉樹種長成的葉片大小不同。

在武夷山,水仙屬於小喬木,葉張偏大;肉桂屬於灌木,葉張中等;葉片小的代表是雀舌,因其葉片長得像麻雀的舌頭而得名。

我問老茶農,你看著茶樹的葉片能不能一眼看出品種來?

他苦笑,除了水仙、佛手、梅占這樣葉片大好辨別的,或者像雀舌葉片小得有特色好分辨些,其他茶樹的葉片,很難分辨品種。

其次,采摘。

新梢芽葉全部展開形成駐芽,俗稱『開面』,武夷巖茶的采摘標準是中開面采摘,茶樹新葉長到中開面時,成熟度剛好,適合采摘制作。

小開面采摘,也說『嫩采』,做出來的幹茶外形就會偏細小些。

過了中開面時期,葉片長老了,葉張大,做出來的茶條形便會粗大,沖泡出來茶味淡薄、香氣粗劣,不耐泡。

如果按照前面那位『家傳寶地』的說法,這些粗老葉做出來的也是好茶了?

最後,制作。

巖茶制作過程中能影響茶葉外形的環節主要是揉捻和焙火。

揉捻重,條索更緊結、細長;揉捻輕,則反之。

焙火重,條索收縮得緊,顯得修長、結實,色澤深;焙火輕,則反之。

除了以上三點,在種植環境、茶山管理、氣候條件等方面的影響下,同樣樹種的葉片會有細微的大小、薄厚之分。

所以,本文開頭那位茶服女子,僅憑一根葉脈的主莖,就能分出來水仙或肉桂,這簡直,就是太天方夜譚了。

《4》

一泡巖茶的幹茶確實能告訴我們些許信息。

比如好辨認的品種,比如制作工藝,但它切不能成為辨別茶葉好壞的依據。

如果真要從外形上對一款茶的品質做出初步判斷,那也要綜合來看。

要從條索、色澤、勻整度、幹香等因素細細辨之,而非單一、片面地光看幹茶條形大小或顏色深淺。

『隻見一斑可窺全豹』這種套路,在辨茶識茶上,行不通。

好茶的巖茶條索,要緊結不松散,這樣在沖泡時幹茶慢慢舒展開,內在物質逐層釋放,確保了這款茶口感香氣的層次感和耐泡度。

而幹茶顏色,則主要體現焙火工藝。

傳統的足火茶要呈現出烏褐色,而深一分則焙火重,茶葉的鮮活度降低,極有可能出現炭味、焦味,若淺一分則失了足火茶的那份飽滿和紮實。

過輕過重,都不好。

好的巖茶幹茶看起來是亞光的,帶有磨砂感,像是輕微撒了一層糖粉,如果是好的老叢水仙,幹茶看著很舒服,有緞面感,如柔順的頭發一絲不茍地垂下。

聞好茶的幹香就是一種享受,有糖果的甜感,有海風的咸味,有山野小花的清香,也有藤蔓纏繞枯樹的鮮活與枯寂……總之,香氣一定是幹凈、通透的。

《5》

一泡茶沖泡伊始,看幹茶是必修課。

在茶葉審評的評分體系裡,幹茶是較占比重的。

審評時,需要認真觀察每泡巖茶的幹茶外形,並且在心裡生成一個初步印象。

但僅僅是初步印象而已,不會成為提早下結論的依據。

店裡常碰到一種茶客,因為茶在泡袋裡被擠壓後變碎了,他們便瞧不起這樣的茶,覺得外形難看的茶肯定不好喝。

於是,喝的時候情緒就完全被左右了,即使是好茶,也得不到好的評價。

喝巖茶,真真不可『以貌取茶』。

茶好不好,最終還要落在茶湯和香氣上。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