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肉桂、水仙到大紅袍,巖茶的第一沖,該不該留作還魂湯?《圖+文》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搜狐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今天這篇,聊冷茶。

起因是,前段直播間有人留言。

『喝還魂湯的話,放到最後都涼透了,還能好喝嗎?

這又涉及到人走茶涼的問題了。

準確來說,熱騰騰的頭道茶放在桌面上,暫時放著先不喝。

等到最後,一泡茶快要收尾時,再倒出來細品。

呀,茶涼了。

人未走,茶已涼。

面對這種喝還魂湯的尷尬,該怎麼辦?

《2》

用『擺爛』心態看,直接趁熱喝掉。

趁熱喝,就不會擔心後面茶湯放涼的問題。

喝不慣涼透的還魂湯,趁熱喝掉也無妨。

畢竟,喝一泡巖茶,就像過年擺在年夜飯桌上的那道魚。

貴在有頭有尾,有始有終。

開場時,盡量快出水,避免茶味過多浸出。

先喝兩杯慢慢熱身。

等到三、四沖,茶味釋放漸入佳境,達到傳統意義上的『精華湯』後,味蕾也慢慢打開了,能夠以更好的味蕾狀態品茶。

連泡五、六、七、八沖後,茶味被大量消耗,滋味感慢慢回落。

待喝下幾杯偏淡的尾水後,這泡茶就算『有頭有尾』地品嘗完畢。

巖茶圈內,留下還魂湯放到最後喝,主要目的是為了對比一前一後的茶味反差。

當你喝到尾水後,回過頭再喝滋味相對飽滿的頭道茶,又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當然,務實來看,如果不喜涼透的冷茶。

擔心將完整的頭道茶留下後,放到最後沒人喝。

不妨在第一沖剛泡出來時,先用公道杯分一輪茶湯,隻留一小杯即可。

這樣的話,泡巖茶時也不用再特意準備兩個公道杯,喝茶過程更簡單。

《3》

第一沖茶湯該怎麼喝?

是留下當還魂湯,還是直接趁熱分茶,按順序逐沖細品?

亦或者留下升級版還魂湯。

前三水的茶湯泡出來後,先給眾人勻分茶湯,剩餘在公道杯底部的茶水再專門收集起來。

匯成一杯綜合版還魂湯,放到最後再去對比感受。

以上討論的,無非是『怎麼做』。

但平日喝巖茶,見過最多的爭議倒不是還魂湯該怎麼喝。

而是第一沖茶湯能不能喝,要不要洗茶?

按麻花一貫想法,品質信得過的好茶,沒有洗茶的必要。

另外,那些以泡論價,單泡就要耗資若幹人民幣的『牛肉』、『馬肉』、『正巖老叢』。

想必絕大多數茶客拿到手後,心裡也舍不得洗。

反正接下來的2、3、4、5、6道茶,甚至更多次沖泡後,茶水都是要喝的。

要是這泡茶的質量信不過,洗茶又有何用?

參考古人留下的名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好茶不疑,無需洗茶。

實在信不過的問題茶,就算洗茶也不能讓人放心喝,那就別再喝了。

以後但凡在茶桌上遇到關於洗茶的爭議,搬出上面這句名言,絕對能管用。

《4》

喝巖茶是不是要趁熱喝,涼透後不好喝?

