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旗下巖茶課堂原創
丨首發於搜狐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市面上,肉桂的風格堪比萬花筒。
有花香桂,主打各式花香。
有果香桂,果香為主,最出圈的莫過於蜜桃香肉桂。
有花果桂,顧名思義,是前兩者的綜合體。
有小桂皮,桂皮香明晰,但不會過分辛銳。
有大桂皮,眾多茶香裡,桂皮香辛辣犀利,獨占鰲頭。
有老樹桂,樹齡老一些的肉桂,桂皮香更老辣,茶味醇厚程度提升,過喉瞬間辛辣感也更強,頗具薑桂之性,老而彌辣的特征。
有高山桂,產自非正巖的高山產區,整體茶味不如正巖肉桂飽滿豐沛。
還有最後這種,名為『濃煞桂』。
前面羅列的這些風味,轉念想想,倒也不難理解。
但這濃煞桂為何物,值得好好掰扯一二。
《2》
聽過有人說,喝肉桂喝到最後,大多數人都會愛上濃煞桂。
桂味辛銳,茶味濃煞,刺激感強,十分能滿足茶癮所需。
但麻花存有一點質疑。
『煞』字何解?
在個人理解裡,但凡和『煞』沾邊的茶味,統統歸入為負面表現。
因為,濃烈煞口屬於負面化的茶味刺激。
真正的好巖茶,喝起來不應該煞口刺激,而是入口柔順、順滑爽口。
喝起來特別『煞』,是因為茶葉內部含有較多的苦澀、刺激性茶味物質,品質反而落了下乘。
去武夷山喝茶時,看到這樣的廣告。
有人在介紹自家肉桂特點時,直接取名『煞味肉桂』。
見狀,心裡非常納悶。
不管怎麼說,『煞』這個詞,可不含半點好寓意。
煞星、煞氣、煞門神,再到喝茶時的『煞口』。
從詞性本義看,毫無爭議這些純屬貶義,取名時用上貶義詞很不吉利。
這樣的茶味介紹,遲早會讓人繞暈。
好端端的巖茶,本應以香清甘活為重,怎會與煞口沾上邊?
《3》
當然也有人認為,這不用大驚小怪。
種在巖上、崗上的肉桂,無一例外,皆是這種濃煞桂。
茶味喝起來滋味感強,刺激感更足?
哎,等等。
巖上肉桂=濃煞桂?
這是在偷換概念!
依據山場環境不同,正巖山場可分兩大類。
一是巖上茶《別稱崗上茶》。
一是坑澗茶。
巖上肉桂,即種植在正巖一帶巖上、崗上山場的肉桂。
從山場環境看,巖上茶的特點如下。
地勢開闊,日照時間長,光照更充足。
由於緊貼在巖壁上,茶地土壤內多風化巖碎屑,土質疏松透氣,富含多種養分。
這樣的山場環境,產出來的肉桂可不是一味的濃、兇、煞。
而是茶香高揚、香型多元、香氣馥鬱《充裕光照條件下,更利於茶葉內部的芳香物質成型》。
且,茶味飽滿剛勁,湯水過喉的辛辣感會更加突出。
比如,開山坪肉桂。
比如,天心巖肉桂。
再比如,霞濱巖肉桂《八大名巖之一》。
上述點名的這些,全都是巖上肉桂的代表。
通常情況下,山場名稱後綴裡帶有XX巖、XX崗、XX峰、XX坪、XX石等,都屬於巖上茶。
與此相反的是正巖坑澗肉桂。
坑澗肉桂的山場後綴詞,離不開坑、澗、窠、洞等。
比如,牛欄坑肉桂。
比如,竹窠肉桂。
比如,悟源澗肉桂。
比如,流香澗肉桂。
坑澗山場的環境,與巖上茶截然不同。
要麼是,地形特點為兩山夾峙,茶樹們背靠『巨巖』好乘涼。
有了丹巖遮擋,能提供接近半陰半曬的條件,日照時間適中。
要麼是,處於狹長谷地內,地勢下凹。
總之,因地形環境特殊,多溪流經過。
有了澗流加入後,能調節周圍區域的小氣候。
使得四周空氣內的水汽更充足,小氣候環境濕潤。
產出來的坑澗肉桂,茶香大多細幽、悠揚、細膩,落水香明顯。
在茶味特點上,也是極盡細滑、綿柔、飽滿之能事!
但說了這麼多,巖上茶也好,坑澗茶也罷,它們同處於正巖這一片碧水丹山范圍內。
產出來的肉桂,絕非是濃煞刺激的濃煞桂。
若一款肉桂,喝起來茶香弱、茶味薄、不耐泡,且苦澀強、刺激性重……
將其定義為『巖上濃煞桂』,無疑是侮辱了巖上茶美名!
《5》
從網上聽來這樣的說法。
『馬頭巖肉桂,就是濃煞桂』
針對這點,前面已經辟謠了。
馬頭巖身為正巖核心山場之一,不應該以濃煞為代表。
再說,即便馬頭巖看起來,山場後綴詞是『巖』。
但也不代表,所有產自馬頭巖的茶,都是典型的巖上茶。
因為馬頭巖的地盤很大,底下包羅眾多山場。
上個禮拜剛剛去了一趟,走了半天時間,才走了馬頭山場的一小片區域。
但已經羅列了開山坪、雲峰崗、貓兒石、馬鞍巖、悟源澗、橫窠、光板巖、螺絲窠、天坑等一眾小山場。
在這其中,既有巖上山場,又有坑澗山場。
這些或大或小的山場,地形條件各異。
比如,悟源澗的四周,水汽充足,光照溫和,較為濕潤,利於肉桂的柔潤湯感形成。
x比如,開山坪地勢開闊平坦,向陽性好,光照充足,能產出桂皮香辛銳的肉桂。
又比如,有的山巖比較尖細,呈現梯形。
此處種茶,必須采用盆栽式方式,一級一級往裡種茶。
因此,這些分佈在不同階梯狀的肉桂茶樹,即便當年是同一批種植下來的,但吸收到的陽光雨露不同,最終做出來的香氣滋味仍舊會有差異。
這就是巖茶山場的魅力,紛繁復雜,十分有趣。
《6》
提到馬頭巖肉桂,在很多茶客心中,它僅次於牛欄坑肉桂。
從山場環境看,竹窠肉桂、天心巖肉桂、九龍窠肉桂等,區位同樣很核心。
為啥它們的名氣沒有馬頭巖肉桂大呢?
這就說來話長了。
馬頭巖,地盤大,包含了無數小山場。
可種茶的面積多,肉桂產量高。
和其它正巖山場比,馬頭巖既有面積優勢。
同時,也有適合肉桂種植與生長的自然優勢。
一來二去,『馬肉』自然在各家茶桌順利遍地開花,普及出來。
同時,也得益於產量基數大的原因。
大過天心巖,也遠遠大過牛欄坑。
為此,馬頭巖肉桂還有了龐大的終端見面率。
在正巖肉桂裡,對不同茶客而言,喝一泡『牛肉』會略顯奢侈,但相比下,『馬肉』就顯得親民許多。
憑借可觀的產量,成功占領了終端市場的馬肉,知名度自然節節升。
以至於在不少茶客心中,馬頭巖肉桂僅次於『牛肉』。
一茶之下,眾茶之上,江湖地位不可小覷!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