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走過最長的路,就是你的套路!水仙巖茶的樹齡還可以這樣增長?《圖+文》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旗下巖茶課堂原創

丨首發於搜狐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聽到一條略顯獵奇的傳聞。

武夷巖茶裡,老叢水仙、高叢水仙的樹齡是可以憑空增長的!

偶買噶,這是什麼意思?

經過一番打聽,才明白原來是這麼一回事。

這些年,貨真價實的正巖老叢,可謂圈內的稀罕物。

然而,縱使老叢水仙有千百種好。

香氣好,叢香馥鬱;

滋味好,湯感極醇;

韻味好,回甘清涼持久。

但可惜的是,老叢水仙的資源獲取,著實太難。

要等到樹齡滿60年以上,才算老叢。

算一下時間,差不多是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沒有一步到位的捷徑。

《2》

但事情就奇怪在這,近期聽到一個方子,可以快速增加水仙樹齡感。

做法濃縮概況起來,即騰籠換鳥。

首先,將自家正巖山場的小品種茶砍掉,騰出空間。

《注意了,考慮到今時今日的巖茶行情,茶農們但凡動了改種、擴種的念頭,十有八九是選小品種開刀,沒人舍得動肉桂。》

其次,到其它地方去買點高叢水仙、老叢水仙。

最後,請工人將茶樹運進正巖景區,進行移植。

怎麼樣,這樣的法子絕不絕!

在此之前,這種憑空增加水仙樹齡感的做法,恕麻花從未聽聞。

在此之後,聽完這樣傳聞,心生不少疑惑。

試問,這樣貿然移植,這茶樹還能存活?

老話裡說過,人挪活樹挪死。

雖說正巖一帶,小氣候環境絕佳,極適宜茶樹生長。

但貿然移植,這茶樹能不能順利存活還得另說。

因為水仙茶,作為半喬木樹種,它的生長規律如下。

隨著樹齡增長,肉眼可見,茶樹主幹越是粗壯。

在沒有修剪的前提下,順利長高到三、五米不成問題。

個頭高,是喬木類《包括喬木、半喬木》的天性。

夏有喬木,雅望天堂,正是如此。

但在我們肉眼看不到的地方,身為半喬木的水仙,會隨著樹齡增長地下紮根更深。

就像榕樹那樣,根系發達,根結盤據,根深蒂固。

紮根深,根基穩,高叢/老叢水仙才能從土壤裡汲取更多的養分,供應茶樹生長,有利於產出內質豐沛的茶青鮮葉。

等到最終,才能在茶杯裡形成更加醇厚稠滑的湯感。

但將一棵成年體的茶樹挖出來,免不了要傷筋動骨,損傷根系。

換了新環境後,如果根系不能順利生長出來。

屆時吸收到的養分有限,最終導致整株枯死,那豈不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換了新環境後,假設依賴現代農業的進步手段,能增加移植成功率。

但那些被砍掉的根系,短時間內無法恢復。

雖然說,這棵順利移植的茶樹按樹齡來算,的確足夠老。

但它在折損多員大將《根系》後,生產力下降,根基受損,難以產出湯感極致醇厚的優質好茶!

《3》

拋開移植存活率不說,運輸成本也很高。

搬運移植一棵大樹,是件費力的大工程。

如果在移植過程中,能夠『車接車送』,那倒還好。

從外山某處路邊,將茶樹挖出來後,裝上車。

緊接著開車護送,運到正巖靠近路邊的山場,停車卸貨後就能開始移種培土。

『車接車送』下,倒還好說。

怕的是,要將成年體的茶樹,移植到正巖深處的小山場。

比如楓樹窠、古井等慧苑深處的小山場。

平日在走山場時,哪怕空著手進山,這些偏遠山場也得走到腿酸。

更何談,再扛著這麼一棵大樹?

如果像春茶季挑青那樣,純粹靠人力肩挑背扛,上哪去找能夠輕松倒拔垂楊柳的壯漢?

再說,茶青裝入竹筐後,再加上扁擔。

人工挑青時,挑著扁擔,尚且還有著力點。

但光溜溜的筆直茶樹,顯然是龐然大物,就算兩三人合力,也很難扛得動。

就算能順利扛起來,在移植進山過程中,遇上羊腸小道,又怎麼辦?

要知道,在各大正巖山場的『非遊覽路線』裡,全是泥巴路不說,有的小路還極度狹窄崎嶇。

遇到險道時,甚至要手腳並用才能順利爬上去。

此時,三兩人扛著一棵茶樹進山移植,顯然是此路不通!

《4》

最後,聊聊品質影響。

假設說,挖了一株星村樹齡40多年的水仙,移到正巖去種植。

並且,還移植成功,順利存活了。

等到茶樹恢復過來後,春茶季時再去采摘青葉,進行加工。

試問這批茶最終做出來後,如此半路出家的『正巖水仙』,該怎麼標註山場?

是標正巖呢?

還是『半正巖』?

還是解釋半天它的奇妙來歷?

這就很考驗人性了。

再說,對老叢水仙來說,樹齡老不等於品質好。

樹齡老+山場正+工藝好,才能做出好茶。

早兩年,原生家庭這個概念很火。

茶樹在生長過程中,也很看重原生環境的影響。

將已經在某地紮根生長30、40多年的高叢水仙茶樹,移到正巖山場。

未必能一步到位,獲得標桿性的正巖老叢風味。

想法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

因為,這棵茶樹的原生家庭環境,對此形成的影響紮根甚遠。

哪怕後期換了環境,移植改種到正巖山場,也未必能產出可以媲美正巖水仙的風味!

《5》

人也好,物也罷。

離鄉背井,陡然間換了新環境,需要適應期。

各種不同品種的茶樹幼苗,從苗圃裡被無性繁殖、批量繁衍出來後,最終能紮根在何處,全憑後期際遇。

但對已經在某處紮根多年,順利從幼苗慢慢長成主幹粗壯的成年體茶樹後,再貿然移植,會大傷元氣。

即便順利移植後,不休養生息,慢慢調整三年五載,甚至十年八年,壓根緩不過來!

綜合來看,這種憑空增加水仙樹齡感的設想,建議三思而後行。

從多重現實難題看,這種騰籠換鳥的移植高叢、老叢做法,僅僅是小眾中的小眾,遠非主流。

對各家山場主來說,在自家茶山管理與維護時,如果要改種或者補種茶樹,在冬天時到苗圃去買點小苗《1-3年居多》,再種在自家茶地即可。

貿然移植一株枝繁葉茂,主幹粗壯,動輒百斤起步的龐然大物,並不現實!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