前兩天剛分享過,不同火功巖茶的風味適飲期。

話說回來,拆分得更細致一些。

同樣一杯茶,不同溫度狀態下,適飲程度不同。

按排除法,剛沏出來的滾燙熱茶,不宜飲用。

曾看過一組資料數據。

熱飲適口溫度在50-60℃之間,溫度過高的熱飲,不宜飲用。

往淺了說,心急吃不來熱豆腐,熱騰騰的燙茶會將嘴皮子燙傷。

到那時,整個味蕾細胞都被燙麻了,也顧不上專心品味。

往嚴重了說,長期飲用溫度過高的熱湯、熱茶,會讓口腔黏膜頻繁處於受傷狀態,不利健康,有較高致病風險。

另外,對『貓舌』怕燙的人來說,一杯適口的熱茶,溫度還得再下降,在40-50℃左右才適合。

總而言之,喝熱茶,得掌握一定的『度』。

不冷不熱的溫飲,茶味效果最理想。

而涼透的茶湯,喝起來比較尷尬。

一方面,它涼了。

平日喝慣『熱水』的中國胃,換成喝茶時,肯定也是趁熱喝才舒服。

熱茶入喉,暖心又暖胃。

另一方面,香氣飄散了。

茶香本身是可揮發的。

長時間靜置後,大量香氣飄散到空氣裡,冷茶喝起來自然不如熱茶香氣奔放馥鬱!

為了完整感受巖茶的花香、果香、焦糖香、桂皮香等,牢記這倆字關鍵詞準沒錯——趁熱。

出湯後,趁熱聞香,香氣感受最是一清二楚。

喝茶時,趁熱及時喝,更能喝到香水交融的美妙感,湯中的落水香保留更全面,整體茶味感受更加香滑細膩!

《5》

還魂湯涼下來喝,就沒有半點優點?

當然不是,湯水涼透後,也有不一樣的驚喜。

就像看風景,A面B面各不同,橫看成嶺側成峰。

趁熱喝,香氣更充足,入喉更『暖暖的』。

等涼透了再喝,茶味相對會更清甜、飽滿,稠滑。

背後原理是,隨著茶水溫度自然下降,茶湯中的遊離物質會不斷抱團。

就像冬天時,煮了一鍋奶白色的魚湯。

等涼透後,湯面會結出光溜溜的凝凍。

曹公筆下寫迎春的皮膚好,用了一個詞——膚若凝脂。

形容的,正是這般細膩質感。

再進一步分析看,茶湯在自然冷卻後,內在的茶多酚及其氧化衍生物《茶黃素、茶紅素等》會和相對穩定的咖啡堿形成絡合物。

這些物質在高溫狀態下,呈現遊離分散姿態,分佈在熱茶裡。

伴隨溫度下降,不斷聯絡抱團,為茶湯增加稠、滑、厚的湯感。

自然而然的,涼透的還魂湯,喝起來要比趁熱喝的漿感更明顯!

《6》

熱茶放涼VS直接冷泡,有何不同?

簡單概括,冷泡的茶味浸出有限。

泡茶時,茶香釋放、茶味浸出與水溫呈正比。

同樣一泡巖茶,沸水沖泡下,香氣更馥鬱,茶味更飽滿。

而常溫冷水,或者按網紅冷飲用冰塊泡茶,茶味析出數量有限。

拋開別的不算,茶湯醇厚感會弱小一大截!

考慮到茶味浸出基數不同,熱茶放涼與直接冷泡,完全不是同一回事。

熱茶放涼過程中,茶湯內部的浸出的遊離狀茶味,還有絡合抱團的機會,湯感稠度會增加。

而冷泡出來的茶湯,不具以上表現。

武夷巖茶,重水求香。

為了完整體現茶香、茶味,冷泡巖茶著實不倫不類。

《7》

最後的收尾,想聊一個冷知識——冷後渾。

部分紅茶的茶湯在放涼後,常會有冷後渾現象。

尤其在冬季時,更是明顯。

其原理,前面已經悄悄搬出來一回了。

伴隨熱茶溫度下降,茶湯內部包括茶黃素、茶紅素在內等特定物質,逐漸絡合抱團。

武夷巖茶屬於烏龍茶,並非紅茶。

但按照分類,巖茶屬於發酵茶的一員,是半發酵茶。

論發酵程度,巖茶普遍沒有紅茶高。

但這種熱茶放涼後,茶湯喝起來更稠滑細膩的演變過程原理相通。

隻不過肉眼看著,巖茶不會有明顯冷後渾現象罷了。

喝巖茶,熱茶雖好,涼透的茶湯也別有風情。

茶湯入口除了更加稠滑細膩外,優質好茶還能留下絲絲冷香,旖旎而來。

冷香幽艷,默默襲來,清新雅致,喝入口能帶來截然不同的體驗!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